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时期的中国军事航空建设
Posted 航空
篇首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北洋军阀时期的中国军事航空建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北洋军阀时期的中国军事航空建设
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军事力量的建设是各大军阀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当时的中国军事航空刚刚已经起步,袁世凯一直在积极筹建空军,袁世凯死后,北洋三大派系的空军建设也没有懈怠,特别是奉系的张作霖一直苦心经营,其空军力量更是一枝独秀。 近代中国军事航空的真正起步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前后。辛亥革命爆发后,在掌握近代航空技术的华侨和留学生的参与下,湖北、广东、上海军政府航空队和华侨革命飞机团先后成立。 民国建立后,上海军政府航空队把仅有的2架奥地利“鸽”式(EtrichTaube)单翼机移交给南京临时政府,组成了南京卫戍司令部交通团所属的飞行营(营长李宝浚),这是中国第一支有正规建制和番号的飞机部队。 北洋政府建立后,湖北军政府航空队的飞机和人员被袁世凯接收,广东军政府航空队和华侨革命飞机团则被解散。飞行营也于1913年3月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归驻南苑的陆军第3师节制,并附设随营教练班和一个小规模的修理厂,以早年赴英国学飞行的飞行家厉汝燕为飞行教练兼副厂长。 北洋政府空军建设由此萌芽。 北洋政府空军的正式筹建是在1913年9月,当时,在法国顾问白里苏(Balliso)的建议下,袁世凯在南苑成立了航空学校,隶属参谋本部,为未来的空军培养飞行人才。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正规的航校。该校以秦国镛为校长,聘请中国、法国飞行教官、法国技师各两人,并从法国购买了高德隆(Caudron)飞机公司的“高德隆”式双翼教练机12架。原有2架“鸽式也一同并入航校。 办起航校后,北洋政府从陆海军中挑选了50人作为第一期学员,1914年初开始训练,一年学制,分为“寻常”和“高级”两个班,第一期毕业人数为41人。第二期于1915年3月开学,但由于一战因素,飞机和器材难以补充,第二期在1917年5月才毕业了45人。 1919年底,段祺瑞为抓住航空大权,将南苑航空学校改隶属国务院航空事务处,并改名为航空教练所;同时,与英国签订航空借款180万英镑,大量购置飞机、航空器材等,共订购“阿弗罗”(Avro)、“大维梅”、“小维梅”等大小飞机135架及一批发动机。次年3月,航校招收第三批学员50人,同时改用英国阿弗罗公司的504K式教练机和维克斯公司的“小维梅”式教练机,学制两年。 1923年3月,曹锟掌握北京政府大权,将航校改名为国立北京航空学校,并调自己的嫡系——保定航空队副队长赵云鹏任校长。4月,航校毕业第三期学员40人,此时该航校已有211人编制,高级班划分为轰炸、侦察、驱逐三个组。5月,航校招收第四期50名学员,至1925年11月,该期毕业35人。1926年张作霖入京后,因多年军阀混战,航校飞机多次被军阀瓜分,加之经费短缺,这所著名航校终于停办。 南苑航空学校的建立,本意是为北洋政府筹建空军,但拖拖拉拉折腾了十几年,四期共毕业161名学员,却始终未能建立正式的空军。第一、第二期学员们毕业后或是留校“待业”,或是回到原来的陆海军单位。而军阀的不断混战,也让航校卷入其中。在混战中胜利的“大帅”们则将航校设备据为己有,从国外购买的飞机被军阀们瓜分组建自己的空军。 20世纪20年代,随着飞机的日益普遍,各地军阀发现飞机在战争中的作用,几乎每个省的军阀都组建了自己的航空学校和规模不等的空军,航校的四期毕业生也纷纷被军阀们拉拢,成为各地航空机构的骨干。在中央政府空军酝酿十余载却难产的情况下,各地军阀的航空力量却遍地开花,这也是北洋军阀时期的一大景象。 各路军阀中,空军力量建设的成就首推张作霖。1920年直皖战争后,张作霖将南苑航校的教练机、修理厂的设备、甚至是家具搜刮搬回关外,组建自己的航空力量。1920年7月,张作霖在沈阳东塔成立东北航空处,内有4架“大维梅”双翼360马力旅客运输机,4架“小维梅”单翼360马力侦查教练机。次年4月,东北航空处改为东三省航空处,以乔赓云为处长。 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直系飞机在长辛店轰炸奉军,张作霖对此耿耿于怀。退回关外后,张作霖大力整军,其中对空军的发展不遗余力。1922年9月,张作霖成立东三省航空学校,由乔赓云兼任校长,聘请中国、英国、白俄飞行教官,装备“阿弗罗”、“高德隆”、“布雷盖”(Breguet)教练机。飞行训练分为高、中、初三级,学制2年。1924年8月,第一期毕业飞行学员41人。1925年,奉系从东北陆军讲武堂教导队挑选学生作为第二期飞行学员,这一期学制改为一年。次年8月,第二期15名学员毕业。此外,1923-1926年间,奉系还选派优秀青年赴法国、日本学习飞行。 在自办航校和选派人员留学的基础上,奉系培养了自己的航空人才,以此为基础,奉系空军开始组建。