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科举考试有多黑
Posted 状元
篇首语:拍照的好处,是可以在人生微凉时,用回忆取暖。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的科举考试有多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的科举考试有多黑
原标题:唐朝的科举考试有多黑?考的不是才华,而是这种东西
在唐朝的时候,科举制度还不是很完善,考生们要想取得好名次,都得找大名人推荐,还有以前“举孝廉”的影子。
比如唐朝这位考生卢肇,就是因为意外认识了一个大名人,被破格提拔成了状元。
(图:卢肇状元雕像)
卢肇是江西宜春人,宜春,就是那座自称“叫春的城市”,不过不管怎么叫,也还是一座小城市,没什么大名人,所以卢肇同学急得不得了。
就在卢肇同学急得睡不着觉的时候,一位大名人来了。“牛李党争”大家都知道吧?这位大名人就是李党的带头大哥李德裕。
在当时的大唐,他跟牛党的带头大哥牛僧孺基本上就是绝代双骄,连皇上也得看他们的脸色。那么李德裕为什么去了宜春呢?无非还是“牛李党争”,现在人家牛党得势了,李党自然得消停消停,所以李德裕就被贬到了宜春。
从繁华都市到偏僻小城,李德裕难免有点不适应,再加上刚被贬,以前的那些小弟们也都明哲保身,不敢去找他了,可想而知李德裕得有多郁闷。
大家都知道,郁闷也分好几种,比如卢肇和李德裕,各有各的郁闷,但是当这两种郁闷碰到一起的时候,却发生了一种很奇妙的变化。
于是,小卢再也不郁闷了,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导师;老李也同样开心起来,因为终于有人来看他了。(图:李德裕雕像)
过了几年,李党又重新上台了,带头大哥李德裕自然又被请了回去,担任宰相。临走时,老李也没忘了关照这位小兄弟:去了长安一定要来找我!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新一届科举又开始了,卢肇同学也在其中。考完后,主考官王起屁颠颠地跑去李宰相府,说:“卑职对本科的状元人选一时难以定论,不知道李大人可有合适的人选?”
李德裕捋了捋胡子,慢条斯理地说:“我倒是听说了几个不错的人选,像卢肇、丁棱、姚鹄,都不错。”
王起一听,顿时明白了,还在心里暗自打了自己一个耳光,“这还用问吗?那个叫卢肇的是李大人亲自带来的,就住在宰相府里,这样的人不当状元还有谁能当?”
于是,卢肇同学高中状元,而李德裕提的另外两个考生,王起也不敢怠慢,都排在前几名。
卢肇小时候家里很穷,虽然学问不错,但还是得不到尊重。那年他要进京赶考,按惯例,当地的领导都要给他们设宴壮行,结果领导成应元不知道是忘了还是看不起他,只请了另外一个考生黄颇,没请卢肇,因为黄颇家是当地的大户。
卢肇心里很不是滋味,就一个人背着行李上路了。
第二年,卢肇高中状元。成应元也一早得到了这个好消息,卢状元回来的时候,成应元早早就去了驿站迎接,又是儿童献花,又是警车开道,忙得不亦乐乎。看来老成确实很适合当领导,转眼就能把坏事变成好事,再把好事变成自己的事。
那天,正值宜春传统的龙舟大赛,老成自然也没忘了邀请新科状元前去观光。赛后,老成请卢状元题诗留念。卢状元看着老成那张贱兮兮的大脸,感慨万千,提笔写下了一首《及第后江陵观渡寄袁州刺史成应元》,最后两句是这样写的:“向道是龙君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至于老成有什么反应,咱就别替人家担心了,以老成的修为,绝对不会有尴尬的成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那位黄颇同学考得也不错,仅次于卢肇,高中榜眼。
在现在的江西宜春,还有一座状元洲,也叫卢洲,相传卢状元早年在上面读过书。现在卢洲被建成了水上公园,“卢洲印月”也是宜春八景之一,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
卢状元虽然是李德裕一手提拔起来的,但卢状元却并没有参与到“牛李党争”里面,而是选择了中立,洁身自好,史书上说他“全无亲党,不自吹嘘”,这个太难得了。
相关参考
大家都知道,现代政治制度的三大基石:考试选拔,文官制度,民主选举。古代中国就贡献了前两个,下面就谈谈其中的考试选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的方法来甄别选拔人才的国家,考试对于我们一点也不陌生。中国有
⑴主要不同:①具体目的不同:唐朝是为了选才纳贤,而明朝是为了严厉控制士人思想。②考试范围不同:唐朝是经义、时务和读经史,而明朝的出题范围主要是四书、五经,没有时务和历史。③考试文体不同:唐朝主要是诗赋
科举制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创举,甚至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大革命前夕,那些启蒙思想家对的科举推崇备至,因为它打破了贵族对政府的垄断,使所有人都获得了参加政治活动的权利。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科举
从科举制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一直在反对作弊、加强监管,但不同朝代的惩罚力度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唐朝,在唐朝,由于科举制才刚刚创立,还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并没有完全取代之前世家介绍的入仕方式,有许多士
自隋唐开始,我国就开始了科举制,也就跟我们现在的高考一样,都想靠着这一考试制度飞黄腾达。而在舞弊之风气如此严重的当下,免不了的是要防止作弊的。在经历高考的同学都知道,高考到底有多严。那么,在古代科举制
自隋唐开始,我国就开始了科举制,也就跟我们现在的高考一样,都想靠着这一考试制度飞黄腾达。而在舞弊之风气如此严重的当下,免不了的是要防止作弊的。在经历高考的同学都知道,高考到底有多严。那么,在古代科举制
自隋唐开始,我国就开始了科举制,也就跟我们现在的高考一样,都想靠着这一考试制度飞黄腾达。而在舞弊之风气如此严重的当下,免不了的是要防止作弊的。在经历高考的同学都知道,高考到底有多严。那么,在古代科举制
古代科举考试更像“高考+公考”提到“高考”,好像是近现代人们的专属。其实,中国古代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也是一种“高考”,只不过和学历、官职相挂钩的科举考试更像是现在“高考+公考”的合体。以科举制度为
唐朝科举考试时不采用“糊名制”,所以非常方便考生走后门。举子们往往在考试前一年的秋天,就把自己最得意的诗文加以编辑,带到京师,呈给当时在政治或文学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看,这叫做“行卷”。其风气之盛,甚
唐朝科举考试时不采用“糊名制”,所以非常方便考生走后门。举子们往往在考试前一年的秋天,就把自己最得意的诗文加以编辑,带到京师,呈给当时在政治或文学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看,这叫做“行卷”。其风气之盛,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