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岗竹园祠堂历史

Posted 历史

篇首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河岗竹园祠堂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河岗竹园祠堂历史

1.家族祠堂的宗祠历史

中国古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最能体现这种等级差距的是对祖先的祭祀上。宗祠是宗家血脉所系,也是宗家盛衰的标志。因此历代帝王将相都将宗祠看作国家权利的象征,统治人民的支柱。所以建造宗祠是皇室的特权。祠堂的出现,与家庙,神庙有极大的联系。中国最大的家庙当属皇帝家的太庙,其次是各诸侯,王公的宗庙,这是按照《周礼》的规定,一级一级下来,到了士大夫,还有资格建家庙,普通庶民就没资格建家庙,只能路祭。民间的祠堂是从西汉开始出现并逐渐兴起的,汉代祠堂是建筑在墓前的祭祀场所,祠堂多为石质,又称石室。此后数代由于等级制度的禁锢,有资格拥有宗祠的人依然寥寥无几。中国允许民间建立宗祠始于1536年,明代嘉靖皇帝允许民间“联宗立庙”诏令的颁布,民间建立宗祠终于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从此,宗祠与家谱一起成为家族最重要的象征。

2.全国唯一的岳飞生祠有着怎样的历史呢

靖江生祠镇岳庙原称“岳王生祠堂”,俗称岳王庙,建于岳飞在世之时,为天下最早,故有“天下第一岳飞庙”之说。

《宋史》记载: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诏飞退守通、泰,有旨可守即守,如不可,但于沙洲保护百姓,伺机掩击。飞以泰无险可恃,退保紫墟,战于南霸桥,大败金兵,渡百姓于沙上,飞于精骑二百殿护,金兵不敢近。

”这里的通,指南通;泰,指泰州,而沙洲、沙上就是指靖江了,百姓就是跟随岳飞的难民。 南宋年间,金兵进犯中原,岳飞时任军队的元帅,率兵抵抗。

岳飞率领的军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可南宋王朝采取卖国求荣的政策,要与金兵媾和,一天之内连发12道金牌命令岳飞班师回临安(今杭州),无可奈何的岳飞只好率兵南回。

当地百姓依依不舍,紧随岳飞军队后退,一直退到扬子江畔的靖江地区驻扎营寨。此时的岳飞忧国忧民,寝食难安。

一天,当他忙到深夜,踱出帐篷,看到孤山地区这块土地有山有港,濒临长江,平畴百里,这里开垦后适宜植桑种粮,可建成一处鱼米之乡。拂晓,岳飞召集老百姓,说:你们就不要随我渡江了,“沙洲”是块好地方,你们就此生息吧,“我愿沙洲八百年无水灾,八百年无旱灾,八百年无兵灾”。

岳飞的话鼓励众百姓安居下来。老百姓送岳飞到港边一座桥头才不得不停住了脚步,目送岳飞远影消失。

这座桥后被命名为“望岳桥”。后来,老百姓为怀念岳飞,就在望岳桥旁建起了一座祠堂,曰“岳王生祠堂”供奉岳飞长生牌位,后人亦称“武穆王生祠堂”。

1968年,岳王庙重修,赵朴初先生题书为“岳忠武穆生祠堂”。 庙为全宋式结构,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气势雄伟,蔚为壮观。

庙内岳飞塑像栩栩如生,其英武神态中隐有一丝抹不去的苦思与忧戚,据说这是全国唯一一座带有忧戚神态的岳飞塑像。当年,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赐死于大理寺狱。

消息传到马驮沙(靖江古名马驮沙),靖江人民纷纷走上昔日送别岳飞的桥上,遥望江南,思绪万千,于是“望岳桥”又改名为“思岳桥”。

3.肇庆高要河台对田陈氏宗祠历史

陈氏宗祠简介

据村中老人说,对田村的陈氏宗祠始建于清代中后期。是一座中国祠堂建筑,位于肇庆市高要区河台镇对田村,该祠坐南朝北,依中轴线渐次排列有照璧、天井、大殿及后厅、大戏台等建筑,大殿前有回廊,两侧有厢房。其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是一座具有浓郁的广东地方特色的艺术建筑群。

陈氏宗祠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巧妙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和彩绘等装饰艺术。其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技艺精湛,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

