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有多少种民歌 羌族音乐简介
Posted 羌族
篇首语: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羌族有多少种民歌 羌族音乐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羌族有多少种民歌 羌族音乐简介
羌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境内,另有一部分居住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人口30多万人(2000年统计)。羌语属汉藏语系缅语族羌语支,通用汉字。羌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及歌舞音乐。
民间歌曲有山歌、劳动歌、风俗歌及巫师歌;歌舞有喜庆歌舞和丧事歌舞两种。
山歌羌语称“拉那”或“拉索”,多在劳动场合或山间田野中唱,节拍比较自由。由两个乐句或4个乐句组成,有的带有曲头或曲尾衬句,从而形成3乐句或5乐句。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传统歌词中苦歌很多,反映了旧社会羌族人民的苦难生活。1949年以后,羌族人民编了不少歌唱新生活的新山歌。
劳动歌有犁地歌、收割歌、薅草歌、撕玉米皮歌、打场歌、搂柴歌、打房背歌等。有的节拍自由,近似山歌;有的节拍规整,接近歌舞曲。劳动歌有独唱、齐唱和词曲相同的重句对唱等形式。劳动歌中数量最多的是撕玉米皮歌,有的节奏明快,衔接紧凑,气氛热烈;有的节奏舒缓,曲调悠扬。
风俗歌专用于传统风俗仪式活动,包括婚嫁歌、酒歌及耍山调。婚嫁歌包括嫁歌及喜庆歌。嫁歌又称姊妹歌,姑娘出嫁前夕,由陪伴新娘的妇女们和新娘唱。喜庆歌则是新郎家为庆祝喜事而唱的歌曲。内容有赞颂新娘的美貌和服饰以及祝贺之辞等。婚嫁歌的演唱形式多为两人对唱及重句对唱,也有齐唱和集体重句对唱。
酒歌是婚丧节日宴客时唱的歌。一般由4~6个乐句为一首,节奏徐缓,曲调悠扬,风格古朴。唱词为多段体,内容有客主间互相祝贺、应酬之辞;有的叙述家史或赞颂古代英雄人物。耍山调是一种体裁自由的抒情歌曲。按羌族风俗,每年农历正月初五,青年男女上山游玩,俗称耍寨子。耍山调是在这种场合所唱的歌曲。
巫师歌是巫师在请神送鬼时唱的歌。其中保存着一些古老的民间故事传说。如《泽祺格布》、《木姐珠》、《大战戈几人》等。说唱相间,并有敲击羊皮鼓的间奏。
羌族民歌的歌词每一句多为4个音节。演唱时,一般先唱两句或4句的歌头,山歌和酒歌的歌头相同。此外,在汶川、理县一带也有每句7个音节的歌词,这类歌曲没有歌头。羌族民歌所用的音阶以五声、六声为主,有的民歌采用四音音列和七声音阶,但完整的七声音阶较少见。除运用以do、re、mi、sol、la为主音的各调式外,尚有一些民歌运用sol、la、si、re、fa或sol、la、si、do、re五音构成的特殊调式。羌族民歌中六声调式音阶的运用较为普遍,多数都具有五声调式的特点,即在do、re、mi、fa、sol、la的mi、fa之间,和do、re、mi、sol、la、si的si、do之间,不作半音进行,而是分别在不同乐句或乐段中出现,或仅在结尾时出现偏音fa或si,代替mi或do二音,形成旋宫转调的现象。不少民歌因采用这一手法而形成一种别致的风格。此外,在民歌中连续移调的例子也时有所见。居住于松潘县的部分羌族,习惯以二声部或多声部演唱民歌,其和声结构以大二度向同度进行为基础,间有大、小三度及四、五度。除男声或女声的重唱、合唱外,还有混声合唱。有的合唱已具有复调因素。
歌舞音乐有丧事歌舞、喜庆歌舞两种。①用于丧葬仪式的丧事歌舞并不表现悲伤情绪,内容多为对死者的赞颂,对死者亲属的安慰;②喜庆歌舞(羌语称“洒朗”)则广泛用于各种喜庆活动。表演时,人们分成两组,围成圆圈,轮番歌舞。歌唱均采用重句对唱形式。各地羌族舞蹈大体相近,音乐则因地而异。
羌族民间乐器除巫师用的单面皮鼓和摇铃外,有口弦、羌笛和唢呐。口簧为竹制,单片,可发出相距大二度的两个实音或簧片实音的泛音。羌笛为竖吹双管双簧乐器,双管同音,但因器无定制,音律各异。通常演奏的乐曲多用连续大二度颤音的序列构成。曲调徐缓悠长,没有划分明显的乐句,吹奏时用循环换气法,使乐曲绵延不绝。
相关参考
搜山求雨:羌族信仰习俗。若遇天旱,人们便举行搜山仪式,祈求降雨。届时,禁止人们上山进行打猎、砍柴、挖药等活动,违者将受谴责或遭痛打。若仍不降雨,再到高山之巅举持祈雨仪式。神林:羌族信仰习俗。羌族每个村
搜山求雨:羌族信仰习俗。若遇天旱,人们便举行搜山仪式,祈求降雨。届时,禁止人们上山进行打猎、砍柴、挖药等活动,违者将受谴责或遭痛打。若仍不降雨,再到高山之巅举持祈雨仪式。神林:羌族信仰习俗。羌族每个村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其余分布在广西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是岭西的土著民族。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几乎所有毛南族人都兼通汉语和壮语。毛南族没有本民
羌族的历史究竟有多远?有研究称羌族乃是汉民族的前身,属炎黄一系西羌之后。可以肯定的是,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即有关于羌人的记载,当时他们主要活动在我国西北部。唐时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部分同化于汉
羌族的历史究竟有多远?有研究称羌族乃是汉民族的前身,属炎黄一系西羌之后。可以肯定的是,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即有关于羌人的记载,当时他们主要活动在我国西北部。唐时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部分同化于汉
形式:羌族民间舞蹈大致可分为自娱性、祭祀性、礼俗性三种类型;但从活动的目的性看,许多形式都带有祭祀神灵,祈福攘灾的含义。主要形式有:“萨朗”“席步蹴”“羊皮鼓舞”“跳盔甲”“忍木那.耸瓦”等。舞蹈多是
岁月如歌。多少年来,在美丽、幽静的阿坝群山之间,一直回响着一种高低起伏、铿锵婉转的声音。在这未经雕琢、没有修饰的歌声中,人们听到了岁月哗哗流淌的声音,顿觉时光荏苒,不由唤醒了远古的记忆。“得拐(高)尔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都会跳羌族沙朗,而“沙朗”是由祭祀舞演变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一种自娱自乐性较强的集体舞蹈形式。现羌族沙朗已经要由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馆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普米语: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省兰坪县、维西县、永胜县、丽江县及宁蒗县新营盘乡以南地区;北部方言分布在宁蒗县新营盘以北地区、四川省木里、盐源和九龙等县。木雅语:通行于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
...后(右手执鼓槌同时还要拿一铁响盘,左手执单面皮鼓)。羌族风俗,人生病或死后举行葬礼时均要跳皮鼓舞,必由巫师领跳,亲朋都要参加。击鼓的动作习惯是由右舞到左,再由左舞到右,名“两边打”,速度由慢至快,逐渐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