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 唐代时不仅看成绩 还需名人推荐
Posted 科举
篇首语:人总要找点事情做,让自己忙起来,忙起来才知道生活不易,才明白平时的忧伤都是矫情。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历史 唐代时不仅看成绩 还需名人推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历史 唐代时不仅看成绩 还需名人推荐
古代科举考试更像“高考+公考”
提到“高考”,好像是近现代人们的专属。其实,中国古代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也是一种“高考”,只不过和学历、官职相挂钩的科举考试更像是现在“高考+公考”的合体。
以科举制度为主体的中国官吏选拔体系中,考试是最基础的一环。通过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都是幸运儿,郁郁不得志或范进中举式的悲剧人物也比比皆是。有寒窗苦读的痛苦、有层层考试的无奈、有进京赶考的艰辛,可古人们依然对科举考试抱有美好的期待。
隋炀帝之前,是没有“考试”一说的,那时实行九品中正制,选贤任能主要靠内推,大家靠“拼爹”和“拼关系”去当官。公元602年,隋炀帝设立进士科,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这是考试兴起的源头,虽然让现在学生深恶痛绝,但在当时却为知识分子打开了一扇晋升之门。
与现在的人们需要经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学习阶段相似,古人们也要通过学校学习。古代的学校分大众化的私塾、高端点的书院,还有光听名字就知道很高大上的国子监。经历漫漫求学路后,还有更漫长的考试路在等着古人们。先说国子监的学生,他们被叫做监生,在有的朝代,比如明朝前期,监生们可以直接做官。不过更多时候,他们还是得先考试,不过他们可以直接从乡试开始考,相当于保送了一级。普通学生则必须从最低级开始考。童试、县试、府试、乡试、会试、殿试,光听到这些名字,也是醉了!幸运儿通过层层考试会经历秀才、举人、进士及状元、榜眼或探花的身份之变,这些考试也为他们打开了晋升渠道,一举成名、为官为宦、光宗耀祖,那都不叫事儿了!
唐代前期,考试不仅要看成绩,还规定要有名人推荐,所以进京赶考的考生们还要拜码头找靠山,以期被人慧眼识珠。在古代,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比现在高考要少得多。比如宋神宗时,参考的有10万,录取的只有三四百人,所以科考出身的人少,一般都会得到重用。
清朝兴起近代高考
若说科举制度是古代“高考”的模型,近代高考则始于清朝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时期,当时的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左宗棠提出“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不仅开办了各种兵工厂,还开办了各种学堂,比如: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同时学习西方的科举考试方式,为近代高考奠定了雏形。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9月2日,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现代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
统考统招是现在人们对高考的印象。其实,在1949年之前,中国各所大学招生考试的时间是由学校决定,并不是同时举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时间安排去不同的大学进行多次高考。
新中国招生制度
1952年,新中国建立起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统一高考招生是为了能更好地显示出公平,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大学停止招生,到1977年恢复高考期间,进入大学读书的多是基于推荐制的工农兵学员,他们有一个极具时代特色的名字――“工农兵大学生”。
高考恢复初期免费上学分配就业
1977年,邓小平主持恢复高考。那一年的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这也就意味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包分配”政策的实行。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1997年高校全面并轨,民办大学开始兴起,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
1999年,对于许多考生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扩招、实行“3+X”的高考模式、考后填报志愿。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从那一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短短五六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将近3倍,“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
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2001年4月2日,教育部宣布取消高考考生“未婚,年龄一般不超过25周岁”的限制,报考普通高校年龄、婚否不限。
2012年4月,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稳定,长达13年的高校大规模扩招运动走到终点。
2013年,新课改方案按照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两类,设置相应的考试科目。从此,高考有了“春季”和“夏季”之分。
相关参考
张九龄生活于唐朝年间,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名相。张九龄有才能,不仅才华横溢,其能力卓越,为官时期秉公守法,一丝不苟,对皇帝敢于直言进谏,不仅在政治上有很大的贡献,其在文学界更是一位名人。下面来看看张九龄
1.给我推荐一本写唐朝历史的书吧,历史性的,最好写的很详细陈寅恪《唐代政治史》《新唐书》,不推荐《旧唐书》,旧唐书里面有些内容因为各种政治原因为当时的统治者修改过。赫连勃勃大王的《帝国的正午》一本通俗
乐平市的历史名人饶娥(749—762年)女,字琼贞,唐代长城乡(今接渡泪滩村)人。饶娥自幼丧母,与父饶绩相依为命,十岁时就会做饭、洗衣、织布,勤俭孝顺。其父以耕种为生,兼操捕鱼。一天,饶绩在江上捕鱼,
1.给我推荐一本写唐朝历史的书吧,历史性的,最好写的很详细陈寅恪《唐代政治史》《新唐书》,不推荐《旧唐书》,旧唐书里面有些内容因为各种政治原因为当时的统治者修改过。赫连勃勃大王的《帝国的正午》一本通俗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新唐书》,不推荐《旧唐书》,旧唐书里面有些内容因为各种政治原因为当时的统治者修改过。赫连勃勃大王的《帝国的正午》一本通俗的历史读物,主要是唐代的政治《中国通史》范文澜主编的隋唐部
唐代妇女也可以休夫 文/张劲辉惠焕章 唐代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属“开放型”社会,其开放特点不仅表现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外交关系等方面,而且反映在民间礼俗和婚姻制度上
唐代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属开放型社会,其开放特点不仅表现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外交关系等方面,而且反映在民间礼俗和婚姻制度上。当时,女性地位较高,贞节观念淡漠,使唐人婚姻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特
张亮唐朝初期名将、政治家,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张亮原为李密部下,降唐后被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后因为揭发侯君集谋反又在随征高丽时立功被任为宰相,之后意图不轨,被李世民处死。人物简介>凌烟
顾劭人生平简介 顾劭是东汉末年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出身于江东名门大族“顾陆朱张”中的顾家,为顾雍长子,顾承、顾谭之父。少年时与舅父陆绩齐名,胜过陆逊、张敦、卜静等人。周瑜病死之后去吊丧时
历史人物 张亮的人物生平 身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为何被李世民所杀
张亮唐朝初期名将、政治家,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张亮原为李密部下,降唐后被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后因为揭发侯君集谋反又在随征高丽时立功被任为宰相,之后意图不轨,被李世民处死。人物简介>凌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