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戊戌六君子是谁

Posted 君子

篇首语: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戊戌六君子是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戊戌六君子是谁

戊戌六君子是谁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本站小编告诉你。>1898年9月28日,慈禧这太后下令杀掉戊戌六君子,上谕:““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大逆不道,着即处斩,派刚毅监视,步军统领衙门派兵弹压。”当天下午戊戌六君子就在北平菜市口被斩首。六君子死后,朝廷的内阁将6人的罪行公开化。朱谕开篇就写了这样一句话,“主事康有为首倡邪说,惑世诬民,而宵小之徒,群相附和,乘变法之际,隐行其乱法之谋,包藏祸心,潜图不轨。”> >这句话放在首位,意思很明显,“六君子”被杀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是康有为的帮凶,或者说时“康党”身份。可是,仔细分析六君子生平经历,我们发现有一位死得特别冤枉,他不是“康党”。>有人可能会说,这个人就谭嗣同。谭嗣同名气很大,尤其遗言更是人尽皆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事实上,刘光第死得最冤,以至于当时天下人都认为错杀了。>刘光第家境贫寒,父亲英年早逝,母亲卖掉房屋供他上学。正因此,刘光第读书特别努力,24岁是考中了进士,后授予授刑部广西司主事。刘光第在京城为官长达15年,除了日常职位工作外,平时闭门读书,埋头著作,“不与当时名士要人相往还……人罕知之者。”> >刘光第确实是去过保皇会,但是仅局限于听康有为、梁启超的演讲,他跟康、梁启二人没有过多交往。“公车上书” 发生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这前一年,刘光第就写出了影响深远的《甲午条陈》。>此时的刘光第完全不顾个人安危,他把甲午惨败的矛头直指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顽固派,并在《甲午条陈》向光绪皇帝提出四条建议:“请皇上乾纲独断,以一事权也”; “请皇上下诏罪己,固结人心也”; “请皇上严明赏罚,以操胜算也”; “请皇上隆重武备,以振积弱也。”> >即便放在今天来看,这些主张在当时依旧非常有价值,可是第一条就彻底得罪的慈禧太后。当时很多官员都吸食鸦片、收受贿赂,刘光第则为官清廉,连省藩司对新入大臣要送“炭敬”、“别敬”的银子,他都从不收受。>举个例子,当时军机大臣裕禄擢升为礼部尚书,大家闻风而动都去祝贺。可刘光第断然拒绝前往,他跟侍卫说:“时事艰难,吾辈岂有暇奔走媚事权贵者哉!”正如此,当刘光第被抓捕后,大家大感惋惜。> >刘光第被抓入狱时,只带着几本书,他在狱中读书照旧。临死前,刘光第昂首挺胸,“身挺立不仆,观者惊叹,咸焚香罗拜,谓刘君不死矣。”刘光第死后,清军查抄其家,发现一份尚未完稿的弹劾康有为奏疏。>刘光第被抓前夕,有人曾托人送来一封匿名信,让他赶紧离开京城,“山雨欲来,不待智者而已知,行矣裴君(刘光第字裴村),葆忠贞以济世,毋俟昆岗之焚,于义无取。”对于他人的好意,刘光第微笑着对妻子说:“天祸中国,吾等岂惜一死以醒国人!”

相关参考

戊戌六君子中死的最冤枉的人是谁

1898年9月28日,慈禧这太后下令杀掉戊戌六君子,上谕:““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大逆不道,着即处斩,派刚毅监视,步军统领衙门派兵弹压。”当天下午戊戌六君子就在北平菜市口被斩首

戊戌六君子中死的最冤枉的人是谁

1898年9月28日,慈禧这太后下令杀掉戊戌六君子,上谕:““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大逆不道,着即处斩,派刚毅监视,步军统领衙门派兵弹压。”当天下午戊戌六君子就在北平菜市口被斩首

历史人物 戊戌变法中戊戌六君子分别是谁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nbs

历史人物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的老婆是谁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生于公元1865年,去世于公元1898年,三十三岁便去世,可谓是英年早逝。此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派人氏。后来领导戊戌变法,随后变法失败,被斩杀,

君子动口不动手是谁说的?君子动口不动手典故介绍

  “君子动口不动手”是一句俗语,意思是君子就应该以理服人,而不是通过武力解决问题。但是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么?可能大家很难想象,这句话的原型出自刘邦的口中。虽然刘邦是西汉开朝皇帝,但他的形象似乎很难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的老婆是谁?他有没有后代?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生于公元1865年,去世于公元1898年,三十三岁便去世,可谓是英年早逝。此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派人氏。后来领导戊戌变法,随后变法失败,被斩杀,

历史典故 梁上君子成语故事_成语“梁上君子”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梁上君子成语故事_成语“梁上君子”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成语】:梁上君子  【拼音】:liángshàngjūnzǐ  【解释】:梁:房梁。躲在梁上的君子。窃贼的代称。现在有时也指脱离实际、脱

七君子事件中的大事记 七君子指的是谁

七君子事件——抗日救国运动中华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在上海逮捕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和执行委员沈钧儒、王造时、李公朴、沙千里、章乃器、邹韬奋、史良等7人的事件。因为被捕的是当时公认的社会贤达,所以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成语梁上君子的含义 梁上君子的主人公是谁

  梁上君子出自《后汉书·陈寔传》,比喻小偷,现在有时也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  梁:房梁。躲在梁上的君子。窃贼的代称。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人。  原文  梁上君子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

历史人物 平原君赵胜的妻子是谁儿子是谁 平原君赵胜最后怎么死的

  “君子”一词,最开始指的是帝王之子,后来孔夫子为君子赋予了更多的意思,他将“德”加之于君子,于是君子便德行,君子寡欲、君子不齿、君子博学等等,从此,君子的内涵便深刻起来,指的是德才兼备之人。作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