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学中国发战斗檄文,奈何其舆论造势被一场屠杀扭转
Posted 日本人
篇首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日本人学中国发战斗檄文,奈何其舆论造势被一场屠杀扭转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日本人学中国发战斗檄文,奈何其舆论造势被一场屠杀扭转
中国古代一方征讨另一方时,如中央对地方叛乱势力的讨伐,或者地方自发起义反抗朝廷,或者一个地方势力攻打另一方地方势力,都有发布战斗檄文的习惯,目的是让本方出兵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获得舆论优势,不致师出无名。历史有名的檄文有东汉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文》,唐朝骆宾王的《讨武瞾檄》。 日本作为古代中国的学生,也学到了这一点,在中日甲午战争前期,他们就向中国人发布了一篇讨满檄文《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由当时的日本中国通宗方小太郎所作。 该檄文开篇就直接引用中国古语「 ”有德受命,有功受赏”,意思是唯有功德者才有资格入主中原。然「 ”满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直言满清本是关外未开化的野蛮民族,无德无能,却能入主中原得到天下,实在是踩了狗屎运。 「 ”熟察满清氏之近状,入主暗弱,乘帘弄权,官吏鬻职,军国渎货,治道衰颓,纲纪不振”,指出满清在中国的统治何等黑暗腐朽,这样的统治者理所当然应该推翻之。 满清入关经常屠城 「 ”朝鲜数无礼于我,我往惩之,清氏拒以朝鲜为我之属邦,不容他邦干预”,「 ”而彼又阴唆嗾朝鲜君臣,索所以苦我日本者施之。昨东学党之事,满清氏实阴煽之而阳名镇抚,破天津之约,派兵朝鲜,以遂其阴谋也。善邻之道果安在耶”,大概意思就是日清这场战争的起因全由满清挑起,责任在满清,不在日本。 「 ”抑贵国自古称礼仪国,圣主明王世之继出,一尊信义,重礼让。今蔑视他邦,而徒自尊大,其悖德背义莫甚矣”,指出中国本是礼仪之邦,如今却被满清搞得全国道德沦丧,乌烟瘴气。 剃发易服 「 ”是以上天厌其德,下民倦其治,将卒离心,不肯致心,故出外之师,败于牙山,歼于丰岛,溃于平壤,溺于海洋。每战败衄,取笑万国。是盖满清氏之命运已尽,而天下与弃之因也”,指出满清内众叛亲离,外每战必败,说明气数已尽,这个时候推翻满清统治是顺应天意。 「 ”我日本应天从人,大兵长驱……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所愿爱新觉罗氏,不及耸从士卒也”,标榜日本出兵是顺应天意,且讨伐对象只在满清朝廷,与中国老百姓尤其汉人无关。 甲午战争 「 ”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此处,向汉人打出感情牌,中日乃兄弟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深厚的友谊,好叫人感动。 「 ”切望尔等谅我徒之诚,绝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势,唱义中原,纠合壮徒,革命军,以逐满清氏于境外,起真豪杰于草莽而以托大业,然后革稗政,除民害,去虚文而从孔孟政教之旨,务核实而复三代帝王之治”,号召汉人揭竿起义,与日本人并肩作战,将满清逐出中原,重现大汉之光。 全篇檄文主要就三层意思:满清是反动、非法的政权,中日战争完全由满清引起,日本是以汉人解放者的身份而起兵讨伐满清。 由于这篇檄文所揭露之满清种种罪行属实,有理有据,言语又极具煽动性,在当时确实起到了很好的舆论造势,当日军登陆中国国土时,还真有部分中国人箪食壶浆去迎接他们。可惜当时的日本人接触文明世界的时日不长,也没摸透中华文化中的隐忍,体内还是冲积着野蛮血液,当他们攻陷旅顺时,就迫不及待地制造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大屠杀,持续四天三夜,死者两万,存者仅八百人。这场屠杀彻底暴露了日本野兽的一面,也将之前檄文宣传的效应付之东流,既把汉人推回满清一边,又使西方舆论也转向中国,对于风雨飘摇的满清来说实在是一记续命的神助攻。 旅顺大屠杀 设想一下,如果当时的日本真能做到该檄文所言,安抚汉人,成功博取汉人支持而最终入主中原,以中国人的阿Q德性,一百年后的中国会不会是五十七个民族呢?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也可以从过往历史中去揣摩,毕竟沾满汉人鲜血的屠夫成吉思汗不曾被后世部分汉人称为一代天骄和民族英雄?相关参考
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或“危机公关”,如今已热得发烫,其实在历史上却早已有之,实在不算新鲜,而且运用之妙,可谓炉火纯青!清朝初年大臣范文程,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第十七世孙,因其及时而恰当的舆论引导,让他成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作者:毅品文团队刘伯瘟,无授权禁转!众所周知,甲午战争中,日军肆意屠杀中国军民,对清军战俘更是十分残酷。丰岛海战中,清军的运兵船“高升”号被日本军舰击沉,一千多清军官兵落水。日军
“陈琳之檄,可愈头风”,是一个很有名的典故。说的是“建安七子”陈琳,作为汉末枭雄袁绍的幕僚,代袁绍起草了讨曹檄文。檄文传至许都,时曹操头风病发作,正卧床休息。左右将此檄传进,操读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
历史秘闻 甲午战争中,明明日本侵略中国,为何西方舆论却都替日军说话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作者:毅品文团队刘伯瘟,无授权禁转!众所周知,甲午战争中,日军肆意屠杀中国军民,对清军战俘更是十分残酷。丰岛海战中,清军的运兵船“高升”号被日本军舰击沉,一千多清军官兵落水。日军
战争中的舆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心向背,意味着军心士气等。由此,这一本来与炮火硝烟相隔甚远的文化形态,却与战争过程如影随形,让瞬息万变的战场动态更加扑朔迷离,以致深刻影响着一场战争的走向。甲午战争中,
在国际上,一般的惯例,那都是同情弱者,失败的一方,同情那些被残暴对待,被屠杀的居民和国家。但是,在甲午战争中,日军暴行累累,清军阵亡三万,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朝被迫割地赔款。可以说是惨到了极点,但是当
1941年11月11日,德国人截获了一份英军的秘密情报,其中记载了英军在新加坡布防以及防御弱点的绝密信息。德国人将情报转交给日本人,很快,日本就制定了入侵新加坡的计划。由于多年的侵华战争,日本的军事资
首先一点,日本学校的教科书不是固定的,是学校自己选择的,所以,各种版本都有,有完全对立与历史抹杀历史事实,为侵略战争添花添彩的,有较为接近现实历史的.但是,历史这种东西,同一个事件可以用很多不同口吻来
一场改革之前,舆论的作用非常大,而报纸则是舆论的主要阵地。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新闻舆论就发挥了很大的传播作用,而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也有意识地加大舆论方面的宣传。>明治维新前夜的舆
一场改革之前,舆论的作用非常大,而报纸则是舆论的主要阵地。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新闻舆论就发挥了很大的传播作用,而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也有意识地加大舆论方面的宣传。>明治维新前夜的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