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中王钦若进寇准谗言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Posted 天书

篇首语: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渡春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史中王钦若进寇准谗言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史中王钦若进寇准谗言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伪造“天书”

眭达明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正月初三,宋真宗赵恒接到皇城司的奏报,说是左承天门的屋南角上,有黄帛包封挂在鸱吻上面,他当即在崇政殿西厢房召见宰相王旦、知枢密院事王钦若等大臣宣告此事,然后率领他们步行来到承天门,焚香朝拜之后,才命两个宦官上去小心翼翼地把它取下来。

众人将其拜迎至朝元殿,解去黄帛打开包封一看,原来是“天书”《大中祥符》三篇,词句类似《尚书·洪范》、《老子道德经》,开头说宋真宗能以大孝大道继承先世基业,接着晓谕要清净无为简朴节俭,最后讲述国运长久的意思,总之都是些奉承宋真宗的话头。

“天书”下降,众大臣少不得要称贺一番。

所谓“天书”,单从字面上解释,自然是说天神写的书或文字,其实全是宋真宗、王钦若等人玩的自欺欺人的把戏。

在此之前,宋真宗就几次对人说梦见天神,说天神预言有“天书”下降。

他们为什么要欺骗舆论,伪造“天书”,上演这么一场闹剧?它的真实意图是什么?这就说来话长了。

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与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在此之前的979至986年,辽两次大败宋军,在军事上取得了对宋的优势。

宋真宗畏敌,欲听从王钦若、陈尧叟等大臣之计,迁都南逃。

因宰相寇准坚决反对,宋真宗才被迫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城镇,又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射死辽大将萧挞凛(凛一作览)。

辽恐腹背受敌,提出议和。

宋真宗素主议和,年终与辽订立和约,由宋每年输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而宋真宗要称辽萧太后为叔母,并跟辽圣宗以兄弟相称。

因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虽然开创了取胜反而以岁币求和的先例,但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形势下,宋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的,它毕竟换得了宋辽边境之后几十年时间的安宁。

寇准为此而颇为自得,宋真宗待他也十分优厚。

而王钦若却极端嫉妒寇准,总想寻机中伤他。

一次朝会后,王钦若终于找到了进谗言的机会,他对宋真宗说:“陛下敬畏寇准,是因为他有保定社稷之功吗?”宋真宗说:“是的。”王钦若说:“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却认为寇准有保定社稷之功,为什么?”宋真宗愕然说:“何出此言?”王钦若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

如今以天子之贵而行澶州议和之事,这是城下之盟呀,还有什么比这更耻辱的!”宋真宗脸色改变,很不愉快。

王钦若进一步说:“陛下听说过赌博吗?赌徒输钱将尽,就把剩下的都拿出来押上,这叫做孤注一掷。

陛下是寇准的孤注啊,这也够危险了!”从此宋真宗对寇准的恩宠逐渐减退,不久便罢了寇准的官,自己也经常闷闷不乐。

有一天,他问王钦若:“如今将怎么办?”王钦若便向真宗进言封禅,说只有封禅才可“镇服四海,夸示戎狄”,挽回丢失的“面子”。

为什么说只有东封泰山才能显示朝廷天威呢?原来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于是泰山成为天的象征。

从此号为天子的古帝王即与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中国历史上逐渐形成一种极其隆重的旷世大典,这就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的“封禅大典”。

“封”是在接近天庭的泰山极顶,聚土筑圆坛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禅”是到泰山前社首、梁父等小山上积土筑方坛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之情。

圆坛方台表示天圆地方。

一代帝王若登封泰山即被视为天下太平、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反之则说明他的功绩不大、政权不稳。

历代帝王虽然狂热追求登封泰山,但并不是每个帝王都可以封禅的,只有那些德高功显,天神赐予了吉祥“符瑞”的帝王才有资格举行“封禅大典”。

这一点,王钦若是十分清楚的,所以他对宋真宗说:“不过封禅必须得到天瑞才可以”。

当时宋朝政治腐败,内外交困,社会矛盾尖锐,怎么会有“天瑞”而降呢?不过王钦若又说:“天瑞怎能必然可得,前代就有用人力造成的。

陛下认为真有河出图、洛出书这样的事吗?无非是圣人用天神之道设置教化罢了。”王钦若的意思十分清楚:天不降“符瑞”人可以造“符瑞”。

宋真宗果然被他说动了心。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这对君臣才导演了这么一场贻笑千古的所谓天神降下文书的历史闹剧。

宋真宗等人伪造“天书”自欺欺人,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被他们玩的把戏所迷惑,头脑清醒者大有人在。

有的说:“中外皆识其诈,帝独信之。”有的说:“奸臣诞妄,以惑圣听。”龙图阁待制孙睾则接连上书反对此事,说:“以臣愚所闻,天何言哉,岂有书也?!”并发出“上天不可欺,下民不可愚,后世必不信”的警告。

