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鸣沙山
Posted 沙粒
篇首语:菜能吃,糠能吃,气不能吃;吃能让,穿能让,理不能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神奇的鸣沙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神奇的鸣沙山
神奇的鸣沙山 文 / 寅公
————情归西部之六
??“传道神沙异,暄寒也自呜,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风削棱还峻,人脐刃不平”。
这首生动的咏景诗,是唐代诗人对敦煌鸣沙山奇观的描述。
鸣沙山自古就以璀璨、传神的自然奇观吸引着人们。
??天地奇响,自然妙音——鸣沙山,位于甘肃敦煌市南郊6公里的鸣沙山北麓,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蜿蜒像一条巨龙,一眼望不到尽头。
这是沙漠里的一座山,在无边无际浅黄色的蜿蜒波痕中矗立的一座山。
整个山体呈黄色,由五色细沙积聚而成,凹凸变幻,随风移动,如波澜起伏。
肉眼望去,金色与黑色居多,塑造出形状各异的造型,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鸣沙山雕画得如此美丽而神秘。
处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镇同为我国四大鸣沙山之一。
??鸣沙山又名神沙山。
鸣沙山的神奇,一是它虽为流沙堆积而成,但是山而不是丘,而一般流沙只能堆积成平缓的丘,沙随足落,经宿复初,白天被人从上践踏而下的沙、留下的脚印,一夜之间又会被风吹复原状,痕迹全无;二是它的鸣响,每当大风刮过或众人结伴下滑,都会听到或婉转如歌,或鸣似雷声的声响,令人惊心动魄,别具情趣,而夜阑人静,沙声如哨长鸣,凄厉幽婉,令人悚然;三是它虽通体金黄,但沙粒不是全一色的金黄,而是由红、黄、绿、白、黑“五色沙”组成,晶莹闪亮,五彩缤纷。
正是鸣沙山这许多的神奇之处,便有了许多离奇的神话传说。
??相传,这里原本并无黄沙,是座绿树成荫、水草丰茂的青山。
有位汉代将军,也有说是唐代女将樊梨花,率军西征,在这里安营扎寨,一夜遭敌军偷袭,众将士只得赤手空拳与敌兵撕杀,直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积尸上万。
正当两军厮杀难解难分之际,霎时黑风骤起,刮起铺天盖地的黄沙,像暴雨一样倾泄下来,顷刻之间,把两军人马和尸体全都埋入沙中,形成了累累沙阜,从此就有了鸣沙山。
曾有诗写道“雾里辕门似有痕,相传四十八营屯,可怜一夜风沙恶,埋没英雄在覆盆。
”就是对这段故事的描述。
我喜欢这个传说,它有着那样强的人性色彩,就像所有美丽的自然景观中,都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一样,人类用他们的善良与丰富想象力,为大自然增添了很多文化的魅力。
遥望鸣沙山,我仿佛看到了古战场上那一番激烈的战斗。
风沙漫天,残阳如血,生命在激斗中放射出璀灿的光华,战争的惨烈和战士灵魂的高贵在一声声如金铁相碰的沙鸣中传给世人。
??而今,当人们从山巅顺陡立的沙坡下滑,流沙如同一幅幅锦缎张挂沙坡,若金色群龙飞腾,鸣声随之而起,初如丝竹管弦,继若钟磬和鸣,进而金鼓齐鸣,轰鸣不绝于耳。
狂风起时,沙山轰鸣,鸣声若闪电雷鸣似鼓响;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故有“人登之即鸣”、“沙鸣声闻于城内”、“人马践之,声震数十里”的说法。
若是晚间,登沙山下滑,不仅能听到类似沙场征战的那种沙鸣声,还能看到人体移动引起的沙粒摩擦所产生的五彩缤纷的火花,当地人说那声音是古代将士阴魂不屈,从沙山底传出的厮杀呐喊声。
如遇烈日暴晒,即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般的美妙声音,可谓“雷送余音声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
