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钦努阿·阿契贝的钦努阿·阿契贝的生平介绍_钦努阿·阿契贝瓦解
Posted 小说
篇首语: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钦努阿·阿契贝的钦努阿·阿契贝的生平介绍_钦努阿·阿契贝瓦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钦努阿·阿契贝的钦努阿·阿契贝的生平介绍_钦努阿·阿契贝瓦解
中文名:阿尔伯特·钦努阿卢莫古·阿切贝
外文名:Albert Chinụalụmọgụ Achebe
别名:钦努阿·阿切贝
国籍:尼日利亚
民族:伊博人
代表作品:《瓦解》《动荡》《神箭》《人民公仆》
钦努阿·阿切贝–非洲现代文学之父
阿切贝出身于尼日利亚东南部的伊博村落奥吉迪(Ogidi)的一个信仰新教的家庭。伊博人的传统中,讲故事十分普遍。钦努阿小时候他母亲和姐姐Zinobia Uzoma就经常给他讲故事,他对这些故事也十分欢喜。他父亲挂在自家墙上的拼贴画、年历以及一些杂书——如《仲夏夜之梦》的简易改写本和《天路历程》的伊博版,也使他受益匪浅。同时,他对村里的那些传统活动,比如经常举办的假面舞会颇感兴趣,他在将来的小说中经常再现那些场景。
1936年,阿契贝进入了飞利浦氏中央学校。学校无视他的抗议,让他在儿童宗教班耗掉了一个星期时光,但他的才智很快被驻校教士发现,于是被调至更高的年级。一位老师称他是班里书法和阅读能力最好的学生。他还参加每周的主日学及每月举办一次的福音派特别活动。有一次发生了大论战,当时新教的反对者质问传道师什么是基督教教义。之后阿契贝将此次事件写入了《瓦解》。
12岁时,阿契贝随家人迁往距奥韦里(Owerri)4千米的Nekede。他照哥哥约翰所说,以中央学校学生的名义做了登记。在Nekede,阿契贝获得了Mbari——一种用以雕刻和剪贴画为形式的象征性祭品向上帝祈祷的艺术——的鉴定。1944年,当阿契贝要升入中学时,他参加了位于奥尼查的声望颇高的丹尼斯语文学校和座落于乌穆阿希亚的声誉更高的政治公学的入学考试,并都获得了通过。
政治公学是在1929年由殖民地政府出资,按英国公立学校的标准设立的,目的是培养尼日利亚未来的精英。它的学术标准颇为严格,并且十分平等,纯粹以个人能力为衡量标准来招学生。学校里通用英语,不仅是为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是为了给来自不同语言地区的尼日利亚学生提供交流的便利。 阿契贝后来说这要求他们“放弃自己不同的母语并且以殖民者的语言交谈”。这规矩带有强迫性,阿契贝回忆道他受到的头一次惩罚便是用伊博语要另一个男孩递肥皂。
头一年,阿契贝就完成了两年的学业,他只需在学校里待两小时,而不是标准的五小时。他极不适应体育课,却与其他五个极好学的学生凑在一块儿。他们对学习如此热情,以至于校长禁止在下午五至六点之间研习课本(虽然其他活动和其他书是被允许的)。
阿契贝开始在学校“美妙的图书馆”中开始他的探索之旅。在那儿他发现了布克·华盛顿的《超越奴役》——一位从前美国奴隶的自传;阿契贝发现这本书故事的悲惨,并“看到了现实的另一面”。他也读古典小说,比如《格列佛游记》《大卫·科波菲尔》和《金银岛》,以及关于殖民地英雄事迹的故事,比如亨利·里德·哈格德的《冒险奇兵》、约翰·巴肯的《祭司王约翰》。阿契贝后来回忆说,作为一名读者,他“站在对抗土著人的白人角色一边”甚至变得讨厌黑人。“白人善良、公道、聪慧而且勇敢。与之相比,土著人凶恶、愚蠢、狡猾。我对他们厌恶透顶。”
1948年,独立前夜,尼日利亚开设了第一所大学。 它一开始仅仅是一所大学学院(即伊巴丹大学),是伦敦大学的伙伴学校。阿契贝在入学考试中获得高分,获得了学习医学的奖学金。 一年的勤奋学习过后,他觉得自然科学对他并不合适,故转而学习英语、历史和神学。由于他转了专业,所以失掉了那份奖学金。不过政府和家庭继续资助他,使他能够完成学业。 一开始学校英语教学水平就很高,校友中有不少著名作家。其中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索因卡、小说家伊莱彻·阿马迪、诗人、剧作家约翰·克拉克,以及诗人克里斯托弗·奥基博。1950年阿契贝为《校园先驱》写了篇短文《大学生之两极》,这是他首次涉足写作,用反语和幽默的手法称赞了自己同学的智力。随后他又写了几篇关于学术自由和哲学的评论,发表在另一本校园刊物《名流》上。1951学年度他成为《先驱》的编辑,并干了两年。
上大学时,阿契贝写了他的首篇短篇小说《在乡村教堂里》,这篇小说将基督教的习俗与尼日利亚农村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这种风格在他之后的作品中也有很多体现。他在伊巴丹时所写的其他小说(包括《新旧秩序的冲突》《死者之路》)探寻传统与现代性间的矛盾,把目光投向两者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当Geoffrey Parrinder教授到大学里开设了宗教比较课之后,阿契贝开始研究基督教历史以及非洲传统宗教。
阿契贝在伊巴丹学习期间,开始对欧洲人写非洲的文学作品持批判态度。他阅读了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卡里1939年的小说《约翰逊先生》,这部小说描写一名尼日利亚雇工保受英国店主的虐待,却仍然心里很快乐。阿契贝对作者对于非洲文化的无知十分不满。他的一位同学告诉教授说该书唯一能够让人高兴的地方就是主角约翰逊被射杀。
1953年,阿契贝结束了伊巴丹的学业,被授予二级学位。他为没能拿到最高学位而恼火,并对毕业后何去何从感到不知所措。他回到了老家奥基迪。
