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十一课

Posted 儒学

篇首语:私心胜者,可以灭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十一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十一课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十一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重点内容

我做不了表格了,你试着看看吧

代表人物

哲学范畴

主要观点

评价

泰勒斯(前7世纪)

自然界

万物皆由水生成

1. 标志着古代人的精神觉醒

2. 西方哲学的开端

普罗塔哥拉(前4世纪)

人类社会,人本身

人是万物的尺度

强调了人是认识事物的主体;但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

苏格拉底(前4世纪)

人本身

1.认识你自己

2.知识即美德

3.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是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科

亚里士多德(前5世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哲学独立

真理高于一切

逻辑学

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将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历史必修3每课知识点-高二历史人教版上复习材料谢谢咯

1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整理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解读】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基础解读】 一、 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 宋明理学 【基础解读】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

求人教版高中必修3历史每节课的知识点或复习题材

必修三复习提纲(1)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 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 唐宋 后三教合一 宋明理学 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 B、“礼”(“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争规律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大一统 ;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宋明理学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 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 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 (1)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宋朝被斥为“伪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内容: 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 王阳明: ③“致良知” ④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五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1、李贽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历史必修三的考点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 和 。

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学派的 。

法家学派的 。 2、孔子及儒学的勃兴. 孔子的思想主张:A、思想的核心是 ,“爱人”、“克已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包含了 思想,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B、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兴办 。

3、孟子的思想主张 A、“仁政” B、“民贵君轻” (“民贵”是就百姓在维护统治秩序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并非指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民”比“君”高贵) C、“性 论” 4、荀子的思想主张:A、“仁义”、“王道”B、“君舟民水”C、“性 论”D、法治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改造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 体系。 主要思想: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 ”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 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 ”,提倡孝道。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全面肯定新儒学的措施。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兴办 ,在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 系统。“ ”成为教科书,教育为 所垄断。

结果:西汉后期, 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思想。 (第三课 ) 宋明理学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 1、宋朝的程朱理学: 北宋时期 程颐、程颢 二程基本观点:万物皆只是一个理, 是万物的本原(核心);把天理与 直接联系起来;发挥了孔子“ ”的学说 南宋 朱熹 朱熹的理学内容:“ 论”(客观唯心论):理和气不可分离。

“ 论”:性无不善,情应当从善,人应克制自己的感情,让 来支配和指导行为。著述《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 考试内容 2、阳明心学:“心即理也”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认为 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提出“ ”学说,进一步发挥了儒家“ ”的思想 (第四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 1、离经叛道”的 :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 的虚伪;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如抨击男尊女卑,高度评价商鞅、吴起改革家,认为农民起义是贪暴的统治者逼出来的。 2、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知识简表 共 同 经 历 共同 主张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共同 作用 处于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激烈动荡的年代,参加过抗清斗争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提出君主专制是“ ”的结论 “ ”的进步思想 认为天下土地不能为帝王私有,应当 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提出“ ”主张,反对重农抑商 主张“ ” 主张“经世致用” 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提出“ , ”的思想 主张“ , ”的思想,反对道学的空疏浮泛的学风,学以致用 主张 第一性,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是杰出的 思想家 著述 《 》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 2、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 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 和 ; (2) 在欧洲的应用和发展,推动世界从 时代进入 时代,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 (3) 的使用,使欧洲人开辟了 ,西方用 的方式开始将世界联结成一个以 为主导的整体.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

3、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起源于六千年前的“ ”。 代形成完整体系。

演变脉络: —金文— —隶书— 。总趋势由 到 。

4、了解古代中国著名的书法家: 楷书:始于 ,笔画详备、结体严整。代表:初唐 的《九成宫醴泉铭》;盛唐 《颜氏家庙碑》;晚唐的 《玄秘塔碑》 草书:起于汉初,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东晋 、 ;盛唐 、 。 行书:最活跃的书体,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雅俗共赏。

代表:王羲之《 》有“ ”的美誉。 5、了解元杂剧和京剧的产生: 元杂剧: 元朝时,一些士子与民间艺人一起,吸取 和 之长,把 、 、 、 融于一炉,形成一种新的戏曲———元杂剧。

