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的历史

Posted 青砖

篇首语:男人无志,钝铁无钢,女人无志,乱草无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开平碉楼的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开平碉楼的历史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按建筑材料不同可分为钢筋水泥楼、青砖楼、泥楼、石楼等。

碉楼 (15张)

钢筋水泥楼

钢筋水泥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收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

整座碉楼的用料全部用水泥、砂、石子和钢筋建成,建成之后,极为坚固耐用,但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也有的在内面的楼层用木阁组成。

青砖楼

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3种。

内泥外青砖。

这种碉楼,实际上就是上面说的泥砖楼,不过,它在泥墙外表镶上一层青砖,这样,不但美观,而且可以延长碉楼的使用寿命。

内水泥外青砖。

这种碉楼的墙,表面看上去是青砖建筑,其实是里、外青砖包皮,中间用少量钢筋和水泥,使楼较为坚固,但又比全部用钢筋水泥省钱,且保持美观的特点。

青砖楼。

全部用青砖砌成,比较经济、美观、耐用,适应南方雨水

开平碉楼

多的特点。

泥楼

泥楼包括泥砖楼和黄泥夯筑楼两种。

泥砖楼是将泥做成一个个泥砖晒干后用作建筑材料。

为了延长泥砖的使用寿命,工匠们在建筑泥楼时,往往在泥砖墙外面,抹上一层灰沙或水泥,用以防御雨水冲刷,从而起到保护和加固的作用。

黄泥夯筑的碉楼是用黄泥、石灰、砂、红糖按比例混合拌成作为原料,然后用两块大木板夯筑成墙。

这样夯筑而成的黄泥墙,一般有1尺多厚,其坚固程度可与钢筋水泥墙相比。

石楼

石楼用山石或鹅卵石作建筑材料,外形粗糙,矮小,却坚固耐用,这种碉楼数量极少,主要分布在大沙等山区[2] 。

按使用功能分

按功能不同可分为众楼、居楼、更楼等,其中居楼最多。

开平碉楼

众楼

众楼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

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的装饰少防卫性强。

在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现存473座,约占开平碉楼的26﹪。

居楼

居楼也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它很好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开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

居楼的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

居楼数量最多,现存1149座,在开平碉楼中约占62%。

更楼

更楼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

更楼出现时间最晚,现存221座,约占开平碉楼的12%。

相关参考

关于开平碉楼的历史和有趣的故事

历史沿革和趣闻:自明朝(1368年——1644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

开平龙胜楼历史

1.开平碉楼的历史价值开平碉楼与村落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一、它是中国乡村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见证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龙胜镇为多。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

开平雕楼的历史

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广东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

羌族碉楼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历史 羌族建筑

碉楼根据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功用,共分为家碉、寨碉、阻击碉、烽火碉四种。家碉在羌峰寨最为普遍,多修在住宅的房前屋后并与住房紧密相连,一旦战事爆发,即可发挥堡垒的作用。古时,羌峰寨还有这样一种约定俗成的

历史军事 双方在碉楼展开攻防战

碉楼主要分布在岷江、大渡河、雅砻江上游流域羌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就如此记载“:冉駹夷者,……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邛笼”为羌语“

羌族“碉楼”为何会让人惊讶 羌族建筑

羌族的碉楼就是一部迁徙史、一部战争史,也是一部文化史。它曾是羌人的哨兵,守护着羌人的土地、财产和生命,现在,碉楼守护的是羌人的文化、民俗的延续。碉以功能可分为:战碉、哨碉、界碉、风水碉、官寨碉。分石砌

羌族碉楼是怎样建成的?又有啥作用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挢(绳挢)。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挂骼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挢面1米多的竹索扶

双方在碉楼展开攻防战 清朝平定大小金川土司叛乱

碉楼主要分布在岷江、大渡河、雅砻江上游流域羌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就如此记载“:冉駹夷者,……众皆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十余丈,为邛笼”。“邛笼”为羌语“

历史秘闻 湖南最大明代建筑群隐世重现!戏台、昭王庙、碉楼尽有,还有官宦故居…

湖南省郴州临武县石门村有一处神秘的古建筑群经过省内考古专家组鉴定这是目前我省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建筑种类最多的明代古建筑群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介绍,由于南方气候潮湿炎热,不利于木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