可惜,自2005年集资修缮后,由于年久失修,几十年来,历经战乱等人为性毁坏,加上多年的风吹雨蚀,墙皮剥落,飞檐损坏,屋面漏水,白蚁侵蚀,村集体经济薄弱和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等原因,宗祠面将临毁坏的可能。现急需筹资重修陈氏宗祠,希望陈氏宗亲看到此文后,能集思广益,集腋成裘,慷慨乐助,让这座艺术瑰宝早日重放光彩。

4.长沙许家老祠堂的历史是什么

过新桥社区集镇,过常新桥后左转,沿河上溯500多米,即见常家祠堂。该祠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9),为常氏家族的一支从衡阳迁居长沙后所建。祠堂早些年为常新学校,现为新桥村部所在地,办公室空无一人,祠堂里面也是空荡荡的。

常家祠堂,青砖封火墙,硬山顶,大堂内原悬挂有清大臣常大淳的肖像。祠堂总长598米,宽48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祠堂面对白沙河,后依低山,面阔七间,进深三栋,各栋顺地势逐渐抬高,沿中轴线依次为大门、前厅、天井、中厅、戏台、上厅,全由花岗石柱头支撑,气势恢宏。大门有三,均由花岗石作框架,今左、右两门已封。门廊前有花岗石阶级,中厅宽大,戏台、天井等由花岗石砌边,两侧有厢房、天井,宽敞古朴。

常大淳(1794-1853),号南陔,湖南衡阳人,明朝开国将军常遇春之后,道光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安徽按察使、湖北布政使、浙江巡抚等。咸丰二年(1852)任湖北巡抚期间,为防扼太平军入鄂,加强水陆设施,招募水军,不遗余力。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克武昌后,投井自殉。诏赠总督,谥文节。

5.大岭村的发展历史

大岭是典型的岭南古村落,现保存较完好的岭南风格建筑群约9000平方米,这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是难得一见的。大岭村背依菩山;三面环玉带河,各式古石桥跨于河上;古塔立于村西南角;祠堂、门楼、牌坊、麻石巷、古树、蚝壳墙等在村中皆可见。

大岭村的显宗祠门前有两个石鼓墩,其上均镌刻着垂卷发、紧身衣、束马裤、高皮靴、佩长剑的西洋人,村中老人指出,该村在明代已有人任礼部主客清吏司郎,返乡时就在祠堂外立了“送财洋童子”。

6.胡氏宗祠的历史文化

宗祠文化

宗祠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特殊作用。它是古代民间建筑专家的杰作、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有些宗祠建筑具有“天人合一”、人文与生态和谐统一之功。

从内涵作用看,绩溪古宗祠通过纪念祖先、弘扬祖德这个机制,又成为古近代社会农村团结人、教育人、培养人的学校,成为推动村落社会公建公益事业建设的组织者。一是知根知源,凝聚本族。二是引导修德,正人正已。绩溪古宗祠文化突出的地方在于:许多立在宗祠、写在族谱中的“族规”、“家训”,都是教育子孙注意社会公德、家庭道德、从政官德、经商道德等等的修炼。提倡以孝事亲、以诚待人、以信为本、以忍处世。可以说,宗祠是古代落实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从所提倡的道德内容看,不少东西在今天仍不失为值得传承、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不相悖。三是培育人才,耀祖光宗。在古代,绩溪有“两多”:为官者多,商贩者多。这应当归结于古宗祠文化的作用。在祭祖“拜图”时,准入祠堂者除长辈外,得需有功名者,明显鼓励读书,鼓励成才,鼓励建树功名以光宗耀祖,这样自然人才济济,龙川胡氏宗祠就是典型代表。龙川村在历史上先后出了20位进士和举人。

胡氏文化

绩溪龙川胡氏,于东晋年间由中原世家大族迁居于此,聚族而居。自宋以后,受徽文化熏陶,家族崇尚儒学,重视教育,耕读相伴,贾儒并举,族人多知书达理,厚积薄发,代有人才。仅在明代,家族中就出了10多为进士,被称之为的“进士村”。其中有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和南京户部尚书的胡富,还有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的胡宗宪。龙川胡氏家族在医学、商业领域也多有建树。

龙川传说

龙川是坑口村的古称。村前有龙须山,村中有一条小溪(称川)穿村而过,古称龙川。后人认为小溪(又称坑)出口流入登源大河,龙可以畅溪,故改为坑口。这个传说至今仍在百姓中流传。

副祠传说

据传说,龙川是船形,全村清一色胡姓,而船在大海行驶如没有铁锚就无法停航靠港,故从外村请来一位丁姓住此护祠,丁姓好比铁锚把大船钉住就稳当了。但这家丁姓16代中代代单传却是一个“谜”。古祠的“谜”,又何止一个。古祠大修之后距今400多年,可找不到一只蜘蛛。有人说,古祠选用优质木料有关,也有的说,关键是古祠地处风水宝地的缘故。