回到尼日利亚后,阿契贝开始修改他的长篇小说(也被叫作《瓦解》),题目取自叶芝《第二次降临》中的诗句。他去掉了该书的第二部和第三部,只余下薯农奥康考的故事。他加上一些段落,润色了文字,并调整了结构。到1957年,他已把小说雕琢成想要的样子。他将唯一的手稿寄到伦敦的打印社。然而几个月过后仍杳无音信,阿契贝开始着急。他所任职的广播电台的主管Angela Beattie正准备去伦敦度假;他求她去代为询问此事。Beattie去了,并愤怒的责问为何把书稿被忘在角落。阿契贝很快收到了打印稿。Beattie的干预对他能够继续从事文学事业有着关键的作用。如若小说的稿子遗失,他后来回忆说:“我将感到非常气馁,说不定会全盘放弃。”
1958年,阿契贝将他的小说送至吉尔伯特·菲尔普斯推荐的伦敦代理商处。小说被送往好几家出版社;一些出版社直接拒绝了,他们认为非洲作家的作品没有市场价值。最后它被送Heinemann,那里的主管开始时还很犹豫,直到刚从西非旅行回来的顾问Donald MacRae写了一份简明的报告:“这是二战以来我所读过的最好的小说”。
1958年6月17日,Heinemann发售了2000套《瓦解》的精装本。据出版商当时的雇员Alan Hill回忆,当时出版社根本没准备好发行它。媒体普遍看好该书,评论家Walter Allen 和小说家Angus Wilson也给予了积极评价。三天之后,《泰晤士文学增刊》撰文说该书“真正成功的从内部视角表现了部落生活”,文学杂志《时代与潮流》也称“阿契贝的风格为有志于文学者树立的榜样”。
小说在尼日利亚的反响好坏参半。当希尔试图在西非推销该书时,他遭到了怀疑和嘲笑。伊巴丹大学的教职工觉得由他们的校友出一本能卖的小说是很好笑的。有些读者则报支持的态度;《黑人奥菲斯》登载的一篇评论写道:“这本书在读者面前完整的创造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伊博人生活图景,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充分表现了一种仍保有在人们记忆中的但已不可挽回的消逝的生活方式。”在书中,奥康考一直试图摆脱父亲——一个喜欢吹笛的经常欠债不还钱的懒汉的影响,而当白人传教士来到他的乌莫非亚村时,各种矛盾和混乱愈演愈烈。阿契贝通过探索文化冲突领域的问题,尤其是伊博传统与基督教教义的碰撞,最终回归到那些取材自亲身经历的早期小说的主体上去。
相关参考
最东的城市斐济群岛共和国位于西南太平洋的中心,瓦努阿图以东、汤加以西、图瓦卢以南,是南太平洋地区的交通枢纽。全国的群岛陆地总面积1.8万多平方千米,共包括322个岛屿,多为珊瑚礁环绕的火山岛,只有10
此套清末影像集《拉里贝的中国影像记录》大致拍摄于1900年到1910年之间。它的拍摄和收集者是当时北京法国公使馆的FirminLaribe(菲尔曼·拉里贝)。照片记录了清末中国的各种人物、家具、服饰、
白羊座特寒里亚国王阿塔玛斯和王妃涅佩拉结婚,两人生了一对双胞胎,但国王却和特贝的公主伊诺娃有段婚外情,将涅佩拉王妃赶出宫,而立伊诺娃为新妃。当伊诺娃王妃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乃决定要杀死前涅佩拉王妃所留下
傈僳族主要聚居于滇西、滇西北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两岸的河谷山坡地带。过去因所穿麻布衣服的颜色不同,又分为白傈僳、黑傈僳和花傈僳。聚居在福贡、贡山一带的白、黑傈僳族,年轻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
傈僳族主要聚居于滇西、滇西北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两岸的河谷山坡地带。过去因所穿麻布衣服的颜色不同,又分为白傈僳、黑傈僳和花傈僳。聚居在福贡、贡山一带的白、黑傈僳族,年轻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
撒旦或魔鬼是西方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传统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实体在古代世界是一个后来者。撒旦作为一个完全邪恶的存在,在犹太圣经中是找不到的。他在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鼎盛时期(公元
古代波斯文化在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国的创始人居鲁士二世(大帝,公元前550-530年)统治时期和公元651年萨珊帝国灭亡之间蓬勃发展。即便如此,波斯文化的基础已经在公元前3世纪之前奠定。当雅利安(印度-伊
波斯文学源于诗歌叙事的悠久口头传统。这个传统的第一个记录例子是贝希斯敦铭文的大流士一世(大,河522-486BCE),刻在悬崖上,C面。公元前522年,阿契美尼德帝国时期(公元前550-330年)。当
一、契美尼德王朝1、公元前559年居鲁士大帝统一古波斯部落,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2、居鲁士二世前558年—前529年; 3、冈比西斯二世前529年—前522年;冈比西斯二世时代(前529—前522年
大流士一世(lc550-486BCE,r.522-486BCE),也被称为大流士大帝,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第三位波斯国王。他的统治持续了36年,从公元前522年到公元前486年;在此期间,波斯帝国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