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谢子长是谁 毛主席竟然亲自为他题词三次
Posted 历史人物
篇首语:做了好事受到指责而仍坚持下去,这才是奋斗者的本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谢子长是谁 毛主席竟然亲自为他题词三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谢子长是谁 毛主席竟然亲自为他题词三次
谢子长是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短短的几年里,他的八位亲人先后为革命捐躯,他又英年早逝,因此,他在当地人民的心目中是真正的永远的民族英雄。> >谢子长1935年2月21日牺牲时,正值陕北苏区第二次反“围剿”作战,由于环境所迫,没有举行公祭,星夜秘密安葬在他牺牲的阳道峁村山凹里。>1938年,中共西北局、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在谢子长家乡枣树坪为其修建陵墓,1939年8月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迁葬仪式。> >毛泽东一生题词纪念过不少杰出人物,但对一位民族英雄亲笔撰写碑文,又三次题词纪念,他就是谢子长。>1939年6月21日,毛泽东应邀为谢子长墓碑题词:>谢子长同志之墓>民族英雄>毛泽东>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六月> >第一次题词>7月9日,毛泽东又应邀为谢子长撰写了《谢子长事略》并题词。>谢子长,名德元,安定人,一九二五年在北平加入共产党。自此即以共产主义为解放中国人民之道路,创农民讲习所,举农协会,领导人民参加反帝、反军阀运动,人民因有“谢青天”之称。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子长起义于清涧,继参加渭南暴动,败不丧志,奔走西北、华北各地。九一八事变后,于陕甘之间组织反帝同盟军,失败后,回陕北组织第二十七军,协同刘志丹、高岗诸同志,创建了陕甘宁边区。一九三四年于河口之役负伤,一九三五年春因病逝世。党政军民各界感子长之功德,改安定县为子长县,以志纪念。>于政府及人民为子长立墓时书以叙之。>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 >谢子长事略>同时毛泽东再次为谢子长题词:>谢子长同志>虽死犹生>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埋葬>第二次题词>1946年,中共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在子长县城瓦窑堡北齐家湾坪修建子长陵,并举行了隆重的迁葬仪式。>1946年2月28日,毛泽东第三次为谢子长题词:>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蒋介石>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 >第三次题词>如今,毛泽东为谢子长的这些题词均安放在子长陵墓碑廊内。> >子长陵相关参考
历史秘闻 他是叶挺将军的好友,毛主席不仅亲自为他主持婚礼,还曾救过他一命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1941年初,皖南事变后,他在一次突围中被叛徒杀害,时年40岁;牺牲六个月后,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接连攻破了襄阳、荆州等地,大同也于次年初陷落,京城形势极为危机,崇祯皇帝如坐针毡,立马下令让吴三桂火速入京勤王,但此时已经晚了。坐在大殿上的崇祯,虽然已经知道自己没有翻盘的机会,但还
毛泽东主席这辈子当过不少次的“月老”,很多姻缘都是由他牵绳,不过这其中只有一个人的喜帖由毛主席亲自发,酒席钱由毛主席亲自掏,他就是黄有凤。>毛主席平日对身边机要人员的生活很上心,其中有位叫黄有凤的机要
谢子长,原名世元,又名德元,字子长,号浩如,化名秋阳。一八九七年一月十九日出生于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枣树坪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父亲谢标朋,以务农为业,兼开柴草店。子长从小随大哥谢德惠、二哥谢占
核心提示:1949年,毛主席亲自邀请李济深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当时李济深有些顾虑,因为他杀了很多共产党员。但毛主席胸襟宽广的说:不计前嫌,个人恩怨是小事,国家的事是大事。之后,李济深就被当选为中央人民
在枣园,蒋介石终于看见了他的对手毛泽东曾经住过的那间窑洞,与当地农民的窑洞没有任何区别。此时,面对破败的延安小城和这些近乎原始的窑洞,蒋介石还是感到十分震惊。他无法想象毛泽东何以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
书是个好东西,人类几乎所有的智慧、经验,都可以从书里面找到。因此,很多成功者都离不开书,毛主席更是如此。>毛主席的一生都离不开书,小时候第一次外出求学,挑的行李筐里就带着两本书:《水浒传》《三国演义》
历史人物 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 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谢子长简介
谢子长(1897—1935),原名世元,曾改名德元,号浩如,化名冬阳,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枣树坪人。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1934年任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
本文摘自《你是这样的人——回忆周恩来口述实录》,主编:邓在军,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9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过程,在毛主席、周总理的亲自领导下,经过20多年的民间推动,点点滴滴,细水长流,这一天终
本文摘自《你是这样的人——回忆周恩来口述实录》,主编:邓在军,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9作者:林丽韫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过程,在毛主席、周总理的亲自领导下,经过20多年的民间推动,点点滴滴,细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