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清国迁都的三次讨论 为何最终都不了了之

Posted 都城

篇首语:进学致和,行方思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关于大清国迁都的三次讨论 为何最终都不了了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于大清国迁都的三次讨论 为何最终都不了了之

《清史故事》253 都城,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心脏,通常承担着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职能,故都城的地理位置选址非常关键,关乎到一个国家的气运和兴衰。 《吕氏春秋》记载,「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然而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王国对外不断吞并和扩张,面对着更加复杂的环境,都城的选址也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 第一是不能简单以国土中心建都,地理、政治、军事的形势都需要纳选址的入考虑;第二是当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都城的地址也需要相应进行迁徙。 王朝迁都的例子,在我国历史上并不罕见。商代有盘庚迁殷,周朝有平王东迁洛阳,宋有高宗南渡应天府,明有成祖北迁燕京。清朝龙兴于东北长白山一带,先后在兴京、东京、盛京建都,入主中原后取代明朝,定都于北京,直至清末,清朝都没有进行过迁都。 元、明、清三代都选择以北京为都城,自然是看中了其具有其他城市不具备的优势。对清朝而言,选择北京为首都,至少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北京地理形势险固,易守难攻。明代大臣杨荣曾总结道:「 ”地势宽厚,关塞险固,总据中原之夷旷者,又莫过于燕蓟。……蓟燕左环苍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宜为天下都会。” 第二,北京靠近东北,即满人的发家之地。万一天下有变,满人便于从北京退守关外,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 第三,由于京杭大运河的存在,南方的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运送至北京,不会面临物资短缺的问题。 由于上述优势的存在,北京非常适合作为清朝这个大帝国的首都,二百多年未曾移易。然而,北京地势之易守难攻,是相对于冷兵器时代而言。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发展,海上作战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在清代闭关锁国,忽视海军建设的背景下,北京过于靠近入海口,反而成为了地理位置上的一个劣势。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之战、八国联军侵华,都将清朝都城防御薄弱的短板暴露无遗,清政府数次为保住首都而不得不签订屈辱条款。 因此近代以来,有识之士关于迁都的讨论,逐渐摆到了台面之上。晚清时期,清朝共出现过三次关于迁都的讨论。 第一次关于迁都的讨论,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统治者第一次领教到了洋人坚船利炮的厉害,军舰突破大沽口登陆天津,便能直接挥师西进,直取京师。当时的咸丰皇帝被迫离京逃亡至热河,成为了清朝第一个逃离首都的皇帝。 在英法联军进京,咸丰外逃后,清政府为应对局面做了两手准备。第一手是派恭亲王留京,与洋人议和。但当时清廷预估与英法联军的谈判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恭亲王以及部分大臣如文祥、胜保等,均上疏请咸丰做好迁都进行长期作战的准备。在当时,咸丰部分地接纳了关于迁都的意见: 「 ”夷人现虽尽退,明岁尚来驻京,能否相安,实难豫定,自宜豫择一巡幸之地,以期有备无患。陕西古称天府,雄据上游,与中原声息相通,人心系属,转饷亦易,诚为便宜。将来跸路经行,由山西太原、平阳等处折入潼关,尚属可行。” 按照咸丰和一些大臣的想法,如果一定要选一个地方迁都的话,最理想的地点应当是陕西西安,当时咸丰也下令做了一些迁都的前期考察准备。但比起迁都所要付出的成本,清政府还是选择了苟且偷安,与洋人签订不平等条约以换取一时的和平。加上没过多久咸丰皇帝就在热河病逝,迁都的议案被搁置了下来。 虽然清廷以屈辱条款换来了暂时的和平,但隐患仍然存在,因此关于迁都的讨论并没有彻底平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到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发生了大清国迁都的第二次讨论。 作为洋枪队队长的雇佣军官戈登,曾在离开中国前通过李鸿章向清政府提出二十条建议,其中就有关于都城选址的讨论:「 ”中国一日以北京为建都之地,则一日不可与外国开衅,因都城距海口太近,洋兵易于长驱直入,无能阻挡,此为孤注险着。” 戈登的建议,为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廷的狼狈失败而得出。在学术界,如维新派的官员汤寿潜在其著作《危言》中指出,北京作为都城的地理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仍建议以西安作为大清的新首都,一来推进维新变法,二来消除直接的军事威胁。 不过在这段时间里,清朝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 ”同光中兴”时期,没有受到太多外来的威胁,迁都之议不像在战时那么具有迫切性。因此这一时期关于迁都的讨论,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未引起清朝统治者们的注意。 与汤寿潜同时期的郑观应,是迁都论的反对者。郑观应认为,清朝要自强,应该做的是「 ”内修政事,外固封圻”、「 ”秣马厉兵”通过加强内政和军事建设来抵御外敌,迁都只是下策。 在二十多年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中,清廷寄希望于「 ”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加强军备力量来守护京师。然而甲午战争中,清朝辛苦经营的北洋水师被日本海军重挫,彻底击碎了清廷偷安的美梦。日本老调重弹,首相伊藤博文威胁进军北京,来迫使清政府与日本迁都割地赔款的屈辱条约。这起事件,激起了晚清关于迁都的第三次大讨论。 这一时期主张迁都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晚清维新保皇党康有为。 在《马关条约》签订后著名的「 ”公车上书”中,康有为联合在京举人提出了拒和、迁都、再战的建议,并指出「 ”若夫建都之地,北出热河、辽沈,则更迫强敌;南入汴梁、金梁, 则非控天险;入蜀则太深;都晋则太近。天府之腴,崤函之固,莫如秦中。”同样将陕西西安作为了理想的迁都地点。 除了康有为以外,在朝的官员如张之洞、谭继洵等人,也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迁都或者选择合适地点建立陪都的必要性。然而日薄西山的清政府,已经习惯了屈辱外交,丧失了奋起再战的勇气。 当时作为清朝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太后,既为保住自己锦衣玉食的生活,也因担心迁都后自己的权力被稀释,不愿意倾全力与日本再做最后一搏,导致第三次迁都的讨论亦不了了之。而清朝在外交上的软弱,更加激起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欲望,也注定了清朝即将走向灭亡的命运。 参考资料:《清实录咸丰朝实录》《日下旧闻考·杨文敏集》《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危言·迁鼎》《盛世危言·建都》《上清帝第二书》等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大清缔造者努尔哈赤青少年时期的三次磨难