7.英德彭家祠的历史

在一座高三十五米左右的山上,整个村落依山而建,共分三层,仅北面有一条石阶路出入,每层均只有一个小门可通往上层,其余三面全是悬崖峭壁,凸现了建筑的防御功能。它就是英德市黄花镇(原明迳镇)坑坝村的彭家祠,位于清远市着力打造的五条旅游热线之一———英西奇特峰林走廊风景区内。从远处粗略看,有点像布达拉宫,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小拉萨”。

彭家祠其实是当地彭姓人家的祖祠堂,座南朝北,整个建筑封闭,自成一体。房屋从山脚至山顶共分三层,除了北面一条平均宽约一米半、用石灰石打制成条铺至顶层的石阶路,其余三面均是悬崖峭壁。

这个古村落共分三个层次。首层建有房屋五栋,座南朝北三栋,东西两边各一栋,房屋用不规划的石灰石作基础起砌至三米高,再上用青砖,然后接砌泥砖,顶部均盖普通青瓦。大门用花岗岩石砌,门楣上楷书阴刻“明义知方”四个大字,其上绘有三星图、花开富贵图、松鹤延年图(1991年重画);大门两侧各有一个了望窗口。

拾级而上到了二层,二层为书堂。共有房舍五间,中间为厅,厅内檐壁下有山水人物画和古诗词壁画等。书堂外建筑了一栋矮小的平房。中间为天井,天井两旁各有一个金鱼池(已毁),天井侧的三面墙上分别用灰浆雕刻梅花、菊花、人物等图案,浮雕下有一只用泥胚烧制未施釉的大花窗。这一层的左边还设有哨楼和炮楼。

最顶层为彭氏宗祠,建筑风格为硬山顶配火锅耳风火墙,与首层一样,房舍五栋,座南朝北三栋,东西各一栋。首栋大门门楣上有一匾,上写“驰封中宪大夫”,落款为“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二栋为祠堂,檐壁部分有壁画或灰浆抹雕花草图案。这一层的围墙用青砖或砖石混砖,上面有多个了望眼。

从建筑结构上看,彭家祠凸现了极强的防御功能。据陶人杰(时为英德县知县)为彭珠光、彭宝光、彭应能立的匾额记载:在甲寅(公元1854年)之秋,明迳(现黄花)一带土匪猖獗,闹得百姓不得安宁。彭氏兄弟自告奋勇,配合官兵剿匪有功。陶人杰为表彰彭氏兄弟,特授“明义方知”匾额。

有专家认为,目前在英德境内,建在山上凸现防御功能的祠堂绝无仅有。它对研究该市古代建筑和如何防御外来侵略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995年12月,彭家祠被列为“英德市文物保护单位”。

8.庄子祠的历史传说

庄子祠始建于宋元丰元年(1078),当时蒙城县令、秘书丞王竞,有感于一千多年来,庄子的家乡竟没有给庄子建一个纪念的地方,于是多方筹款,为庄子建祠,并请好友苏轼撰文纪念。

苏轼撰写了《庄子祠堂记》,文曰:"庄子蒙人也,尝为蒙漆园吏。没千余岁而蒙未有祠之者,县令、秘书丞竞始作祠,求文以为记……。"此祠堂建于涡河北岸旧县衙东漆园故址中,主要建筑有逍遥堂、梦蝶楼、观鱼台等。每年祭祀,从未间断。《庄子祠堂记》收在《苏东坡全集》中。

这里有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一千年后庄子故里蒙城才给庄子建祠呢?

大家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末年,死后80年(206)即开始了西汉统治。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虽向道,但求的是黄老养生长寿之术,政治上仍尊儒。东汉末,道教盛行,老子的地位被道教确立,庄子虽然也被道教追封为教主,但地位远不及老子。魏晋时期,庄子以其超俗的人生观、玄妙的宇宙观和虚无的人生观,受到当时玄学的追捧,名声大振,但由于社会的动荡,为名人建祠尚未形成风气,因而也不曾有人建庄子的纪念场所。唐代只祭老子,不祭庄子。宋真宗(998--1022)崇道,全国大兴建道教活动场所之风,宋神宗(1068--1078)元丰八年(1078),神宗过世,神宗的母亲高太后因其孙哲宗年幼,而垂帘听政。高太后是蒙城小涧人,聪明的县令王竟,此时建庄子祠,既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当时的社会风尚,更有向高太后表示效忠和庆贺的含义。