元杂剧把我国戏剧推向 阶段, 的《窦娥冤》、 的《西厢记》、 的《汉宫秋》。 京剧: 背景(1)乾隆年间形成 和各种地方戏曲争雄局面;(2) 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3) 末年,安徽徽班戏曲进京,风行一时。

形成:道光年间, 和 互相融合,吸取 和其剧种的艺术优点而成。 成熟: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 ”。

发展: 由北京走向全国; 时期走向世界。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一课) 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 ●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

高中历史 必修三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2)80年代,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2。

2,这不仅是对神和宗教的极大亵渎,更是对人类尊严的莫大伤害,细胞学说发展起来。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19世纪初: (1)在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二、牛顿的成就、生物进化论创立的地位和意义,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生物学研究陆续取得重大成果、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

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4、意义: (1)18世纪60年代。

(2)相对论和量子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它们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第12课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基础解读】 一、早期生物进化思想的产生 1,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它与相对论一起、过程: (1)1946年。

(2)基督教宣扬,世界上的一切,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一原理。

(3)意义。 (3)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二、相对论的创立 1、相对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1)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他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 (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在教会和保守势力看来。

(2)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过程。 3,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4)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3)资产阶级实力日益壮大。

(5)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 (3)瓦特还在蒸汽机上增加了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

工业部门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3、意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1900年,为了解决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山了量子假说,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1)达尔文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城市形成。

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包括光。 3、影响: (1)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面临着挑战。

2,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输电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发电厂传输来的电,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 2。

(2)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3)发电机不断完善: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2,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相对论的主要内容: (1)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经过多年的研究、法、达尔文进化论的产生——《物种起源》一书、最有成效的科学理论之一,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英,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广义相对论认为。

(2)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它们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20世纪30年代、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产生的背景,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19世纪三四十年代、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1)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提出了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开始形成。 二、达尔文与进化论 1: 20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

三,他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这一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3)教会还指责那些敢于挑战神学说教的思想为“异端”,致使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 (4)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打击了宗教神学。

支持达尔文的人称他是“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基础解读】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瓦特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电气革命的出现 1、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的看法,成为20世纪最深刻、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应、历史背景: (1)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他提出: (1)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提出了相对论。 (2)内容: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大,而是进化而来的。 (2)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3)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

高中历史必修三的全部知识点

一、鸦片战争 1、背景:清政府政治腐败、国防废弛、矛盾尖锐;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加紧对外扩张 2、鸦片走私:原因;闭关锁国、英国入超、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影响:掠夺大量白银,摧残中国人民身心健康 3、禁烟运动;:原因:鸦片走私严重,危及清政府统治 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1839、6) 4、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列强为了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年) 5、过程(理解即可):第一阶段:(1840年——1841年),珠江口——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广东 第二阶段:(1841年——1842年),攻占虎门炮台——强占香港岛——南京下关江面 军民抗战: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浙江定海葛云飞重炮牺牲 鸦片战争 6、结果:清政府战备求和,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附件,中美《望厦条约》(1844)、中法《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 割香港岛;(破坏领土主权完整)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附件: 攫取中国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受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等特权 7、影响;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 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过程:1856年广州(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柏贵)→1858年天津→1860年北京(火烧圆明园) 第一阶段(1856_——1860)签订《天津条约》(内容)、 第二阶段(1859——1860)签订《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埠天津)、中俄《北京条约》 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至19世纪80年代,俄国侵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了 三、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使阶级矛盾激化 思想基础: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结合) 2、兴起: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同清朝对峙 3、发展(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 北伐(推翻清王朝):失败原因孤军深入,供给困难;意义深入清朝统治中心,牵制清大量兵力 西征(巩固天京):先是遇曾国藩湘军失利,后石达开在鄱阳湖打败湘军 东征(断绝清朝财源);攻破江北、江南大营 4、天京变乱: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5、防御战:攻破江北、江南大营,取得三河镇大捷 在上海遭到英法联军的袭击,退守苏州,安庆陷落 6、失败:标志天京陷落 7、《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 >与< >的区别与联系(不用背,看明白即可,掌握红字) 答:相同点:①都是以反封建为目的, 《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地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中国几千年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为振兴天国而写,以使更好的反抗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更是对封建秩序猛烈冲击。

