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Posted 半封建

篇首语:不要让世界改变你的微笑,用你的微笑改变世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6、《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等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   7、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影响表现在三个变化:    (1)社会性质变化: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质变化:由农民革命转变为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7、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8、焚烧圆明园的事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   9、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过程:    (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同样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    (3)(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标志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4)(1899——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台湾问题整理: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回归中国,1949年蒋介石盘据台湾,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把第七舰队开进中国台湾海峡,1979年全国人大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   第二课考点    重点:全民族的抗战    1、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3、抗日战争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4、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认真抗日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5、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典型地说明了国共两党军队的合作抗日。    6、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30多万同胞被日本鬼子杀害。南京大屠杀是日军对中国军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史实确凿,铁证如山。    7、1940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8、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 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 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9、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    10、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的配合抗日。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考点    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2、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等创立的拜上帝教结合了: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3、1851年,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4、永安建制(永安分封诸王)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   5、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形成和清朝对峙的局面。   6、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组织了北伐、西征、东征    7、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早期有《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建国纲领,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也是无法实行的空想;后期有《资政新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8、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标志的是:1864年7月天京的陷落;    9、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10、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的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1、上海和日本东京成为中国革命 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    2、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3、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中国同盟会(1905年):政治纲领: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同盟会的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和时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6、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8、辛亥革命的结局:    失败:(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2)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9、辛亥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0、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4)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5)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6)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民族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第三课考点    重点:五四风雷;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红军的长征   难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26、中国近代史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    27、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是:陈独秀建立的上海共产党组织;   28、中共一大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29、中共二大制定了:最高和最低纲领;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   30、标志国共合作形成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    3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33、成为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第四课考点    34、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会议是:洛川会议    35、八路军创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是:聂荣臻建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36、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   第一课考点:    3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38、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0、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正式提出是在:1964年第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的;   41、中共领导下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爱国统一战线;    42、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   第二课考点    43、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是:刘少奇冤案    44、香港澳门回归日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

相关参考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m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必修2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②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地方:侯、伯夏商政

急急急虚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一:孔子和老子1、孔子,春秋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和“礼”(“克己复礼”)主张遵循“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高中历史必修1-3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考知识点总结急急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各个单元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整理第一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概念(实质):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方式。②特点:①嫡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

高中历史必修1-3知识点总结(岳麓书社)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

高中历史必修三14课理性之光知识点总结(岳麓版)

第十四课理性之光——启蒙运动一、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性质、指导思想1、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政治: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科技: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