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视教育历史

Posted 学校

篇首语: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重视教育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重视教育历史

1.中国古代重视教育的传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中国古代教育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人类创造的文化,即经验、知识和技能等,是依靠广义上的教育手段来传承和扩播的. 消极影响:创立儒家学派的孔丘虽在政治上持守旧态度,但在整理文化遗产和创办私学方面却是功垂千秋的.孔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门生,培养了大批掌握文化知识的人才.孔丘为代表的儒家重视教育,以六经为教科书;诗——文学课,书——政治课,易——数学课,礼——道德伦理课,乐——音乐艺术美学课,春秋——历史课. 孔子不愿讲怪力神乱很少谈宗教内容.以孔丘为首的儒家私家学不重视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的研究和传授,实为儒家教育不足之处,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长期的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孔子在家庭教育中要求儿子孔鲤努力学习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学习社会的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使之在学业和道德上能够有所建树,将来成就一番伟业.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强调的就是读书与做人的结合,治学与修身的统一,这是自孔子开始形成的中国家训的突出特色.在中国古代史上,孔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可谓功勋卓著.孔子在家庭教育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对后世影响很大.另外,古人称父教子为庭训也来源于孔子在庭院中对孔鲤的这番教导. 古代教育的四大特色: 第一,具有完整的系统严密的结构和系统的理论; 第二,充分体现和发挥了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而不甚重视或较难体现和发挥生产、经济功能; 第三,古代教育制度具有超稳定性的结构,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化教育制度也有变革,但多属于完善和局部调整,很难发生整体上的变化; 第四,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将严格的等级性和广泛的庶民性有机统一起来,既保证了统治集团的绝对特权,又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总之,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不可简单地判定优劣得失,而应细致地具体分析,从优中含劣、劣中含优,或得中有失、失必有得的辩证关系中去寻找对后人的启迪、借鉴价值.。

2.中国教育的历史

中国教育史知识精要 一、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六艺”。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1、私人讲学的兴起私人讲学兴起;诸子百家的私学;齐国的稷下学宫。 2、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以“六艺”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论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3、孟轲的教育思想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4、荀况的教育思想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以“六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论教师。

5、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教育目标;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6、法家的教育思想“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7、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学问思辨行;《学记》: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师。三、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2、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经学教育;太学;鸿都门学;郡国学。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论道德教育。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西晋的中央官学;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北魏的中央官学。2、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学校教学和管理制度严格;私学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3、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4、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颜之推与《颜氏家训》;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

5、韩愈的教育思想道统说与师道观;“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五、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演变;学校沦为科举附庸;宋代“兴文教”政策;“苏湖教法”;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积分法;“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社学。

2、书院的发展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3、私塾与蒙学教材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

4、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论“大学”与“小学”;“朱子读书法”。5、王守仁的教育思想“致良知”与教育作用;“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论教学;论儿童教育。

六、早期启蒙教育思想1、倡导新的教育主张“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 颜元与漳南书院;“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方法。

七、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1、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 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教会学校的发展;“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与“中华教育会”;教会学校的课程。 2、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与特点;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幼童留美与派遣留欧。

3、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八、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兴办学堂;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创办京师大学堂;书院改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5、严复的教育思想“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6、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废科举,兴学堂;建立教育行政体制;确定教育宗旨;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九、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1、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制定教育方针;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2、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3、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变革;平民教育运动;工读主义教育运动;职业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4、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

3.我国古代历朝是不是都不重视教育

您说反了,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比较重视教育。自汉代开始在中央设太学(实际是是在周代,但那时的记载较少),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学生在王莽时达10000人,东汉时期,太学生基本保持在3000人左右。

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凡学六,皆隶于国子监:国子学,生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孙若从二品以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为之;太学,生五百人,以五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期亲若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为之;四门学,生千三百人,其五百人以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律学,生五十人,书学,生三十人,算学,生三十人,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学者为之。京都学生八十人,大都督、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县五十人,上县四十人,中县、中下县各三十五人,下县二十人。国子监生,尚书省补,祭酒统焉。州县学生,州县长官补,长史主焉。各县都有学校,怎么说不重视教育呢?

宋朝:太学:三舍法行,则太学始定置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崇宁元年:“天下州县并置学,州置教授二员,县亦置小学。也是各县都有学校。

蒙元时期确实不重视教育,儒生排在了第九等。不过这是蛮人朝代,本就没有什么文化。

明朝多的就不说了,就我家乡县志记载:县学定额有生员(此处我猜测可能是学生之误,当时向这样的偏僻小县不太可能有30个秀才)30,其中军户5人。月支银7钱3分,有田60余亩。这是在贵州非常偏僻的一个县,不是中原、江南地区。

以上是官办的学校,还有各种书院、自建的各种蒙学、家族建立的族学就更多了,在范进中举中,胡屠户不是要说给范进寻个馆坐,指的就是蒙学、族学之类的私学。

所以说中国古代不重视教育是说不过去的,至于您说的大学不如国外古老的原因,个人认为是古时教育体制和现在不一样,现在的教育体制来自西方,也就不过100余年,因西方教育体制而产生的大学有就不会久了。。二是古代书院(很多人认为最接近大学的中国古代学校)常常因为王朝更替等原因停办,但也有一直办到近代的如岳麓书院,不过因为没有改变成一所现代的大学,所以传承也就断了。

