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是什么意思
Posted 意
篇首语:学问是心灵的慧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是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是什么意思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的意思是在乡野亲自耕种,而不希求闻名显达。
这句话出自陈寿的《蜀书》中的《诸葛亮传》,原文如下: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
译文:
诸葛亮在年轻的时候就才压群伦,有着英雄的气量,其身高八尺,容貌高大壮美.当时的人认为他是奇才。
汉末动乱之际,他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在乡野亲自耕种,而不希求闻名显达。
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是稀世有之才,于是三次去他住的茅屋拜访他。
诸葛亮深感刘备有雄姿伟态,冠压众人,于是解下腰带送给刘备以表达诚意,双方因此结交深厚。
等到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拿整个荆州献降,刘备失去依靠,士兵又少,没有立身之地。
作者简介: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
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并《三国志》。
历经10年艰辛,陈寿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相关参考
在诸葛亮最着名的《出师表》里有这么一段话,中国人估计很少有不知道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
三国大神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也就是说,我诸葛亮出身低微,是南阳的一个普通农民,只求在乱世中保全性命,压根就没想过拜官封侯,事实真的如此
三国大神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也就是说,我诸葛亮出身低微,是南阳的一个普通农民,只求在乱世中保全性命,压根就没想过拜官封侯,事实真的如此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洋洋洒洒的几句道尽了孔明先生的一生……他是汉室名相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因此很多人理所当然的以为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中国读书人多以清商自诩,其实,他们身在山林,心在朝阙,待机而出,作帝王师。就说那个诸葛亮吧,他生于东汉末年,本是个躬耕南阳的平民百姓,可他那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然事实并不是这样。> 这里首先要弄
《三国演义》中的“茅庐”,请葛亮自己在《出师表》中称为“草庐”。《出师表》中有这么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卑徽,学识鄙陋),猥自枉屈,三顾臣于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大家国文课都上过诸葛亮的〈出师表〉,他说到从自己的隐居岁月,刘备三顾茅庐的礼贤下士,把诸葛亮从南阳草庐中请出来当军师,从此传为佳话,人人称道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