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上的核磁共振的原理是什么
Posted 核磁共振
篇首语:人生于世,委屈在所难免,消化了就是成长的动力,消化不了就会变成脾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医学上的核磁共振的原理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学上的核磁共振的原理是什么
磁共振成像(MRI)的基本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
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MRI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
它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伪影;不需注射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
MRI对检测脑内血肿、脑外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脑缺血、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积水等颅脑常见疾病非常有效。
同时对腰椎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的诊断也很有效。
MRI也存在不足之处。
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及CT,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能作MRI的检查,另外价格比较昂贵。
扩展资料:
由于核磁共振是磁场成像,没有放射性,所以对人体无害,是非常安全的。
据了解,目前世界上既没有任何关于使用核磁共振检查引起危害的报道,也没有发现患者因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发生率增高的现象。
虽然核磁共振在筛查早期病变有着独到之处,但任何检查都是有限度的,比如有些病人不适合核磁共振,就不要过度检查。
他呼吁,任何患者都应遵医嘱进行检查,不要以为影像检查越贵越好,只有适合自己的检查才是最好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核磁共振
相关参考
瑞士 瑞士·1991年10月16日恩斯特发现新核磁共振分光法
1991年10月16日恩斯特发现新核磁共振分光法理夏德·恩斯特(1933—),瑞士化学家。1933年8月14日生于温特图尔。60年代对核磁共振分光法产生兴趣,发现了一种方法可以简化核磁共振分光法,并提
傅山傅山崇尚道家思想,对道家传统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不仅在书法、绘画、哲学、诗歌、考据等方面都有研究,在医学上的造诣也不浅,在当时有着“医圣”之称,也有多部医学作品传世。傅山在医学上的成就>傅山在中
1987年10月利根川进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日本生物学家利根川进因在产生多样性抗体的遗传原理方面的重要发现,而被授予198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利根川进1939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59年考入
·虞福春虞福春,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家,中国核教育主要奠基人之一。最先确立核磁共振化学位移效应,为核磁共振谱学奠定了基础;首次测定17O自旋值5/2,证实了存在自旋-轨道耦合的核壳层结构理论;精确测定2
1949年卡斯特勒提出“双共振方法”卡斯特勒(1902—),法国物理学家。1920年进入高等师范学校。1931年进入波尔多大学研究院,从事光谱学研究,1936年获得科学博士学位。1941年到高等师范学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心得体会在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第一节课的时候,总感觉是高中学过的,由于本人是文科生,高中的政治算是主要学科,高二时候的政治就是上的哲学,我心中十分的不解。所以,仅仅是为
有个成语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最早的出处是张华的《鹪鹩赋》,赋中形容鹪鹩这种小鸟“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 魏晋时的老庄之学很盛,“竹林七贤”就是这一门学问在当时的代表。张华也不能例外,他
工作原理:应变片式压力传感器是电阻式压力传感器的一种,其通过粘结在弹性元件上的应变片的阻值变化来测量压力值的。用于力、扭矩。、张力、位移、转角、速度、加速度和振幅等测量。电阻应变式压力传感器所运用的基
人文始祖伏羲氏伏羲,又名宓羲、上古人物,甘肃天水人。伏羲与轩辕、神农并称为三皇。伏羲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伏羲制九针”则是针灸的起源。《太平御览》记载伏羲出生在甘
人文始祖伏羲氏伏羲,又名宓羲、上古人物,甘肃天水人。伏羲与轩辕、神农并称为三皇。伏羲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伏羲制九针”则是针灸的起源。《太平御览》记载伏羲出生在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