9.家族祠堂的祠堂文化

常州著名文史专家、常州祠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吴之光说,祠堂有五大功能:一是尊祖敬宗,纪念祖先的场所,发扬祖先的爱国主义,艰苦创业的精神;二是寻根问祖,接待来访,联络宗亲的场所,加强民族团结,发扬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三是道德教育的基地,通过祠堂文化内涵,匾额、楹联、碑记,以及族规家训,如爱国、孝悌、敬业、诚信、友善,勤劳、俭朴等道德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等,发扬文明道德、和谐友好新风尚;四是陈列书画,阅读书报,增进知识,联络感情,增进宗亲邻里情谊,喝茶聊天休闲,发扬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五是民俗文化、民间收藏的陈列馆,收藏陈列旧宗谱、旧碑记、旧石器、旧家具、旧农具,是新旧历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修缮祠堂的工作刻不容缓。

相关参考

你知道中国什么地方祠堂最多吗

中国疆土辽阔,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各地风俗不同、人文历史各异,东南西北很多风俗都不相同。我们经常出去旅游的人,就很容易发现南方的祠堂较多,每个姓氏都会有。而北方,就很少有祠堂,这其中有几个原因。首先,

江西村民修建祠堂,发现古老族谱,据记载全村竟然均是李渊后人

中华历史悠悠五千年,自古以来,我国的氏族观念都十分深厚,讲究「”寻根溯源”,对于宗族、祠堂等非常重视。百家姓里的每一个姓氏都有其来源和故事,古时候人们也常常因为姓氏而聚集在一起生活,这就有了各种以姓氏

为什么南方到处是祠堂,北方却很少见

在南方的村庄里,几乎村村都有属于自己的祠堂,如果一个村的姓氏多了,祠堂也会更加多,而在北方,几乎很少看到祠堂,按理说北方才是儒家文明的起源,北方的儒家观念应该更根深蒂固才对,怎么反而祠堂很少呢?这背后

甘肃古建筑丨贯寺李家祠堂

贯寺李家祠堂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大石乡贯寺村,清至民国度祠建筑。2016年被发布为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珍爱单元单子。贯寺李家祠堂占地面积495平方米,建筑面积180余平方米。祠堂呈四合院形式,坐北朝南,由

甘肃古建筑丨贯寺李家祠堂

贯寺李家祠堂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大石乡贯寺村,清至民国度祠建筑。2016年被发布为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珍爱单元单子。贯寺李家祠堂占地面积495平方米,建筑面积180余平方米。祠堂呈四合院形式,坐北朝南,由

ツ4ナ2宗族祠堂檄文

一、宗庙、祠堂概说(1)选择字号:大中小键盘左右键(←→)可以上下翻页全屏阅读宗庙的起源甚早。商代甲骨卜辞中大量的祭祀祷文,就是占卜之后由主持者在当时国王的宗庙中举行的仪式上宣读的。据《诗经·大雅·緜

狄仁杰拆毁1700多座淫祠,造福于民,他死后老百姓却拆了他的祠堂

武则天是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女皇帝。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武则天此举无异于石破天惊,振聋发聩,使得她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人们议论关注的热点人物。不过长期以来,很多人对武则天的认识逐渐发生偏差,对武则天的关注逐

古代為何必須有祠堂

徽州作為中國三大文化地域之一,和敦煌文化、藏學文化被中外很多學者研究,現在成為發展成熟的獨立完整體系。其中徽州的宗祠、牌坊以及民居被稱之為徽州三絕,是徽州文化的載體。徽州地區山谷崎嶇、峰巒掩映,吸引了

古代為何必須有祠堂

徽州作為中國三大文化地域之一,和敦煌文化、藏學文化被中外很多學者研究,現在成為發展成熟的獨立完整體系。其中徽州的宗祠、牌坊以及民居被稱之為徽州三絕,是徽州文化的載體。徽州地區山谷崎嶇、峰巒掩映,吸引了

竟被建在功高盖主的丞相祠堂内 最悲催皇帝陵墓

武侯祠是纪念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但不少游客却对门楣上赫然悬挂的“汉昭烈庙”牌匾感到困惑,而祠堂内的主要建筑也是汉昭烈帝刘备的陵墓和刘备殿,对于刘备庙为何会被叫做武侯祠,下面让我们来揭开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