1923年9月,张学良出任东三省航空处总办兼航校校长后,大力支持空军的建设。至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奉军空军已有飞机50余架,飞行员数十人。同时,从1924年起,奉军空军建立起5个飞行队:飞龙队、飞虎队、飞鹏队、飞鹰队、飞豹队(其中张学良兼任飞鹏队队长)。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奉两军都投入飞机数十架参战。在山海关战场,奉军空军在飞机性能上占据了很大优势,猛烈轰炸直军阵地,给直军造成极大打击。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看到空军的作用,加大了对空军的扩充和整编力度。1925年10月,张学良将东三省航空处改编为东北航空处;1926年2月,奉系在北京成立航空司令部,由张学良兼任司令,并改组北洋政府航空署。在此期间,奉军组建了水上飞机队。装备上,除了原有飞机,还先后从意大利、德国、英国、日本等国购进侦察机9架、水上飞机8架、轰炸机9架、战斗机5架、教练机8架。虽然在军阀混战中,奉军空军担负的基本是侦察、对地扫射、小规模轰炸等任务,但与大多数航空力量孱弱的军阀相比,却已占有极大优势,是军阀部队中首屈一指的空军力量。 1928年,奉系败退关外,但仍保持着较强的空军力量。回到关外后,张学良缩编奉军,东北航空处也被缩编为东北航空大队,以徐世英为大队长,飞龙队等5个航空队改称为第1至第5航空队。航空学校则被并入东北陆军讲武堂,改为航空教育班。“东北易帜”后,张学良成立东北边防军航空司令部,亲任总司令,撤销航空大队的编制,并将航空教育班改为航空教导队,聘请日本教官任教,学科分为侦察、轰炸、战斗三科,装备日、法、德等国各式飞机。此时东北军空军仍是国民党军阀派系中实力最强的空军部队。但是,随着“九一八”事变和东北沦陷,张氏父子10年心血所建的空军灰飞烟灭。 本文摘自《军阀之国1911-1930: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中国军阀影像集》相关参考
19世纪80年代,朝鲜半岛出现了非常复杂的国际纠纷,日本、英国、俄国都有占领或控制朝鲜的企图。1884年12月,日本策动“甲申事变”,试图推翻当时亲清廷的朝鲜政府,而成为朝鲜的保护国。1885年4月,
被人戏称为“阎老西”的阎锡山其实是中国近代史上很有影响的风云人物。他从1912年出任山西督军,到1949年离开山西,主政山西30多年,一度把山西建设成了民国时期全国的模范省。从当时全国看,“同侪之中鲜
被人戏称为“阎老西”的阎锡山其实是中国近代史上很有影响的风云人物。他从1912年出任山西督军,到1949年离开山西,主政山西30多年,一度把山西建设成了民国时期全国的模范省。从当时全国看,“同侪之中鲜
北洋海军建设起步较晚,由李鸿章一手经办,很快便后来居上,成为晚清正式成军的海军舰队。李鸿章特别注意筹措经费,从1875年至1894年间,北洋海军共耗用白银3100余万两,平均每年155万两。1885年
历史人物 林弥一郎是如何建设航天学校的 他回国之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建设航校>1946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决定成立东北航空总队,林弥一郎担任东北航空总队的副队长兼参议。2月,由于发生了通化事件,林弥一郎的几名部下受到了牵连,中共通化分省委书记吴溉之曾经三次下令要求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援华的航空志愿军。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采取了较为积极的对苏政策。1937年8月21日,苏联政府与南京政府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嗣后,苏联政府派遣了崔可夫将军为首的大批军事顾
张作霖一生,作为封建军阀他具有落后甚至是反动的一面;作为统治者,他的多重性格特征是十分突出的;作为东北边疆大吏,他对东北的经济建设尤其是铁路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对文化教育尤其是教育的重视与投入
北魏初年,是由游牧的奴隶制向农业的封建制转化时期,也是为以后富强打基础的时期,398年,拓跋珪首先诏议国号,群臣上奏:“周秦以前,世居所生之土,有国有家,王天下之后,即承为号,采取惯例,应以代为号。”
很多人印象中,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一直是乌烟瘴气,更别谈什么民主,但事实却正好相反,在这一时期,中国还确实存在一定的民主。当时的中国政治体制是三权分立,权力被制衡,自然有了一定的民主,而
乡村建设派是一个以社会改良为基本主张的政治派别,流派颇多,主张不一,影响较大的是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和晏阳初为代表的平民教育派。梁漱溟在五四时期是东方文化的崇拜者和倡导者。1922年他出版了《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