而沙山上的红、黄、绿、白、黑那“五色沙”粒,则是鸣沙“三宝”之一,它们就是五色旌旗、五色铠甲变的。
据说这里曾发掘出古代兵器、盔甲残片等文物,似也印证了上述传说。
??另传说很久以前,鸣沙山是苍郁茂盛的青石山。
月牙泉畔神庙多,每逢庙会,都要唱戏敬神。
有一年正月十五闹社火,泉畔社火队云集,锣鼓喧天。
不料,惊动了瀚海沙漠中的黄龙太子。
黄龙太子凶猛残暴,吼叫一声,就会黑风四起,积沙如山。
这晚,它难耐寂寞,愉跑出来看杜火。
看到精彩处,激动得大声叫好。
霎时飞沙倾泄,一座沙山平地而起,将所有的人全压在黄沙下面。
黄龙太子自知罪行深重,回去也无活路,便一头撞死在青石山上。
从此,月牙泉前后都有了沙山。
山底下的无数冤魂,便经常敲锣打鼓,诉说他们的不幸遭遇。
直到今天,当地人说:“后山响,轰隆隆。
前山响,锣鼓声。”
??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有一天,黄龙来到敦煌,看到这里花红草绿,瓜甜果香,发起野心来,便施展淫威,喷吐黄沙,刮起黑风,搞得天昏地暗,风吼沙飞。
碰巧,这天玉皇大帝的三女儿正在月牙泉洗澡,就把黄龙作怪的事奏闻天庭。
玉帝闻报后,下令东海青龙去征讨黄龙。
二龙相遇大战起来,从空中杀到地上,又从地上杀到天空,一直大战了七七四十九天。
青龙是条水龙,远离海水,干渴难当,厮打了一会,便伏卧在东面歇息。
黄龙见青龙力不从心,十分得意,骄横地又向东方飞去,青龙见势不妙,急忙起身用角抵住黄龙,使尽全身力气,死活抓住它不放。
黄龙性强气盛,使劲向青龙猛撞,青龙力疲但宁死不让。
只听天崩地裂一声巨响,黄青二龙都撞死在地上。
黄龙躺在南面,形成了一座沙山,每当大风刮起,沙粒飞舞相撞,发出雷鸣般的吼声,人称鸣沙山。
不过,那沙子不管随风怎样乱跑,也过不了青龙化成的那座石头山,即三危山。
??离奇的传说、大自然的奥秘,给给这沙漠长空涂上了一层神秘绚丽、缥缈神奇的色彩。
我从山下仰望,鸣沙山的那由沙粒堆成的高大的山峦,连绵起伏,如金色的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又像是一堵纯净的黄色屏障。
沙峰陡峭,山形美观,沙垄相衔,盘桓回环。
山脊如刀如刃,线条分明,似天公凿出的神奇的雕塑,又如一条金色的游龙,以一种最为优美的姿态向蓝天游去,那线条极柔和、极柔美、极富有动感,非常壮丽。
旅游季节,每天傍晚都有成百上千游人走在这道山脊上,往山顶攀登。
那黄沙一踩一个深窝,我的脚在沙里陷来陷去,不一会就累得气喘吁吁,有人叫我踏着前面人的足迹走,说这样会省力气,我试试看,果然如此。
我们去鸣沙山正是敦煌的高温季节,沙山在眼前泛着金光,脚下的沙子滚烫滚烫。
我蹲下身子,有一种天簌般的声音在耳边回响。
我想象敦煌的沙山里有古代的女子抚琴弹奏,琴声在山间飘荡,飘着飘着就飘出一弯月牙泉。
登上山顶,山坡上的沙浪,由于游人的行踏,如碧波荡漾的涟漪,层层的延盖下滑,跌宕有致,妙趣横生。
??婉蜒迂回的鸣沙山,山形优美,山峰丰腴,细如粉末的黄沙闪着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在阳光直射下晶莹发亮,熠熠生辉,好一派美不胜收的景象。
山形忽而弯环起伏,似欲飞之金龙;忽而峰峦危峭,背如刀刃,如沙塑之金字塔;一条条平滑流畅、气势飞动的山脊弧线,像一段段舒漫轻柔、悠扬飘逸的曲乐。
一阵劲风吹来,条条沙脊上翻卷起缕缕沙尘,上下飘舞,凌空飞动,恰似敦煌壁画中飞天舞使轻柔飘卷的丝带。
无论是静的沙峰,还是动的沙流,都给人一种和谐、美妙的感觉。
相互牵扯撕咬的沙丘,雄伟、圆滑,像金子一样灿黄,绸缎一样柔软,少女一样娴静。
一道道沙脊在阳光的辐射下呈波纹状,黄涛翻滚,明暗相间,层次分明,变幻出无穷无尽的色彩。
红、黄、绿、白、黑的巧妙交融,浓浓淡淡的晕染,明快地勾勒出每一座沙峰的轮廓和每一道沙谷弧面的层次。
攀登沙山似逆水行舟,进一步退半步,沙流人自坠,人坠沙更流,人在沙海中沉浮、游动,惬意而又轻松。
五色沙粒细软滑圆,随足颓落,经宿风吹,辄复如旧。
沿途看到几乎所有游人下山的时候都从山脊往下滑,人下滑,沙也随着往下滑,渐渐地沙如流水一般流淌,人似漂行在流沙之上,流沙能一直把你送到山脚。
