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Posted 公元

篇首语:曾无好事来相访,赖尔高文一起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这个从「 ”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走出偏僻西蜀的大文豪就是苏轼,别号「 ”东坡居士”。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他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 ”二十七,始发奋”的「 ”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后来,父子三人名动京师。苏轼之「 ”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饶有道家风范。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苏轼在文中写道:「 ”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直至苏轼前来谒谢主考,欧阳修方问及出于何典。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 ”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不禁对苏轼的豪迈、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 ”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就连宋仁宗初读苏轼、苏辙的制策论,回宫后也喜不自禁地说:「 ”朕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三人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的母亲病故的噩耗。兄弟二人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 ”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 ”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 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了。 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轼上书,论新法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向皇帝弹劾苏轼。由是,苏轼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苏轼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秋,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三月,在徐州(今江苏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今浙江湖州)任知州。 苏轼调任湖州时,已四十三岁。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 ”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 ”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说他「 ”衔怨怀怒”,「 ”指斥乘舆”,「 ”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 ”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就连当时已罢职的王安石,也上书说:「 ”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苏轼坐牢一百多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太祖赵匡胤当年定下「 ”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余时间,他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本篇完)

相关参考

欧阳修在扬州建平山堂,苏轼为何在此大发感慨

北宋的欧阳修与苏轼很有缘分。首先,他们都入选「”唐宋八大家”。其次,欧阳修生于1007年,是苏轼(生于1037年)的老师。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的科举被人称为千年龙虎榜,中进士的日后大多都成了风

欧阳修与王安石、苏轼的关系 他为什么叫“六一居士”?欧阳修的故事

  欧阳修与王安石、苏轼两人同为北宋名臣、文学家,且在散文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同处“唐宋八大家”之列。  欧阳修早王安石与苏轼两人入朝为官,若说三人之间有什么密切的联系,倒还算

欧阳修为“避嫌”忍痛割爱判了苏轼第二名

在宋代,欧阳修的学问十分了得,名气很大,他有一句名诗曰:“书有未曾经我读。”意思是说中国的书我都读遍了。欧阳修做学问,一向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以致用。他在任主考官时,便根据

欧阳修为“避嫌”忍痛割爱判了苏轼第二名

在宋代,欧阳修的学问十分了得,名气很大,他有一句名诗曰:“书有未曾经我读。”意思是说中国的书我都读遍了。欧阳修做学问,一向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以致用。他在任主考官时,便根据

欧阳修追苏轼

  北宋嘉v三年,欧阳修受命主持礼部贡举。他深知当时官场腐败风气盛行,于是,决心借用科举取士的机会,狠刹这股邪风。这年,正逢京城会试,举子们打听到主考官是欧阳修,便想方设法找路子、托人情、送礼物、拉关

喜爱狎妓 揭秘苏轼的私生活

这里应该提到的还有欧阳修和苏轼(苏东坡),他们都是宋代的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在当时都是以“正统”面目出现的大人物,而欧阳修的政论文章《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论》是多么铿锵有力,他的《食糟民》诗对农民

喜爱狎妓 揭秘苏轼的私生活

这里应该提到的还有欧阳修和苏轼(苏东坡),他们都是宋代的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在当时都是以“正统”面目出现的大人物,而欧阳修的政论文章《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论》是多么铿锵有力,他的《食糟民》诗对农民

汉朝历史 声名显赫一时

  东汉末年的桓、灵二帝时期,是典型的政治黑暗吏治腐败的年代,声名显赫一时的十二常侍,作为一个与外成交替专权的宦官势力集团,扮演了贪酷暴敛的角色。张让、赵忠二人作为这个集团的突出代表,更是集中地体现了

三苏指的是谁?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说的是谁

三苏指的是谁?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宋仁宗嘉佑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

历史人物 掀北宋“三苏旋风”

北宋至和、嘉年间,苏洵与他儿子苏轼、苏辙,离开家乡四川眉山,乘舟东下,过三峡,出夔门,到了北宋的京师汴梁应试。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