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过于模糊 诸葛亮的《隆中对》计策并不高明

Posted 诸葛亮

篇首语: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定位过于模糊 诸葛亮的《隆中对》计策并不高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定位过于模糊 诸葛亮的《隆中对》计策并不高明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这是引用的诸葛亮出山前的隆中对,为刘备以后的发展引出了方向,但是这其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人们提到诸葛亮,往往评价他帮刘备制定的军事战略《隆中对》是“高才天下知”,《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甚至称其为“万古之人所不能及也”。不过若正视历史,可看出《隆中对》确定的目标并非三国割据,而是要一统天下,这个战略意图最终以失败告终。熟读史书的毛泽东在点评时便认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刘备把军队分散在四川和荆州,犯了两线作战的大忌,这正是致败之源。

公元207年,困于新野的刘备亲顾三请感动了诸葛亮。这位年仅26岁的隐士为刘备献策,选择了先夺荆州为家、次取四川,再两路北伐争天下的发展方向。这番纵论天下大势的《隆中对》,使潦倒无助的刘备有拨开迷雾见云天之感,随后按策实行。而实际上,刘备尽管一度成由《隆中对》,最后败也由《隆中对》!

《隆中对》中确有高明之处,古今战略家对此都有共识。诸葛亮主张实力弱小的刘备不要与北方强敌曹操争锋,也不可向江东“地头蛇”孙吴两代盘踞的老巢发展。不过他的“三步走”战略方针却考虑不周,其中第一步夺取荆州,便违反了避强击虚的原则。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且河流交错,曹军和东吴都势在必争。赤壁之战获胜后,刘备控制了荆州,派关羽负责镇守。公元219年,刘备率主力击败曹操夺取了汉中,关羽也进攻襄阳,企图呼应。结果军力很弱的关羽随即遭到曹操、孙权两军的夹击,败走麦城。而此时刘备的主力正在汉中,与荆州千里之遥,无法及时驰援,关羽身死地失。诸葛亮所设想的两路北伐,恰恰造成了首尾不能相顾的局面。3年后,刘备反攻荆州,连打700里山隘险关,全军疲惫不堪,终遭大败,蜀汉衰落的大势从此不可挽回。

若今天的战略研究人员为刘备谋划,应该会把根据地选在汉中而非荆州。此处距新野不远,统治者张鲁行“五斗米教”,剥夺平民财产统归教产并取消货币,生病靠念咒而不吃药,简直与邪教无异,其部战斗力也弱。刘备率军攻占当属不难。落脚后南可取四川,北可收陇西。另外,在诸葛亮刚出茅庐时,曹操便以主力南下争荆州,这势必同孙权火并,正好利于刘备,可惜这一机遇未被抓住。《隆中对》12年后,刘备才攻取汉中,曹军却在七八年前已占关中、西凉。若是刘备能先行控制西北,就能建立起强大骑兵,统一天下的目标便有可能实现。可叹诸葛亮计不出此,估计是因古代信息流通不畅,不大清楚西北、西南形势。

纵观中国古代,有一基本规律——凡南北分裂者北强南弱,凡东西分裂则西强东弱。其根本原因,便是东部和南部养马困难,缺乏骑兵便难取得陆战优势。后来诸葛亮北伐时,就面对蜀魏实力相差悬殊的事实,尤其是川中山地兵难以在平原击败魏军铁骑。这位贤相纵然把“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发挥到极致,最终也无法挽回“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遗憾。战略上的错误无法用战役的胜利来弥补,《隆中对》战略之误,也不能以盲目歌颂贤者的溢美之词来掩盖。

相关参考

蜀国老大刘备把诸葛亮定位为相才而不是帅才?

刘备之所以不信任诸葛亮,主要是由于刘备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不看好。诸葛亮用兵谨慎,不出奇招、险招。刘备求功心切,不欣赏这样的谋士。所以刘备把他定位为相才,而不是帅才。在《三国演义》当中,刘备三顾茅庐请

诸葛亮《隆中对》析天下 劝刘备勿与曹操争锋

 诸葛亮《隆中对》析天下劝刘备勿与曹操争锋  刘备草庐三顾,求得诸葛亮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从有利地势、有利地势、人和三方面剖析全国大势,向刘备供给了立国的战略,《隆中对》原文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隆中对》

中国古代史·历史名词·《隆中对》又称《草庐对》。东汉末年诸葛亮的政治方略。207年,刘备冒严寒三去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见到诸葛亮。亮对刘备分析天下形势,提出著名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先分

蜀汉为何最先灭亡?诸葛亮隆中对暗藏玄机

在三国时期,蜀汉的建立,多数人都认为是诸葛亮出山,践行隆中对所做的贡献。但是,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正是隆中对,注定了蜀汉后期处处被动,一蹶不振,最后最先被灭亡!这背后的真相是什么?隆中对背后有何

解析诸葛亮献《隆中对》给刘备有何意图

话说刘备三顾茅庐后,用常人所不能的隐忍,通过了诸葛亮的考验。于是,第三次相见之后,诸葛亮先不说同意出山与否,而是推出了他的《隆中对》。隆中对《隆中对》什么内容呢?主要的精神,是成霸业、取天下要“以人为

《隆中对》诸葛亮集中众多人智慧加工出来的作品

诸葛亮从十七岁到二十七岁在荆州州治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居住了十年。这个时期他做了一件深刻影响当世,而巳激发起后世赞叹的大事:建安十二年他向刘备提出了《隆中对》。《隆中对》对刘备集团的发展壮大和蜀汉政权

劝刘备勿与曹操争锋 诸葛亮的《隆中对》析天下

刘备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天下大势,向刘备提供了立国的策略,《隆中对》原文择录如下: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

历史军事 诸葛亮的《隆中对》析天下 劝刘备勿与曹操争锋

刘备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的《隆中对》,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天下大势,向刘备提供了立国的策略,《隆中对》原文择录如下: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

三国大才徐庶比诸葛亮还高明

在《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成就千古君臣佳话。可是,在诸葛亮出山之初,和同事关系并不好,尤其是和集团其他中层管理人员关系并不和睦,代表人物就是张飞和关羽。关羽是暗里较劲,张飞是公开挑衅。可

浅析诸葛亮《隆中对》的两个基础和四个对策。

《隆中对》的提出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赤壁之战发生的前一年。《隆中对》的提出无疑给刘备提供了一个基本正确的政治选择,改变了刘备东奔西走,没有明确战略方针,颠沛流离没有主攻方向的尴尬处境。以后历史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