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张昭是东吴重臣功不可没,孙权为什么不任命他做丞相
Posted 丞相
篇首语: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张昭是东吴重臣功不可没,孙权为什么不任命他做丞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张昭是东吴重臣功不可没,孙权为什么不任命他做丞相
对三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本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张昭是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孙权能够安定江东,并且制定朝仪,张昭功不可没。孙权曾两次提出要设立丞相,论资历无人比的上张昭,也有不少官员推荐张昭,但孙权并没有采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张昭性格直率,以敢于谏言著称,或许这是孙权对他忌惮的地方,后人对此也有不同的理解。不过其中真正的原因恐怕已经很难知晓了,此后张昭以年老为由不在参与政事,可能他也明白自己在孙权心中的分量已越来越少。> >一>首先,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东汉末年,张昭为避战乱而南渡至扬州。在孙权兄长孙策一统江东的过程中,张昭起到了重要作用。彼时,孙策任命其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张昭。对此,在笔者看来,张昭和孙策之间的关系,类似于诸葛亮和刘备,也即都是后者在外征战,而前者镇守后方,处理文武事项。基于此,如果刘备以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一样,孙策自然也将张昭作为自己的托孤大臣。>孙策临死前,将其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并安抚百姓、讨伐叛军,成为孙权可以顺利执掌江东的功臣。进一步来说,在当时的江东,如果说周瑜是武将之首,那么张昭无疑就是文臣之首。> >二>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后,孙权便遣使请求成为曹魏的藩属,并将降将于禁等送回北方。公元221年十一月,曹丕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对于孙权来说,在成为吴王之后,决定设立丞相这一官职,以此帮助自己处理朝政。>但是,孙权两次要设立丞相时,众人都推举张昭,孙权以张昭敢于直谏、性格刚直为由而不用他,先后用孙邵、顾雍等人。一方面,众人之所以推举张昭作为丞相,无疑是非常合理的。在周瑜病逝之后,张昭在江东群臣中的资历和威望,几乎是无人可以相提并论的,这和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比较类似。但是,孙权却以张昭敢于直谏、性格刚直为由而不用他。> >三>值得注意的是,孙权的这个理由,实际上还是符合真实情况的。对于张昭的性格特点,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表示:“昭容貌矜严,有威风,吴主以下,举邦惮之。”对于敢于直谏、性格刚直的张昭,在东吴确实非常威风,也即很多人都畏惧他。孙权常说:“我和张昭谈话,不敢随便乱说。”>再比如《三国志·卷五十二·吴书七·张顾诸葛步传第七》中曾记载这样一件事情:权於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昭对曰:“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权默然,有惭色,遂罢酒。就张昭来说,连孙权都敢直接批评,还用了商纣王的例子。而孙权听后,也只能暗自惭愧。> >四>最后,非常明显的是,对于孙权来说,如果真的让张昭担任丞相的话,那么,自己无疑就会受到更大的约束。也即张昭这位老臣,眼里可以说是揉不进沙子,一旦孙权在行为上有什么问题,张昭一定是直言不讳的。所以,从孙权的角度来看,不让张昭担任丞相,也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张昭的年龄,也让他很难胜任丞相繁琐的事务。>众所周知,丞相一职,自然是大小事务都需要负责的。而就出生于公元156年的张昭,在孙权决定设立丞相的公元222年,已经66岁左右了。从年龄上来看,张昭很可能不能胜任丞相的工作的强度,这应该也是张昭和丞相一职失之交臂的原因之一。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张昭以年老多病为由,以此希望告老还乡。换而言之,就张昭本身来说,也没有贪恋丞相的官位。对此,你怎么看呢?相关参考
张昭是东吴老臣,跟随孙策建立了东吴基业,孙策非常优待张昭,把军政大事都交于他处理。直至孙策遇刺,临终时将孙权托付于张昭,在这种内忧外患,人心不稳之时,是张昭率先统领百官拥立孙权并辅佐他,并辅佐孙权成就
三国时期的东吴,从无到有,再到后来的发展延续,其中最出名的可能就是最开始的父子三人,孙坚和他的两个儿子孙策孙权。而他们是主君,跟随他们的同样也有一些老臣,张昭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孙策临终之前任命的托孤大
张昭,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公元156年出生于徐州彭城,字子布。张昭年少时便好学,成年后曾经被举孝廉,但是张昭拒绝了。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他为茂才,也被张昭拒绝了。陶谦认为张昭这样做是看不起自己,于是将张
张昭,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公元156年出生于徐州彭城,字子布。张昭年少时便好学,成年后曾经被举孝廉,但是张昭拒绝了。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他为茂才,也被张昭拒绝了。陶谦认为张昭这样做是看不起自己,于是将张
张昭,东吴的重臣,因避难逃到江南,遇到孙策,受到孙策的重用,跟随其南征北战,出谋划策,在孙策的手下,张昭是如鱼得水,深受信任,为孙策平定江东立下了汗马功劳孙策临终托孤,将孙权托付给张昭,不管是不是孙策
张昭加入孙吴集团的初衷应该是,以江东为汉室藩屏、保土护民,而非助孙权称霸。所以投降曹操,孙氏消亡,但有助于国家统一,对天下有大功。在一定程度上,张昭的士人心态和曹操首席谋臣荀彧一样,都打算曲线救国。但
张昭加入孙吴集团的初衷应该是,以江东为汉室藩屏、保土护民,而非助孙权称霸。所以投降曹操,孙氏消亡,但有助于国家统一,对天下有大功。在一定程度上,张昭的士人心态和曹操首席谋臣荀彧一样,都打算曲线救国。但
张昭是东吴资格最老、影响最大的人物。他在孙策创业时就深受器重,“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孙权继任后,张昭对孙权可说是忠心耿耿,“率群僚立而辅之”,为东吴的巩固发展贡献不小。孙策、孙权兄弟均得其助力不小。
张昭是东吴资格最老、影响最大的人物。他在孙策创业时就深受器重,“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孙权继任后,张昭对孙权可说是忠心耿耿,“率群僚立而辅之”,为东吴的巩固发展贡献不小。孙策、孙权兄弟均得其助力不小。
张昭,字子布(公元156年-公元236年),徐州彭城人士(现江苏徐州),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帐下重臣。有名于时>张昭年少时便好学,擅长隶书,随白侯子安学习《左氏春秋》,与琅琊人赵昱、东海人王朗一道闻名又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