按常理,成百上千游人在山脊上踏,一天工夫就会把山脊踏个一塌糊涂,甚至不要多久就会把尺余宽的山脊踏没。
但是,尽管白天游人遍野,沙山顶岭坡被成百上千或更多的人践踏得坑坑洼洼、“百孔千疮”、“体无完肤”,但一夜过去,像是鬼斧神工,那沙山被修复如初,依然是坡平如水,那山脊又完完全全恢复了原状——自古以来的原状,那线条依然极柔和、极柔美、极富有动感,昨日那千千万万足印,一个也没有了,平滑如初,被游人下滑而流淌下去的沙儿也全都复了位,仿佛这里不曾有过人迹,不曾有谁来过。
真是妙趣横生,给人以空灵神奇之感。
人们无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此乃游览沙漠景观的绝佳去处。
??大风刮来,脚下的沙丘形成宛然层层起伏的沙浪,卷着沙砾从山下往上吹。
那黄沙借着风势一波一波向上流泻,直融入昏黄的天空,天和沙浑然一色。
细细的砂砾打在脚踝上隐隐作痛,不一会满头满耳朵灌满了沙子。
站在沙山上,极目望去,天色黯淡,风沙满天。
沙山顶上不断被大风刮起的黄沙竟象杏黄旗在沙峰顶上飘舞,蔚为壮观。
裹挟着沙的风似乎也要把人裹挟走,若不是双脚深陷在沙里,很难设想在这狂风大作、无遮无拦的山顶上能站立住。
??绵延的沙山没有光影的映衬,灰蒙蒙一片,腾起一层如烟似雾的朦胧。
不是那种纤巧的月朦胧鸟朦胧,而是铺天盖地排山倒海的使天地为之改色的朦胧。
风扬沙落,五色沙粒似雨飘洒,大有几分江南烟雨的味道,所缺那粘粘湿湿多的却是丝丝干苦。
沙尘顷刻吞没了驼队,我们眯着眼睛,在尘雾中寻找踪迹。
大戈壁好像陡然生出莽莽“白发三千丈”,舞动着喧嚣着,整个沙海被激怒了。
丘谷间传出异响,或声如鼓角,或轻如丝行,或重如雷鸣,一时又喑呜鬼号,天昏地暗,仿佛有两军对垒,逐战厮杀。
我浑身的热血也随之沸腾。
是“飞将军”率领他的十万甲胄在沙场驱驰?是印着“霍”字的大旗在一片战旌中昂然擎起?鸣镝,强驽,弯刀,长剑。
在震惊世界的赫赫武功中,中华民旅的版图朝沙海延伸……鸣沙山,你岂止是历史积淀的幽怨!你用战车唤醒沉睡的戈壁荒漠和蓝天,你用昨天的辉煌烛照一个民族对明天的进取。
??片刻过后,风沙初定,沙雾消散,拂尘四顾,竟是空无一人,黄沙依旧。
风势陡的转弱,风不吹沙不涌,耳际却依旧回旋着鸣沙不绝的音响,此时不再是雷霆之声,却换之细细绵绵丝竹音,轻柔有似仙乐缥缈不可捉摸。
我疑是幻觉,凝神屏气,那声韵依旧在耳际流荡。
朋友窥出我的迷惑,兴致盎然地告诉我,每逢晌晴的日子,即使风平沙静,鸣沙山也会发出悦耳的自鸣,似丝竹管弦之音,古人称作“沙岭晴鸣”。
如人们登上沙山之顶,再向下滑动,就会像阿拉伯的传说一样,沙子会奏出不同种类的交响乐。
或幽雅或浑厚,或清脆,或如虫语,或如林涛,或如潮退,其声莫测,其理难穷。
这样的景观,不能不使人联想和思索。
??鸣沙山的沙子会发出声响又是鸣沙山的一绝。
所谓鸣沙,又称“沙丘乐”,并非自鸣,而是因人沿沙面滑落而产生鸣响,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有人将誉为“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美妙的乐章。
”到了现代,对此进行了科学的探究和推测,观点较多,主要有三说:
??一是静电发声说。
认为鸣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风力的推动下向下流泻,含有石英晶体的沙粒互相摩擦产生静电。
静电放电即发出声响,响声汇集,声大如雷。
??二是摩擦发声说。
鸣沙产生的原因不是风,而是沙层运动产生声波的蔓延。
鸣沙地形多为盆地,天气炎热时,沙粒特别干燥而且温度增高。
当坡面崩塌,沙砾向下翻滚,相互稍有挤压、碰撞和摩擦,即可产生声波,发出爆烈声,众声汇合一起便轰轰隆隆而鸣。
??三是共鸣放大说。
沙山群峰之间形成了壑谷盆地,盆地中的月牙泉和沙山边缘的柳条河,水分蒸发,使得盆地成了一个天然的巨大的蒸汽共鸣箱。
流沙下泻时发出的摩擦声或放电声引起共振,经过共鸣箱的共鸣作用,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的沙鸣回响声。
??鸣沙山这时安宁下来了,传说中被沙粒掩埋的千军万马也许都嘶喊得累了,该要休眠了。
