秦朝历史 主持秦国变法的商鞅,又叫卫鞅、公孙鞅,其实他姓姬
Posted 秦朝
篇首语:在学习上做一眼勤、手勤、脑勤,就可以成为有学问的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秦朝历史 主持秦国变法的商鞅,又叫卫鞅、公孙鞅,其实他姓姬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秦朝历史 主持秦国变法的商鞅,又叫卫鞅、公孙鞅,其实他姓姬
是不是觉得有点乱?要捋清这个问题,得先来了解一下先秦的姓氏是如何确立的!
和我们今天姓氏合一不同,在先秦时代,姓与氏是两个概念,姓是固定的,永远不变的,而氏则是灵活变化的,多种多样的。有的以国为氏,有的以邑为氏,有的以官职为氏,等等。
比如《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也就是说,每当宗族中分出一个支族,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氏”。
而如果一个人,先封于甲邑,以甲邑为氏;后又改封于乙邑,于是又以乙邑为氏;同时他长期担任某官职,又可以官名为氏,如此这般,这个人就有了好几个氏。
例如春秋时晋国的大夫士会,据《左传》记载,他的姓名符号共有七种之多:士会、士季、会、武子、随会、范会、范会子。其中,“士”是以官为氏;“会”是他的名;“季”是他的排行,表明他是兄弟中最小的;“武”是他的谥;“随”和“范”,是他的采邑先后封在了随地和范地。而他其实姓“祁”。
这样再来看商鞅,就很好理解了。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是卫国人,出生诸侯大家,“其祖本姬姓也”。按先秦的习惯,他在本国以“公孙”为氏,表明是诸侯之孙、公子之子,身份显贵,故称“公孙鞅”;而到了外国又应以国名为氏,故称“卫鞅”;其后他助秦孝公变法,又因战功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十五邑,于是以邑为氏,故称“商鞅”。
与姓“别婚姻”的功能不同,在先秦,氏是用来“明贵贱”的,是一种身份性、地位性、权贵性的符号标志。所以,一旦当某人因封邑或升官而改变邑地、官名时,他的“氏”就可能随之而变换,往往是在封邑、官位、爵系等中,哪个显贵就选哪个为氏。
一直要到秦汉以后,姓氏才合一,于是氏也成了姓。
相关参考
商鞅(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本名公孙鞅,卫国(今河南濮阳)人,也叫卫鞅,后来在秦国被封为商君,因而又叫商鞅。商鞅是战国时没落贵族的后裔。在秦国当丞相十年,
商鞅(公元前390年一公元前338年),战胧逼谡治家,法家代表人物,本名公孙鞅,卫国(今河南濮阳)人,也叫卫鞅,后来在秦国被封为商君,因而又叫商鞅。商鞅是战国时没落贵族的后裔。在秦国当丞相十年,他一生
商鞅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和政治家。商鞅是卫国人,又称卫鞅和公孙鞅,后来因为秦孝公封商地,改名为商鞅。商鞅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受魏国李悝变法的影响,商鞅也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抱负。早年间,商鞅从卫国来...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全名为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氏於国,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
导读:(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东周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先秦时期男
公孙鞅 中文名称:公孙鞅 又 名:卫鞅商鞅 性 别:男 所属年代:春秋战国时代 生卒年:约390—338 生平简介 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后来他到秦国被封于商,号商君,才又
历史秘闻 商鞅的儿子_卫鞅有没有儿子,卫鞅是怎么死的,具体点
卫鞅有没有儿子,卫鞅是怎么死的,具体点史书上没有记载商鞅有没有儿子。在商鞅变法的同时,得罪了秦国的贵族。包括当时的太子(秦惠文王)支持卫鞅的秦孝公病重的时候,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推辞不接受。同年,秦孝公
商鞅变法 商鞅即卫国公孙鞅,姓公孙氏,名鞅,也称卫鞅。少好刑名之学,曾作过魏相公叔痤家臣。后来公叔痤去世,公元前359年,卫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续修穆公之业,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卫鞅有没有儿子,卫鞅是怎么死的,具体点史书上没有记载商鞅有没有儿子。在商鞅变法的同时,得罪了秦国的贵族。包括当时的太子(秦惠文王)支持卫鞅的秦孝公病重的时候,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推辞不接受。同年,秦孝公
商鞅变法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商鞅是哪个朝代的人?商鞅简介: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卫国(今河南洛阳一带)人,原名卫鞅或公孙鞅,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时期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