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殉国后,明朝遗民为何再次讨论“都燕之辩”
Posted 遗民
篇首语: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崇祯皇帝殉国后,明朝遗民为何再次讨论“都燕之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崇祯皇帝殉国后,明朝遗民为何再次讨论“都燕之辩”
季我努学社 >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胡一舟。 >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在有明一代的历史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其对明代政治以致社会文化之风气都有极大的影响,这一点自不需多言。在迁都之前,时人对于迁都利弊就有过很多争论,无论朝野,意见均不统一。最终永乐皇帝乾纲独断,排众议行迁都。而关于迁都的功过讨论以“都燕之辩”的题目贯穿于明代始终。在一些特殊时刻,这一问题又显得尤其尖锐,比如“土木之变”,则有人指斥其为都燕之弊,而明亡之后,处境尴尬的明遗民则又重拾这一话题,并给了它新的内容。 >崇祯皇帝 >明代士夫论争好“借题发挥”,“都燕之辩”给了他们评论当时政治的良好素材。其时,李自成攻入京城,时论有议请崇祯皇帝迁都南方,徐图再起,“都燕之辩”就在这样的背景重被提起。而最终崇祯帝选择了煤山自缢,不论是出于真的要以身殉国,还是为当时言论所逼迫,但为人所知的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那么问题又回到了“都燕之辩”上,因为这种形式的“守国门”也好,“死社稷”也罢,都是朱棣的预设价值。 >京剧《明末遗恨》剧照 >崇祯“殉国”了,但南明的政权却前仆后继。亡国遗民自然就陷入反思,时论有认为劝崇祯殉国为“弑君”的说法,主张迁都;有人则认为迁都就是怕死,就是投降,国亡就应归罪于这辈“降臣”。沿着这一说法进行逻辑回溯自然就回到了迁都的利弊上(永乐是往北迁,明亡是往南迁)。 >煤山上的“老歪脖子树” >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所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在这样的价值观下,崇祯殉国,而遗民苟存本是“不合法”的,那么“都燕之辩”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对遗民生存合法性的论辩了。 >参考文献: >1.《明实录》 >2.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3.王夫之:《宋论》 华 兴 春 秋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赵培文 王雪慧相关参考
1644年的3月18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上吊自杀。生命是宝贵的,除了自杀,还可以跑路,或者投降,或者被俘。可为什么堂堂的大明皇帝最终选择自杀呢?事实上,崇祯确实想过跑路。在这一年的正月,崇祯已经知
1644年的3月18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上吊自杀。生命是宝贵的,除了自杀,还可以跑路,或者投降,或者被俘。可为什么堂堂的大明皇帝最终选择自杀呢?事实上,崇祯确实想过跑路。在这一年的正月,崇祯已经知
“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明亡后遗民们为何又重新讨论“永乐迁都”
作者:胡一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在有明一代的历史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其对明代政治以致社会文化之风气都有极大的影响,这一点自不需多言。在迁都之前,时人对于迁都利弊就有过很多争论,
明朝灭亡的原因比较复杂,三言两语说不清楚,作为亡国之君崇祯皇帝,必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都城被攻克的那一刻,崇祯没有苟且偷生,做到了祖训要求的“君王死社稷”。按照古代忠君思想,既然皇帝都自杀了,
在北京景山公园里,有一棵为人熟知的老槐树,据说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在此自缢。树的旁边,矗立着两座石碑。一座镌刻“明思宗殉国处”六个大字,为1930年故宫博物院延请著名书法家沈尹默书写勒成;另一座则是1
公元1644年,这一年是崇祯十七年,同时又是大顺朝永昌元年,大西朝大顺元年,清朝顺治元年。明朝在这一年灭亡。身为亡国之君的明崇祯皇帝在杀死自己的妃子和女儿后,自杀殉国。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开始
大家知道,明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开国,到崇祯皇帝殉国,一共经历了十六位皇帝。但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中,却只埋葬了十三位皇帝,其余的三位皇帝埋在了哪里呢?第一位没进十三陵的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立国时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明朝真正意义上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虽然是亡国之君却不是昏君,只不过一人无法力挽狂澜罢了。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死前为了妻女免受侮辱,忍痛让她们自杀、或将她们杀死。
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带来崇祯为何宁死也不肯讲和?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1644年,明朝崇祯帝在煤山上吊殉国。满清大军随即入关,以屠刀强迫汉人百姓剃发易服。从此华夏沉沦、衣冠丧尽,中国大地
今天全榜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崇祯为何宁死也不肯讲和?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1644年,明朝崇祯帝在煤山上吊殉国。满清大军随即入关,以屠刀强迫汉人百姓剃发易服。从此华夏沉沦、衣冠丧尽,中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