  成功的一个前提是苦难生活的磨砺:继母的寡恩,使他养成自立的性格;马市的交易,使他大开眼界;父、祖蒙难,刺激他毅然摆脱常人的平庸生活,踏上王者之路。>  出生在建州女真苏克素浒河部赫图阿拉。赫图阿拉

盘点秦国失败的三次战役,分别是哪三次战役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秦国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这世上没有一直胜利而不失败的人,即便被称为常胜将军,也不能保证每一场战争的胜利。秦国灭六国的时候也是如此,虽然大秦铁骑最终踏平六国,但是这个过程却

崇祯为何不迁都南京,大清是如何挥师入关的?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春天,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兵临城下,京师告急。几年前还被打的东窜西逃的李自成农民军,为何短短几年时间,就如虎添翼呢,更是能够兵临城下向崇祯争夺锦绣江山呢?结果刚愎自用而又死要面

朱元璋曾考虑迁都西安 为何最终又选择放弃

原标题:朱元璋曾考虑迁都西安为何最终又选择放弃?公元1391年,建立明朝不久的朱元璋曾派太子朱标去考察西安,也算是有了迁都西安的想法。一旦事情敲定,那么西安将自唐朝后再度成为帝国首都。然而仅仅过了一年

崇祯皇帝殉国后,明朝遗民为何再次讨论“都燕之辩”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胡一舟。>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在有明一代的历史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其对明代政治以致社会文化之风气都有极大的影响,这一点自不

历史军事 秦国历史上失败的三次战役,秦军也曾全军覆没

这世上没有一直胜利而不失败的人,即便被称为常胜将军,也不能保证每一场战争的胜利。秦国灭六国的时候也是如此,虽然大秦铁骑最终踏平六国,但是这个过程却是无比惊险。秦国历史上就有这样三次败得很惨的战役,其中

历史人物 盘点姜维的三次投降,为何于禁被骂,反而他却被夸奖

不是所有的投降者都像于禁这么倒霉。同样是投降,关羽、张辽、徐晃、黄忠、马超等,却成了后世所仰慕的英雄。他们和于禁最大的不同,就是即便投降,也没丢了男儿的气节。张辽、徐晃投降曹操,叫识时务者为俊杰;黄忠

历史秘闻 崇祯皇帝殉国后,明朝遗民为何再次讨论“都燕之辩”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胡一舟。>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在有明一代的历史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其对明代政治以致社会文化之风气都有极大的影响,这一点自不

清朝历史上不贪不色的翁同龢为何救不了大清国?

众所周知,大明王朝有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东林党,他们不贪财不好色,以儒教道义严于律己,是清流的代表,但是他们没能挽救大明亡国。大明亡国后,东林党成为历史,但中国清流没有消失,他们至少从形式没有亡,前清

清朝历史上不贪不色的翁同龢为何救不了大清国?

众所周知,大明王朝有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东林党,他们不贪财不好色,以儒教道义严于律己,是清流的代表,但是他们没能挽救大明亡国。大明亡国后,东林党成为历史,但中国清流没有消失,他们至少从形式没有亡,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