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鼓舞是哪个民族的民间舞蹈

Posted 民间舞蹈

篇首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长鼓舞是哪个民族的民间舞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长鼓舞是哪个民族的民间舞蹈

长鼓舞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

以击打长鼓,边击边舞而得名。

中国流传长鼓舞的有好几个少数民族,但以朝鲜族的和瑶族的最具代表性。

长鼓舞素有朝鲜族舞坛上的一颗明珠之美称,历来备受朝鲜族人民的珍爱。

长鼓舞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始终以其典雅飘逸的舞姿驰名中外。

长鼓的表演,以柔软的扛手、伸肩、鹊雀步等动作为主,以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鼓的形式表演,身、鼓、神融为一体,高度协调统一。

舞蹈的形式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

建国发后,长鼓舞久经朝鲜族舞蹈家们的精心改编,增进了新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使这一艺术形式日趋完善。

朝鲜族长鼓舞

朝鲜族长鼓舞的长鼓为筒形,鼓身木制,两端粗,蒙以羊皮或驴皮,中间纤细。

演奏时将鼓横在胸前。

舞者或用手或用鼓槌击出不同节奏,随拍而舞。

两个鼓面音色音阶都不同,加上敲击鼓帮,所以叮咚高低有致。

男子舞蹈潇洒活泼,女子舞蹈妩媚幽美。

瑶族长鼓舞所用鼓有大小之分,大的长约1米,口径0.2米;小的长约0.8米,口径0.1米;皆为筒形、细腰。

表演时常用黄泥涂鼓面以调节音色音阶,故也称黄泥鼓舞。

大长鼓通常为一人领舞,众人随舞;也有双人舞,是一人领击起舞,另一人相和,带有一定的竞技性。

小长鼓通常是2~4人对打起舞,逢年过节,则许多人对打起舞,十分热闹。

大长鼓舞动作较简单,以晃鼓头全身协动和起伏的步伐为主。

而小长鼓舞则动作多变,按击鼓时膝部屈伸程度分有低桩、中桩、高桩三种;按击鼓动作和鼓点的复杂程度分有文打和武打。

朝鲜族民间舞蹈。

主要流行于吉林延边等地。

多为女子表演。

跳舞的人将长鼓系在身前,左手拍击鼓面,右手拿细竹鼓鞭击鼓面,边击边舞,动作优美。

舞姿婀娜。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7年6月8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门市长鼓舞艺术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瑶族长鼓舞

居住在粤北山区的排瑶同胞,逢年过节,都喜欢跳长鼓舞。

起舞时,舞者身穿节日盛装, 腰扎红绸,脚裹白色绑腿,挂着1米多长的花鼓,时而腾空急转,时而如猛虎扑地,特别是双人表演时,犹如两虎相斗,又象双龙戏珠,真是妙趣横生。

整套动作刚劲有力,粗犷洒脱,把瑶族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和雄劲刚强的性格, 表现得维妙维肖。

其中“斗鸡”、“射箭”、“虎跳龙门”等动作,舞姿优美奇特,但难度也很高,需要娴熟的表演技巧。

长鼓瑶语叫“汪嘟”,约4尺长,两头大,中间小,呈喇叭形。

鼓身用沙桐木制成。

两端蒙上牛皮或羊皮,作为鼓面。

舞时横挂在腰间,右手五指并拢,以掌拍鼓。

发出“比”声;左手持一竹片,敲打鼓面,发出“冬”音。

这样有节奏地连续击拍,便发出“冬比冬比冬冬比”的声音。

表演者随着舞蹈动作,变换节拍, 表现不同的内容和情绪,来达到其艺术效果。

在表演形式上,长鼓舞分为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有4人、6人、8人的),共36套表演程式,内容十分丰富。

这种具有独特民族风韵的舞蹈,包含着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传说很久以前,瑶山上住着父子3人,老人临终前把家产平分给两个儿子。

哥哥贪图钱财,把家产全部占为已有,弟弟冬比只好流浪在外,给人做工为生。

盘古王的女儿房莎十三妹看见冬比人品好, 下凡与他结为夫妻。

冬比的哥哥想用野法害死冬比,霸占房莎十三妹。

盘古王知道此事,帮助冬比击败了哥哥,并把房莎十三妹召回了天庭。

监别前,十三妹告诉冬比:南山上有棵树,砍来做个长鼓,打上360个套环,等到十月十六日那天(盘古王婆诞),踏环击鼓,跳上360个圈,就可以象鹰一样飞上天去与她团圆了。

冬比按照十三妹的嘱咐, 不畏艰危,来到了南山,找到了琴树,做成了长鼓, 果然在约定的时间跳了起来,终于飞上天与十三妹团圆了。

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恩爱的夫妻,以后每逢盘古王婆诞耍歌堂时,都要跳长鼓舞,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现在,每年春节期间,排瑶同胞除自己跳长鼓舞欢庆佳节外,还组成花鼓队,到附近汉、壮地区去向各族兄弟贺年。

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情的欢迎。

汉、壮兄弟拿出年糕饼食,煮好甜酒汤圆,款待客人。

舞毕,主人还得送上一封“利是”,祝贺瑶胞新春吉祥如意。

参考资料:baike.baidu/view/126709.

