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明亡后遗民们为何又重新讨论“永乐迁都”
Posted 遗民
篇首语: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明亡后遗民们为何又重新讨论“永乐迁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明亡后遗民们为何又重新讨论“永乐迁都”
作者:胡一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在有明一代的历史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其对明代政治以致社会文化之风气都有极大的影响,这一点自不需多言。在迁都之前,时人对于迁都利弊就有过很多争论,无论朝野,意见均不统一。最终永乐皇帝乾纲独断,排众议行迁都。而关于迁都的功过讨论以“都燕之辩”的题目贯穿于明代始终。在一些特殊时刻,这一问题又显得尤其尖锐,比如“土木之变”,则有人指斥其为都燕之弊,而明亡之后,处境尴尬的明遗民则又重拾这一话题,并给了它新的内容。 >崇祯皇帝 >明代士夫论争好“借题发挥”,“都燕之辩”给了他们评论当时政治的良好素材。其时,李自成攻入京城,时论有议请崇祯皇帝迁都南方,徐图再起,“都燕之辩”就在这样的背景重被提起。而最终崇祯帝选择了煤山自缢,不论是出于真的要以身殉国,还是为当时言论所逼迫,但为人所知的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那么问题又回到了“都燕之辩”上,因为这种形式的“守国门”也好,“死社稷”也罢,都是朱棣的预设价值。 >京剧《明末遗恨》剧照 >崇祯“殉国”了,但南明的政权却前仆后继。亡国遗民自然就陷入反思,时论有认为劝崇祯殉国为“弑君”的说法,主张迁都;有人则认为迁都就是怕死,就是投降,国亡就应归罪于这辈“降臣”。沿着这一说法进行逻辑回溯自然就回到了迁都的利弊上(永乐是往北迁,明亡是往南迁)。 >煤山上的“老歪脖子树” >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所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在这样的价值观下,崇祯殉国,而遗民苟存本是“不合法”的,那么“都燕之辩”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了对遗民生存合法性的论辩了。 >参考文献: >1.《明实录》 >2.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 3.王夫之:《宋论》 编辑: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赵培文 欢迎订阅季我努沙龙!相关参考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胡一舟。>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在有明一代的历史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其对明代政治以致社会文化之风气都有极大的影响,这一点自不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胡一舟。>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在有明一代的历史中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其对明代政治以致社会文化之风气都有极大的影响,这一点自不
谈迁写史谈迁,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明末清初史学家。清朝顺治年间,北京城城郊的山山水水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外地人。这人两
历史人物 明亡后此人坚持抗清20年,拒绝向满清下跪,宁死不屈
明朝灭亡后,此爱国将领坚持抗清20年,却惨遭叛徒出卖,但宁可站着死,也绝不跪着生。>>这位爱国将领就是著名抗清英雄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张煌言出生于浙江宁波府一个官僚家庭
历史人物 明亡后此人坚持抗清20年,拒绝向满清下跪,宁死不屈
明朝灭亡后,此爱国将领坚持抗清20年,却惨遭叛徒出卖,但宁可站着死,也绝不跪着生。>>这位爱国将领就是著名抗清英雄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张煌言出生于浙江宁波府一个官僚家庭
导读:瞧不起以「」自居者,是一贯的思想,至少是在1644年明王朝灭亡以后就有的非常鲜明的思想。顾炎武在明朝灭亡以后,把他33岁以前的诗文作品基本上全部烧掉了。> 顾炎武是清代初年的一位大儒,他跟
生平简介基本信息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喜好博综,子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
...本不足信。根据这些民间传说,我们可以想象到,也许是明亡后,遗民痛恨满清故而在贬低洪承畴和贬损庄妃。事实上,按照惯例,庄妃是不可能独自一人去看望洪承畴的,起码会有宫女随从;而且,沈阳的清宫院落不是很大,...
“洪门”要追溯到明崇祯年间的蔡德忠,明亡后,蔡德忠随郑成功退守台湾,提议在台湾效法梁山开立“金台山”、“明论堂”,成为洪门第一个山堂。相传,郑成功招兵买马,卧薪尝胆。于是派部将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
“洪门”要追溯到明崇祯年间的蔡德忠,明亡后,蔡德忠随郑成功退守台湾,提议在台湾效法梁山开立“金台山”、“明论堂”,成为洪门第一个山堂。相传,郑成功招兵买马,卧薪尝胆。于是派部将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