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兵

Posted 鄢陵

篇首语:一锹挖不成水井,一天盖不成罗马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弭兵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弭兵

  弭兵(汉语拼音:mǐ bīng),中国春秋中晚期由霸主国晋、楚主持的止息战争的盟会。公元前595~前594年,楚庄王率师围宋国都9个月。十多年后,宋国右师华元在晋、楚间进行撮合。公元前579年,晋上军帅士燮与楚公子罢遂在宋国都西门外订立盟约。盟约规定晋、楚不以兵戎相见,同心怜恤诸侯,互通聘使。但这时晋、楚均无止息战争的诚意,盟约缔结4年后,两国发生鄢陵之战,弭兵盟约失效。公元前546年,宋左师向戌又奔走于晋、楚之间,再次请求弭兵。诸侯皆表示赞同,鄢陵之战同年7月,于宋都蒙门外订立弭兵之约。参与结盟的有晋赵武、楚屈建等各国大夫及小国君主。会前,晋、楚约定除齐、秦外各国都要向晋、楚朝贡。由于当时晋国内部出现大夫专政兼并,无力与楚进行战争,而楚国受到吴国牵制,也无力同晋争霸中原,所以结盟后,与会国停止战争十多年,其中晋、楚四十多年没有再发生战争。

“弭兵602952” 3

相关参考

历史百科 晋楚弭兵

弭兵就是息兵,停止战争的意思。齐桓公去世后,晋、楚两大强国的争霸活动,前后持续了百余年,给中原人民带来了莫大的灾难,双方也斗得精疲力竭。无休无止的战争也激化了本国的各种矛盾,都无暇外顾,于是晋、楚之间

春秋战国 向戌弭兵

向戌弭兵  到春秋中期,争霸大国势均力敌,都难取胜,战争的深重灾难也使各国强烈要求息兵。公元前597年,由宋大夫华元发起,晋、楚会于宋西门之外,订立互不相侵之约,但不久即告破裂。公元前546年,宋国大

春秋战国 什么是“弭兵之会”

  这是春秋后期中小诸侯国要求停止争霸战争的会盟。晋、楚两国长期争霸,分别寻找机会,兼并小国,扩张势力。春秋中叶后,晋、楚争霸日趋激烈。楚联秦晋联齐,南北对峙,旗鼓相当。长江、黄河流域大小诸侯国几乎全

春秋战国 第一次弭兵之议

  楚国想向北扩张重新控制郑国,可是东部却受到新兴国家吴国的牵制,大大影响了楚共王的北进战略。要争夺中原,郑国这个跳板的战略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用军事打击难以奏效,那么就用非军事的手段吧。怎么做呢?以重

“以战止战,以兵弭兵” 郭沫若曾为兵工厂写歌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9年,迫于战事情况紧急,中国最大的汉阳(又叫宁厂)兵工厂冒着日军飞机不断的轰炸西迁,几经周折之后,最后落户到了重庆江北岸的一片破旧的平房中。为了支援抗日前线,兵工厂在中将厂长李承

“以战止战,以兵弭兵” 郭沫若曾为兵工厂写歌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9年,迫于战事情况紧急,中国最大的汉阳(又叫宁厂)兵工厂冒着日军飞机不断的轰炸西迁,几经周折之后,最后落户到了重庆江北岸的一片破旧的平房中。为了支援抗日前线,兵工厂在中将厂长李承

晋国巩固了自己在中原的优势地位 鄢陵之战简介

...国势均力敌。周简王七年,在宋大夫华元调停下,晋、楚弭兵议和,实则蓄积力量,等待时机,以利新的争霸决战。晋国乘楚背弃秦国之机,击败秦国于麻隧(今陕西泾阳北),暂时解除侧背威胁;又以会盟方式巩固与吴国的联盟,...

历史百科 问李、欧阳之事迹

问李、欧阳之事迹李昉,字明远,宋饶阳人。仕汉、周归宋,三人翰林,太宗朝拜平章事。端拱初,边警急,诏群臣各进策。防引汉唐故事,以屈己修好、弭兵息民为言,时论称之。防性和厚。在位无赫赫称。奉敕撰《太平御览

春秋大战之晋楚鄢陵之战

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长期争霸的晋、楚两国,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展开的一次大战。晋国经鞍之战而制服大国齐,与楚国势均力敌。周简王七年,在宋大夫华元调停下,晋、楚弭兵议和,实则蓄积力量,等待

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人物赵武简介

年龄战国人物中文名:赵武别号:赵文子、赵孟、赵氏孤儿国籍:中国-东周时期的晋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约前591年~前589年死日期:前541年12月7日职业:卿医生,正卿重要造诣:媾和郑国、弭兵之盟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