相关参考

苗族的反排木鼓舞是什么样的 苗族舞蹈文化

反排木鼓舞是苗族神话中造人之神——“蝴蝶妈妈”的象征,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并开始贡奉,由后人沿袭至今。过去木鼓舞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祀祭祖节跳,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进行,现已演变为用于健身的民族性舞蹈。

佤族共有多少种民族舞蹈 佤族舞蹈简介

沧源佤族舞蹈除木鼓舞、蜂桶鼓舞、打歌外,10种舞蹈的流行地和动作如下:悼念舞:佤族为悼念有名望的死者及安抚死者亲属而跳的风俗性舞蹈。它流传于南腊乡和班老乡一带,舞蹈无乐器伴奏,而是由领舞者领唱、众人合

羌族的羊皮鼓舞和萨朗是怎样的 羌族舞蹈

羊皮鼓舞羌语称“莫恩纳莎”,原是祭神、驱鬼、求福、还愿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等,由巫师表演的法事舞蹈。羌族巫师称“许”或“释比”,是多种信仰中一种不脱离农业生产的专职巫师。进行的法事舞蹈,根据祭祀活动的需

不一样的毛南族猴鼓舞啥样 毛南族舞蹈

“猴鼓舞”是贵州省毛南族一种用于丧葬活动、由巫师表演的传统舞蹈,流传在平塘县部分乡村。“猴鼓舞”分为男子独舞和双人舞两种,内容分为“猴王出世”、“猴子敲椿”、“猴火引路”三段,表现了毛南族起源、团结勇

佤族的木鼓舞有何文化内涵 佤族舞蹈简介

佤族的木鼓舞历史悠久,是佤族历史文化的象征,其舞风古朴粗犷,刚健豪爽,热情奔放,韧性悠长。形成这种舞蹈风格与佤族的文化特征密切相关。第一,它与佤族独特的习俗和历史文化有必然的联系,与佤族古老的禁忌风俗

朝鲜族的舞蹈文化发展史 朝鲜族舞蹈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特点是动律优美、细腻、柔和而悠长,动中有静、柔中带刚的舞步恰似轻灵高雅的白鹤。其中著名的民间舞蹈有:欢快喜庆丰收的《农乐舞》、身挎长鼓抒情柔美的《长鼓舞》、代表了朝鲜族民间舞蹈艺术精华

德昂族象脚鼓舞与短脚鼓舞的特点 德昂族舞蹈

“象脚鼓舞”,德昂语称“嘎儿格冷当”,流传于梁河、陇川、盈江、镇康、保山等县的德昂族村寨中。象脚鼓是德昂族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相传远古时候,有两兄弟以采野果和猎获小动物为生。为了获得更多食物,兄弟俩分

朝鲜民族的传统乐器有哪些?都是什么样的

朝鲜族民间乐器原有40多种,流传至今的只有伽倻琴、唢呐、洞箫、长鼓、片鼓、横笛、短箫、筚篥等十余种。长鼓:打击乐器,亦称“扙鼓”。流行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的朝鲜族地区。长约70厘米,鼓身木质呈圆筒形,

不同地区的苗族舞蹈有何区别 苗族舞蹈文化

苗族的“鼓舞”主要种类集中在湖南省西部、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带。黔东南的苗族“木鼓舞”,是过去每13年才举行一次的“吃牯脏”大型祭祀活动时的“鼓舞”形式。节日时,舞蹈的男女狂舞三日,废寝忘食,通宵

水族的“芦笙舞”和“铜鼓舞“有着怎样的历史

水族芦笙舞芦笙舞是欢度水年时跳的一种喜庆舞蹈,脱胎于纯粹的祭祀舞。芦笙舞最大的特色是笙舞一体,密不可分。表演时男子手捧芦笙边吹边跳,女子则随节奏起舞。芦笙舞本是苗族舞蹈,水族很早就从苗族学来,所以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