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为抛弃糟糠之妻,写了一个上联,妻子对出的下联让他无地自容
Posted 妻子
篇首语: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须是一个因材施教,公正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的教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丈夫为抛弃糟糠之妻,写了一个上联,妻子对出的下联让他无地自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丈夫为抛弃糟糠之妻,写了一个上联,妻子对出的下联让他无地自容
中国有着灿烂的文明,也有很多文化瑰宝,对联就是其中一种。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集中体现了汉语和汉字的对称美、音律美、修辞美和结构美。一件精美的对联作品,体现了撰联人精湛的语言艺术、缜密的构思技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文学修养。
中国的第一幅对联来自后蜀主孟昶,在新春佳节之际,孟昶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看看臣子们的才华如何。在众臣一一写出对句后,孟昶都不满意,他思量许久,自己在“桃符板”上题下“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也是第一幅对联。
对联的种类有很多种,有春联、喜联、寿联还有赠联,闲时文人才子还能对对子消遣娱乐,比试文采。但挽救婚姻的对联你听过吗?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个巧联挽救婚姻的小故事。
唐代有个叫麦爱新的读书人,有所才学,闻名乡里,十年寒窗苦读终考取功名。这时的他春风得意,有的飘飘然了。开始嫌弃自己的发妻年老色衰,想要休妻再纳新欢。当然,麦爱新这种“贵易妻”的想法不可取,应该批判。麦爱新不知如何向妻子表达这个意思,思来想去,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
麦爱新的妻子无意中看到了此联,她平时就感觉到了丈夫的异常,这让她更加确信丈夫有想再纳新欢的想法,不禁黯然神伤。但妻子不忍放弃这段婚姻,绕有文采的她沉思片刻后,提笔写出下联:秧黄稻熟,吹糠去壳现新粮,随后也放在案头。
此联对得很绝妙,上联的莲、荷、叶、根、藕为同一体之不同部分,下联的秧、稻、糠、壳、粮也为同一体之不同部分,能找到这样相似的物体难度极高。且上下联都用了暗喻的手法,丈夫埋怨妻子年老色衰,妻子则表达夫妻之间相伴到老的美好。“藕”谐“偶”,“新粮”谐“新娘”,绕有风趣,俏皮不已。
丈夫看到下联后,先是对妻子的才学连连称赞,随后又羞愧不已,自己竟会产生抛弃糟糠之妻的想法。此时的他也想起了和妻子同甘共苦的日子,深感愧疚,不仅当场打消了休妻的念头,还暗自决定要和妻子白头到老。看来古时娶妻也会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啊。
相关参考
历史秘闻 太监出上联讽刺纪晓岚,纪晓岚对出的下联,让太监无地自容
清代的大才子纪晓岚,出身书香门第,十岁时就能出口成章,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长大后,与其他读书人一样,纪晓岚也想通过科举考试,实现心中的理想和抱负,学习非常的刻苦,每天都读书到深夜。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十
历史上的对联高手也有很多。比如说北宋文豪苏轼与佛印禅师,明朝才子解缙。而清朝,则有大才子纪晓岚。纪晓岚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且还是乾隆身边的大红人,最后升至协办大学士。在职期间,纪晓岚编撰了多部文学典
元丰二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官,不久后他按照朝廷的规定,给皇帝写了一份述职报告。毕竟此次属于贬官,苏轼的心情难免有些不爽,顺便向皇帝发了一下牢骚,可能用词有些不当,有些与他不合的大臣,借此机会
说起对联,大家都不陌生。无非是一个人出上联,另一个人对出下联,但是这个下联得对仗工整,意境结合,这样才能称为佳对。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钟爱对对子,他们诗词歌赋,样样精通。闲暇之余,还会叫上三五个好友,用
中华文化绵延了五千多年的时间,而在这期间,也出现了很多对对子的能人,他们出的对子不仅仅能让人拍手叫绝,并且更为厉害的人,他出的上联没有人能够对出下联,就比如说曾经的乾隆皇帝就出了一个对子,至今没有人能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也称联语,一般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它讲究的是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一副上佳的对联,足可媲美一部鸿篇巨著,在古代,文人相交,以文会友,
千古绝对!上联:“孙悟空,金箍棒,能长能短”,下联太经典了是的,咱们今天来讲一讲对联故事,根据史料记载啊,对联文化起源于五代十国,兴盛于明清两代,到如今已经发展的十分完善了。喜欢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我
中华历史悠久,沉淀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像对联,因其充满了趣味,雅俗共赏的特点,自五代十国后蜀孟昶第一幅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开始,便迅速受到了人们的追捧,成为了继诗词歌赋之外又一全民喜爱的文
明朝正德年间,福建莆田一座小山村,出现了一个神童,他的名字叫康大和。他很小的时候生了一场重病,痊愈后脸上留下许多麻点,小玩伴都嘲笑他,甚至给起了很难听的外号。上天是公平的,没有给康大和一张英俊的脸庞,
北宋虽然算是大一统王朝,经济、文化等方面都非常发达,但它的疆域面积却很小,与汉唐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军事实力也相对较弱,周边的敌人不少,最难对付的是北方的辽国。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期,曾两次出兵北伐,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