②两者都不能或没有付诸实施。 《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具有空想性,同时发展小农经济与当时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不适应的,具有一定的落后性。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在香港游历的经验总结与农民战争没有任何渊源,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因此没有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同时中国自然经济虽然已经解体,但过程极其缓慢,还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市场、资金、劳动力等条件,紧张的军事斗争也是两者未能实施的重要客观原因。 不同点:①产生背景不同: 《天朝田亩制度》建国纲领,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

《资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治国方案,经过天京事变的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 ②有关社会经济主张的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款项,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的全面系统性的纲领性文件。

它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的地上天国,即企图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资政新篇》是作为太平天国政治纲领提出来的,主要分为“用人”和“设法”两个方面。

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即二者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

③群众基础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经验的直观总结规范化,是广大农民平等、平均的。

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7.18课的内容结构图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知识梳理】 一、发展阶段、内容及著作 发展阶段 时间 内容 主要著作 酝酿 五四运动时期 创办《湘江评论》,转为共产主义者;参加中共一大,成为党的缔造者之一。

国民革命时期 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初步形成 土地革命时期 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走向成熟 抗日战争时期 创造性地提出中国革命的“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共七大上,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丰富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后 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工作中心、方针、基本政策和总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国家学说,为新中国做了政治理论准备。

《论人民民主专政》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其他 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 提出了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影响: (l) 理论方面: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是中国共产党全党智慧的结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实践方面: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它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学习探究】 1.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 (1)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 (2) 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它们在立场、观点、方法、基本原理上是一致的。

(3) 毛泽东思想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 它不仅在内容上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许多新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而且在形式上也有所创新, 使马克思主义以中国自己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2.归纳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提示:(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知识梳理】 一、邓小平理论 l. 产生背景:1978年底, 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 邓小平发表讲话, 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 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 形成发展: ①1978年底, 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 ②1982年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路,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③1987 年十三大: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④1992年“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本质和判断各方面工作的“三个有利于”是非标准。

⑤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明确下一步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⑥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人党章。

⑦80年代后,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 3. 评价: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发展的关键问题,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余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 背景: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2. 内容: 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 地位: ①是一个完整、科学的思想体系, 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②2002年, 中共十六大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

【学习探究】近现代中国的四大理论成果 思想理论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思想 标志性会议同盟会成立 中共七大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 核心或精髓 民权主义 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执政为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解决的问题 民族独立、民主共和、民众生存,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发展 1924年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过渡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 地位 资产阶级。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实行分封制。

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赢政规定封建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规定:皇帝称“朕”;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皇权至上 4、秦朝时,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掌军事。 唐朝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

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 。

后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郡国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赋税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 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杀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史称“内阁”。

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7、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 ;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8、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消极: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公元前6世纪,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2、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

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 4、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着明显缺陷。

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奴隶、外邦人及下层公民都没有真正的民主。 5、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诞生; 6世纪,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撰法律汇编《民法大全》它是罗马法编纂的结晶,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因此,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公民法的发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 万民法的创立(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6、 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作用是维系帝国,影响后世: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 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

《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 负责。

首相实际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首相由下院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 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主要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国王的作用:对外代表英国,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维系英联邦) 3、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时间:1787年;地点:费城 主要。

相关参考

外研社高中英语必修三第二单元课文

外研社高中英语必修三第二模块课文(注:外研版没有单元之说。)Module2ReadingTheHumanDevelopmentReportIntheyear2000,147worldleadersag

岳鹿历史必修三第9

1.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提纲(全套)[岳麓版]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一轮复习教案

一、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七选择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练习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1]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3、分封制(内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考点

1.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有哪些知识点总结也就是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和现阶段关系到社会的热点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八课

1.历史必修三第八课的浑仪是什么时代的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

高中历史必修1-3知识点总结(岳麓书社)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ppt

1.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的总结要思维导图~要图,简洁的~哪位大神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

历史必修三第二十课内容

1.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20课西学东渐梁启超文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第20课西学东渐【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