偶尔会有骑着骆驼的团队缓缓地从视野里走过,那一串串驼铃声便成了悦耳的旋律。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要数巧遇采草而归的牧人,他的驴车上堆满青翠的野草,野草上坐着一位四、五岁的小姑娘,一双清澈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我们,并对我们的招呼报以微笑。
目送着这辆驴车从一颗枯树旁走下沙丘,我总觉得这是一幅大西北温馨醉人的风情画。
大漠的荒寂,更能反衬人情的温煦和珍贵。
相关参考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占地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包括鸣沙山,其山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古往今来以"山泉共处,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南5公里处,占地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包括鸣沙山,其山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
一、鸣沙山鸣沙又叫响沙、哨沙或音乐沙,它是一种奇特的却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沙漠或者沙丘中,由于各种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造成以石英为主的细沙粒,因风吹震动,沙滑落或相互运动,众多沙粒在气流中旋
月牙泉在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在当地老百姓中有铁背鱼、七星草和五色沙三件宝的说法。直到1960年前,泉水没有大的变化,最大水深9米,湖水面积
去过甘肃敦煌旅行的朋友一定知道,敦煌除了有驰名中外的敦煌莫高窟以外,还有举世闻名的鸣沙山里的月牙泉,因为在大家的普遍认知中,沙漠是人烟稀少而且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但是月牙泉不但有水,而且外形酷似月亮
莫高窟的历史故事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
月牙泉是怎么形成的月牙泉古名沙井,自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因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的奇异之处是其四周被沙山环绕,流沙与泉之间仅隔数十米,却相安无事,相映成趣。沙和水本是难以共存的,但千百年来,鸣沙
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在离敦煌城东南40里的三危山和鸣沙山交接处的崖壁上面。有两公里长,现存洞窟7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100余尊。 莫高窟是从公元366年开始开凿的。相传有个
最大的石窟群在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有一处规模庞大的石窟群,这就是莫高窟。它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层层排列,是中国最大、
雕塑艺术在唐代有了很大发展,当时雕塑艺坛最为精彩的石雕和泥塑,大多依靠神秘的石窟得以保存下来。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开凿在敦煌东南鸣沙山断崖上,原有一千多个洞窟,又叫千佛洞,这是中国石窟艺术的精华,也是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