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定日本为“不征之国”?何谓“不征之国”?
Posted
篇首语:枕上从妨一夜睡,灯前读尽十年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朱元璋为何定日本为“不征之国”?何谓“不征之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朱元璋为何定日本为“不征之国”?何谓“不征之国”?
日本在唐朝后期与中国脱离外交关系,此后一直到蒙古国建立,日本也没有遣使朝贡。忽必烈时期为了让日本人臣服,曾数次派使者前往日本,要求日本称臣纳贡。
忽必烈一共五次派使臣前去,五次都遭到日本执政者北条时宗的拒绝,恼羞成怒的忽必烈下令对日本用兵。
元军大举进攻日本,然而因为元军本身不擅长海战,加之天气不利于元军的关系,除了在作战初期取得胜利,元军都以惨败告终。
日本此后游离于东亚大陆体系之外,到了明朝之时明太祖朱元璋也遣使到日本,说:“元朝已经灭亡了,现在是大明王朝,你们应该来朝见大明‘正朔’。”
日本在忽必烈的武力威逼之下,也没有选择归顺元朝,如今大明派使者前来,他们自然也十分刚硬。不仅拒绝了朝贡大明,而且还将大明派到日本去的使臣给杀了。
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十分生气,扬言要出兵将日本给灭了。说是这样说,朱元璋后来 不仅没有向日本出兵,而且还将日本定为不征之国。
朱元璋杀功臣杀贪官,本身又是微末起义,一路杀上来的。一路上经历大大小小战斗无数,是一个铁血威武的帝王,但为何到了日本这儿却选择放弃征讨日本呢?
这一点从朱元璋的外交政策上可以看出一二,他不仅将日本定为不征之国,同时也将朝鲜、小琉球国、安南国、真腊国等定为不征之国。朱元璋虽然是经历战斗无数的帝王,但是在用兵方面却十分的谨慎。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朱元璋认为诸如日本、朝鲜等小国,偏远苦寒,与中原相隔甚远,出兵征讨他们,就算胜利了得到的土地也不足以供给明朝,当地的百姓也不会听从明朝的号令。
如果作战最后没有胜利,失败之后庞大的军资、巨大的人力兵力的损失却需要本国承担。认真算起来,征伐这些偏远小国简直得不偿失。所以只要他们不侵扰边境,那么明朝也没必要对他们用兵。
对四周小国的看法,是朱元璋总结历史经验,吸取以往帝王经验得出的结论。诸如忽必烈征伐日本,隋炀帝三次出兵高丽一样,最后忽必烈和隋炀帝都自尝了苦果。所以就算日本没有选择向大明臣服,但朱元璋也不愿意出兵打他。
这“不征之国”,是在朱元璋晚年的时候设定的。他主要是害怕自己去世之后,后世子孙有好大喜功之辈,为了开疆扩土的功劳而轻易向日本、朝鲜、越南等地用兵。所以特地在《皇明祖训》中将15个海外国家定为不征之国。
从现实和长远的角度来看,朱元璋都认为日本没有攻打的必要,所以日本成为明朝的“不征之国”。
相关参考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今南京)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结束了元朝的统治。接下来的很长时间内,明军并没有停下征战的步伐,因为北方的蒙古军还没有被完全消灭,四川、广西、甘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今南京)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结束了元朝的统治。接下来的很长时间内,明军并没有停下征战的步伐,因为北方的蒙古军还没有被完全消灭,四川、广西、甘
明太祖十五个不征之国 “不征之国”是明朝宗藩制度和朝贡体系下的重要政策。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对明代外交定下基调:一要奉行和睦,二则厉行海禁。奉行和平外交是华夏天朝传统的“怀柔远人”之道的延续,也
“不征之国”是明朝宗藩制度和朝贡体系下的重要政策。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对明代外交定下基调:一要奉行和睦,二则厉行海禁。奉行和平外交是华夏天朝传统的“怀柔远人”之道的延续,也是对蒙元统治者穷兵黩
朱元璋本想灭掉日本,刘伯温的一番话,朱元璋就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
中华上下五千年,王朝更迭,战乱四起,但是无论战乱如何,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上千年的时间里一度是亚洲霸主,周边小国只有臣服、磕头、瞻仰的分。而与我们毗邻有一小国从古时起就一直在模仿中国,仰望中国。他们学
历史秘闻 朱元璋本想灭掉日本,刘伯温的一番话,朱元璋就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
中华上下五千年,王朝更迭,战乱四起,但是无论战乱如何,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上千年的时间里一度是亚洲霸主,周边小国只有臣服、磕头、瞻仰的分。而与我们毗邻有一小国从古时起就一直在模仿中国,仰望中国。他们学
所谓人活一口气,在「”士可杀不可辱”的古代,为了脸面,身为元朝皇帝的忽必烈可以和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一样选择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但忽必烈表示扶我起来试试,于是征日战争拉开序幕。当然,作为礼仪之邦,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在尚未完全统一的情况下,明朝即开始大规模的外交活动,1369年,朱元璋派遣使节持诏书分赴东亚海域各国,同时把日本、高丽、占城、琉球等十五国列为“不征之国”。新生的大明王朝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明初的外交有意沿袭元代的规模,但在邦交理念上有所不同。明太祖积极、主动发展与藩国的邦交关系,对周边国家采“不侵占”的态度,并在《皇明祖训》中开列了十五个“不征之国”,试图构建一个
明太祖朱元璋自开国之后,为了让子孙治国有据可依,便特地制定了《皇明祖训》,对各方面的问题都作了细致规定。在这部长长的祖训中,他开篇就确立了十几个“不征之国”,也就是子孙不得与之交战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