执迷不悟的宋真宗根本听不进这些逆耳忠言,一意为之。

宰相王旦开头也不赞同此事,宋真宗怕他多嘴,便单独召他饮酒,酒后又赐一樽酒给他,叫他捧回家慢慢喝。

王旦回家后发现竟是满满一樽珍珠玛瑙、翡翠宝石,他心里明白是什么意思,从此不敢乱说一句话。

宋真宗“樽珠封嘴”虽然使王旦屈从了“天书”的骗局,但良心却一直在责备他,临终时他还痛苦地对儿子说:“我一生清白无私,问心无愧,惟独封禅之事使为父无颜见列祖列宗,于九泉之下也难以瞑目!”

伪造“天书”虽然使宋真宗实现了封禅愿望,满足了他的虚荣心,但却未能保佑宋朝“国祚延永”,反而落下笑柄,为千古人怜悯耻笑。

此次封禅耗费人力物力不知其数,实为一场劳民耗财、大伤国力的恶作剧。

由于此事造成的影响太恶劣,后代帝王谁也不愿步其后尘,封禅制在宋真宗此次封禅后便寿终正寝,宣告结束。

而宋真宗一死,执事大臣便借“天书专为先帝而降,应随先帝而升天”,将“天书”同宋真宗一起埋葬,彻底了却了“天书”骗局。

在古代公文写作史上,出现了伪造“天书”这种不幸事件,确实是一种奇耻大辱,应把它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以警后人。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王钦若污蔑寇准是怎么回事

  王钦若是北宋宋真宗一朝宰相,与寇准同朝为官,共同执掌权柄。两个历史上著名的大臣,不同心协力,共同治理宋国,将宋国发展的更好,如何会出现栽赃陷害,污蔑构陷之事呢?说王钦若污蔑寇准,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王钦若为什么与寇准不合?王钦若为什么被列入北宋“五鬼”中?

  王钦若是北宋时期宰相,宋真宗一朝受真宗宠信上位,是主和派势力的代表人物。景德元年辽军南下进攻,鼓动宋真宗迁都南京。大中祥符年间,又为了讨好宋真宗,迎合宋哲宗的需要伪造天书,促成宋真宗泰山封禅一事。

历史人物 王钦若为什么与寇准不合

  王钦若是北宋时期宰相,宋真宗一朝受真宗宠信上位,是主和派势力的代表人物。景德元年辽军南下进攻,鼓动宋真宗迁都南京。大中祥符年间,又为了讨好宋真宗,迎合宋哲宗的需要伪造天书,促成宋真宗泰山封禅一事。

历史人物 王钦若的故事 如何评价王钦若

王钦若王钦若是淳化年间的进士甲科及第,历任太常丞、参知政事、刑部侍郎、司空、同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等职,进封冀国公。他曾监修国史、编纂《册府元龟》,伪造天书、封禅泰山,挑拨陷害寇准,世人称其“奸邪险伪

宋真宗赵恒向大臣行贿的真相

1004年9月,辽国南侵。最后,辽宋议和,宋朝每年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过后,宋真宗赵恒听信资政殿学士王钦若的谗言,罢免了曾力主抗辽的宰相寇准,任大臣王旦为宰相。赵恒问王

王钦若为什么不入《奸臣传》?王钦若的故事 他的代表诗词

  《奸臣传》列举了《宋史》中一些祸国殃民,危害百姓的奸臣。凡是入此列的大臣,后来几乎都脱不开奸臣的标签,在后世的评价十分之低。  入《奸臣传》的大臣有:蔡确、邢恕、吕惠卿、章惇、曾布、安惇、蔡京、赵

宋朝 王钦若生平简介?王钦若历史评价?

王钦若王钦若生于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是宋太宗淳化年间的进士。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官至左谏议大夫,进参知政事。一景德元年(1004),契丹人南犯,围瀛州

历史人物 王钦若为什么不入《奸臣传》

  《奸臣传》列举了《宋史》中一些祸国殃民,危害百姓的奸臣。凡是入此列的大臣,后来几乎都脱不开奸臣的标签,在后世的评价十分之低。  入《奸臣传》的大臣有:蔡确、邢恕、吕惠卿、章、曾布、安、蔡京、赵良嗣

让寇准叹服的宰相王旦

王旦是宋真宗时期的宰相。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但历朝历代有如此雅量的宰相并不多见。王旦的宽广胸怀一直被后人称道,连一代名相寇准都不得不叹服。据《宋史·王旦传》记

历史人物 让寇准叹服的宰相王旦

王旦是宋真宗时期的宰相。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但历朝历代有如此雅量的宰相并不多见。王旦的宽广胸怀一直被后人称道,连一代名相寇准都不得不叹服。据《宋史·王旦传》记载,在王旦任职中书省的时候,寇准任职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