个人浅见,供参考。

4.中国人为何重视教育

事实上,不止中国人,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整个儒家文化圈都极其重视教育。

汇丰银行(HSBC)对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还显示,从小学到大学,父母在孩子身上的平均教育支出达到了4.4万美金(约合30万人民币)。 在这份排名中,除了阿联酋和美国,位居前列的基本都是华人为主的国家和地区。

香港的父母们以13.2万美金的教育支出位列第一,新加坡、中国的台湾和大陆分别以7万、5.6万、4.3万美金排到了第三、第五和第六。 说到底,以儒家文化为底色的文化圈,重视教育,舍得在子女身上投资。

日韩自不必说,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亚洲的家长们每年为孩子补习的开支达百亿美元以上。 报告估计,韩国的补习开支相当于公共教育开支的80%;仅在2010年,日本的家长为孩子支付的补习费就高达120亿美元。

而被称为“家教大国”的新加坡有一个词叫“kiasui”,它来源于福建方言,意思是“怕输”。由于竞争压力大,这种“怕输”的文化深入到新加坡人的骨髓之中。

从小家长们就紧盯着孩子的分数,课后为了不让孩子落于人后,还花钱给他们报各种辅导班。 除了重视分数和课外补课,父母们还不忘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来提高竞争力。

大量的课外投入也成为拉高家庭平均教育支出的主要原因。 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东亚文化圈,为何如此重视教育? 不得不说,这与我们的传统有关。

儒家创始人孔子本身就是一位教育家,他首创私学,提倡“有教无类”,大大扩大了教育的范围与对象。 机缘巧合也好,历史的选择也罢,自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在中国思想界树起了绝对权威。

后世即使偶有衰落,也终有士人扛起恢复儒学的旗帜,终奉儒学为正统。而儒家一向也把教育尊为上位,重视教育的功能性与目的性。

隋唐以来,科学取士,平民通过科举可以封侯拜相,这也保证了普通农民阶层,只要认真读书,就可能凭借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旧时代,中国人重视教育,是出仕,是做官,是改变个体与家族命运的强烈诉求。

看看古代传统戏曲、小说、天文学甚至宗教活动里,也都充斥着大量与“金榜题名”相关的素材。很多人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当做自己一生汲汲追求的目标。

到了现代社会,职业纷繁多样,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行业、新职业层出不穷,读书的路径指向不再只是唯一的入仕,但是,中国家长那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早已流淌进血液中,无法清除。 历史的发展业已注定,我们对教育的重视,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教育的主流观点不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是出人头地、改变命运。如果当下父母的生活已经算得上中产,那未来起码生活衣食无忧。

相关参考

古代第一“虎妈”孟母是如何教育孟子的

古今中外,“虎妈”实在很多――如果对虎妈的定义是高度重视孩子教育,严格管教孩子,并且在这些方面处于强势主导地位的话。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虎妈可能要数孟母,为让独生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她把家从墓地旁搬

中国人喜欢记录历史

1.中国人为什么爱记历史1、孔子对历史的重视,编著《春秋》;李世民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宋神宗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中国的精英历来把历史教育、历史记录当做国家大事来做。2、精英阶层把

揭秘清朝皇子学习压力有多大

清代帝王吸取了前朝的历史经验教训,非常重视皇子的教育。因此清朝多数皇子精通经史、策论、诗词歌赋与书画等,并善于骑射。清朝皇帝的整体素质也是中国历代帝王中最高的。清统一中国后,皇族教育在制度上更加完善、

唐朝落第还能领回家路费

  如今全社会对教育都非常重视,社会各界通过各种形式的助学活动,为贫困学生排忧解难。那么在古代,人们是如何资助寒门学子的呢?  我国历史上的教育主要体现在科举上,不仅国家十分重视,而且宗族和地方民众都

唐朝落第还能领回家路费

  如今全社会对教育都非常重视,社会各界通过各种形式的助学活动,为贫困学生排忧解难。那么在古代,人们是如何资助寒门学子的呢?  我国历史上的教育主要体现在科举上,不仅国家十分重视,而且宗族和地方民众都

民国时期教师工资有多高

民国建立后,在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由于清朝时期,教育只有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人员才有个能接受教育,当时中国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员都是文盲。一个国家要想发展,教育是离不开的,于是民国从建立之

颜氏家族延续繁荣500年的秘诀,教育很关键

在切入正题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两篇中国古代非常有名的家训。第一篇是《颜氏家训》,作者是南北朝著名学者颜之推。今天我讲的是其中的《勉学篇》。儒家文化为什么重视家庭?孝最基本的含义是什么?我认为,我们要站在

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小组合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性体现在哪历史教学不同于语、数、外教学,有足够的教学重视和明显的科目特点。学校一般重视语数外的教育,大部分的课程安排集中在主科教学上。所以这对于历史课来说,要想在一定

岳麓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一、初中历史八年级上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

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1.急需一些九年级历史教学案例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一、伯利克里改革(九上P14)1、时间:公元前五世纪后半期2、改革者:伯利克里3、主要内容:扩大公民的权利;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