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的历史记载

Posted 郡县

篇首语:宁叫钱吃亏,不叫人吃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鸣沙山的历史记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鸣沙山的历史记载

鸣沙山已经形成3000多年,而鸣沙的记载也由来已久。

东汉《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干躇。

”这里沙角山即为敦煌鸣沙山。

魏晋《西河旧事》中记载:“沙州,天气晴明,即有沙鸣,闻于城内。

人游沙山,结侣少,或未游即生怖惧,莫敢前。”

唐朝由于民族间的进一步融合,文字记载已经大量出现。

《沙州图经》中说,“流动无定,俄然深谷为陵,高岩为谷,峰危似削,孤烟如画,夕疑无地。

”《元和郡县志》中记载:“鸣沙山一名神山,在县南七里,其山积沙为之,峰峦危峭,逾于石山,四周皆为沙垄,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鸣,随足颓落,经宿吹风,辄复如旧。

”五代的《敦煌录》记载:“鸣沙山去州十里。

其山东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高处五百尺,悉纯沙聚起。

此山神异,峰如削成。”

相关参考

神奇的鸣沙山

神奇的鸣沙山文/寅公————情归西部之六??“传道神沙异,暄寒也自呜,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风削棱还峻,人脐刃不平”。这首生动的咏景诗,是唐代诗人对敦煌鸣沙山奇观的描述。鸣沙山自古就以璀璨、传神的自

鸣沙山月牙泉的由来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占地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包括鸣沙山,其山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古往今来以"山泉共处,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的介绍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处,占地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包括鸣沙山,其山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

简要概括出鸣沙山和月牙泉的特点

一、鸣沙山鸣沙又叫响沙、哨沙或音乐沙,它是一种奇特的却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沙漠或者沙丘中,由于各种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造成以石英为主的细沙粒,因风吹震动,沙滑落或相互运动,众多沙粒在气流中旋

鸣沙山的月牙泉,是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还是弄虚作假的人工湖

去过甘肃敦煌旅行的朋友一定知道,敦煌除了有驰名中外的敦煌莫高窟以外,还有举世闻名的鸣沙山里的月牙泉,因为在大家的普遍认知中,沙漠是人烟稀少而且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但是月牙泉不但有水,而且外形酷似月亮

敦煌历史故事

莫高窟的历史故事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

月牙泉的形成原因和图片

月牙泉是怎么形成的月牙泉古名沙井,自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因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的奇异之处是其四周被沙山环绕,流沙与泉之间仅隔数十米,却相安无事,相映成趣。沙和水本是难以共存的,但千百年来,鸣沙

历史百科 雕塑成就震古烁今

雕塑艺术在唐代有了很大发展,当时雕塑艺坛最为精彩的石雕和泥塑,大多依靠神秘的石窟得以保存下来。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开凿在敦煌东南鸣沙山断崖上,原有一千多个洞窟,又叫千佛洞,这是中国石窟艺术的精华,也是世

历史百科 敦煌壁画和飞天图

敦煌壁画和飞天图敦煌石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城东南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河谷中,南北大约长1600米,现共有石窟552个,是世界现存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存有从北凉至元朝制作的壁

敦煌石窟的开凿

  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在离敦煌城东南40里的三危山和鸣沙山交接处的崖壁上面。有两公里长,现存洞窟7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100余尊。  莫高窟是从公元366年开始开凿的。相传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