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你知道商鞅变法所经历的坎坷曲折吗?
Posted 商鞅
篇首语: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你知道商鞅变法所经历的坎坷曲折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你知道商鞅变法所经历的坎坷曲折吗?
商鞅(约前390—前338)本是卫国公族(姬姓)一个没落旁支的后代,所以本叫做“卫鞅”或“公孙鞅”。他很早就离开卫国来到魏国,做了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李悝(法家)、吴起(兵家)等人的著作并博览群书,也目睹了魏国自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以来所发生的变化,这些都为他以后在秦国的事业作了铺垫。公叔痤很有知人之明,他在重病时曾向当时的魏惠王郑重举荐了公孙鞅,希望魏王能够重用他,如果不能重用就要把他杀掉,以免被别国所用。但魏惠王对此根本不以为然,认为公叔痤是病得糊涂了。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国的秦孝公正在国中征求贤者,于是就离开魏国来到秦国。
公孙鞅通过秦孝公身边的得宠宦官景监牵线搭桥,好不容易见到了秦孝公,结果说了半天却快把孝公说得睡着了。他走后孝公就责怪景监怎么找了这么个不靠谱的人来,景监便来责备公孙鞅。公孙鞅说,我向孝公说的是“帝”道,他不明白,这样,你让我再见孝公一次。五日后第二次见面,公孙鞅还是没能提起孝公的兴趣,景监又来责备他。公孙鞅说,我向孝公说的是“王”道,他听不进去。后来又安排了第三次见面,孝公终于觉得他说得好,但还没有想留用他的意思。这回公孙鞅对景监说,我说的是“霸”道,我知道孝公想听什么话、想干什么事了。他再一次来见孝公,侃侃而谈,大讲“强国之术”;孝公听得入了神,不自觉地就将身子往前凑,膝盖已经挪出跪坐的席子外面了还不知道,一连和公孙鞅谈论了好几天都觉得不满足。此后,秦孝公正式任用公孙鞅施行变法改革。
变法之前,首先要使统治阶层内部取得相对一致的意见,所以进行了一场朝堂之上的大辩论。在辩论中,公孙鞅受到了保守势力的阻挠,他们列举各种理由,觉得变法不可行;公孙鞅立场坚定,以犀利的言词据理反驳,令对方哑口无言,也令秦孝公连连称善,于是决定实施新法。新法分两次推行。第一次的主要措施是重农抑商,限制多种商业活动的开展,加重关市赋税,同时大大鼓励农业发展;加强对百姓的管理,把五家、十家作为一个单位,有互相包庇者连坐,告发者按军功同赏;奖励军功,禁止民间私斗等。第二次的措施包括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征收赋税、统一度量衡、推行郡县制、改变落后风俗、迁都咸阳等。
为了使变法能够顺利进行,商鞅“立木为信”、取信于民,还拿太子开刀,用铁血手腕惩治触犯新法的权贵。新法推行卓有成效,十年之后,秦国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力迅速上升。于是,秦国首先向东进军,由公孙鞅亲自率领军队讨伐魏国,从魏国手里拿回了原来失去的“河西之地”。为了奖励公孙鞅,秦孝公把“商於”之地十五邑封给他,从此他便号为“商君”(故后代称他为“商鞅”)。商鞅变法取得巨大成功以后,志得意满却不知收敛。秦国以太子为首的保守势力对他恨之入骨,秦孝公刚死,之前被商鞅处以割鼻刑罚的公子虔就跳出来,诬告他谋反,新继位的秦惠公下令捉拿商鞅。商鞅逃亡途中想要住店,店主却说因为要遵从商君之法,没有身份验证的客人不能收留,恐怕会受连坐之罪。商鞅迫于时势想投奔魏国,但魏国恨他曾帮助秦国攻打魏国,拒绝收留他。后来商鞅还是被秦国的军队杀死了,死后也未得全尸,被秦惠公车裂示众。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是战国时代法家在各国进行的政治实践中成效最卓著的一次。这次变法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相关参考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三日(1898年9月28日),六名维新志士在北京菜市口被处决,他们分别是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六君子”的故事,要从19世纪后半叶讲起。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赵国的变法为何失败?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前445年至公元前221年,200余年的时间中国的古代经历了战国七雄割据的战乱时期。分别有:秦、楚、魏、韩、齐、赵、燕七个
商鞅变法背景、目的、内容、作用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原有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
...公宠臣景监的关系见到了秦孝公。经过几次交谈,秦孝公知道了卫鞅的才能,就把他留了下来并任用。秦孝公三年(前359),卫鞅劝说孝公实行变法。他把自己变法的内容说出来以后,秦孝公觉得这个办法很好,但是却遭到了甘龙...
商鞅变法提升秦国军力,秦王为何要杀商鞅?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商鞅变法我们都知道,自从秦国变法后,战斗力越发强劲。秦国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商鞅功不可没。可是秦王为何要杀商鞅这个大功臣呢?
战国时期秦国变法而强,最终变成碾压山东六国的军事机器,韩国也是经历过变法的,也就是韩昭侯支持的申不害变法,虽然一度令韩国富强,不过和商鞅变法相比,申不害变法算是失败的。韩国国力最强的时期是在韩文侯和韩
商鞅的历史评价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负面评价由于独尊儒术的缘故,历史上对于使用暴力手段进行快速改革的商鞅的评价并不...
商鞅变法商鞅本名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远亲。他少年时期就喜欢刑名之学,后来当了魏国相国公叔痤的门客。公叔痤知道他很有才干,但一直没有机会提拔他。后来公叔痤生病,魏惠王来探病,说:“你的病如果有个三长两短
商鞅变法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变法对一个国家来说,虽然是一场阵痛,可是阵痛过后,却能够让这个国家变得超乎过去的强大。历朝历代都在变法,其实最初变法的还不是商鞅,而是魏文侯
商鞅被车裂的原因:商鞅的刻薄少恩在其变法的过程中暴露无疑,法不容情在法制社会的今天看来是很在理的,但在以权治国的古代社会无疑是过分的。不论因何触法,知道你触犯了他订下的法规,你就得受罚,没有任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