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高行健是谁
Posted 同年
篇首语:知识的根是苦的,它的果实是甜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高行健是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高行健是谁
幼年时光>民国二十九年一月四日(1940年1月4日)生于抗战时期的江西赣州。父亲高运同是中国银行职员,母亲顾家骝是基督教青年会成员并做过抗日剧团的演员,二人均生于破落的大家族中。>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弟弟高行素诞生。抗战胜利后,其父仍留在银行里,失业后当过记者,供职于私人银行及轮船公司。尽管高行健的父亲经常失业,但生活仍旧宽裕。幼年的高行健由于体弱而由母亲进行识字教育。在她的影响下,高行健对戏剧、写作和绘画均产生了兴趣。>解放初期>1950年,在时为南京军区军官的高行健表伯父的邀请下,全家搬至南京。1952年,高行健就读于南京市第十中学(今南京市金陵中学),其原为教会学校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因此能够接触到许多的西方翻译来的著作。对这段时光,高行健回忆到:“我的底子是在那打下的。我的中学生活完全像是生活在梦里”。>>法文之路>受家庭和外部环境影响,年轻的高行健最初的理想是做物理学家或数学家。同时由于从小爱与母亲演戏,高行健亦产生了报考戏剧学院的愿望。由于不符合导演系的报考条件,高行健只得放弃。于是,他的理想转向了作家。参观了南京大学中文系后,由于学习氛围与高行健心中“遗世万年的文学熏陶”的想法不符,他最终决定报考外国文学或绘画。>由于从小喜爱绘画,高行健师从中国美术家协会最早一批的会员恽宗瀛先生学画素描、水彩、油画以及泥塑,并产生了报考中央美术学院的愿望,这也得到了恽宗瀛先生的支持。但高行健听从了母亲的建议,放弃报考中央美术学院。>高考复习中,高行健反思了自己学习理工的理想,并在一个下午偶然在学校图书馆中找到了一本共产国际出版的刊物,书中所描绘的二十世纪初期的巴黎超现实主义画家和艺术家、诗人和文学家们在巴黎小酒馆里的生活深深吸引了他。因此,年仅17岁的高行健于1957年考入了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法语专业。大学时光中,高行健主要在图书馆中度过,期间阅读了大量的马列主义著作及写剧本、小说。课外,他与同学组织了“海外剧社”并曾用法文演戏。>文学生涯>1962年,高行健从北外法语系毕业后,在中国国际书店从事翻译工作。>1969年与相识12年的女友结婚。两人育有一子高杭,>1970年,被下放到干校劳动,期间曾到安徽宁国县港口中学任教。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返回北京,任《中国建设》杂志社法文组组长。1977年,调任中国作家协会对外联络委员会工作。1979年5月,作为全程翻译,陪同巴金等中国作家访问巴黎,回国后高行健发表了《巴金在巴黎》。同年,发表中篇小说《寒夜的星辰》。>1981年,调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同年,发表评论集《现代小说技巧初探》。1982年,与铁路文工团编剧刘会远共同创作的剧作《绝对信号》,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1983年,《车站》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由于“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很快被禁演。>>1984年,发表中篇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1985年,在北京与雕塑家尹光中举办泥塑绘画展,开始受到海内外媒体的关注,这是高行健至今在中国大陆举办的唯一一次画展。同年,应邀赴欧洲五国(德国、法国、英国、奥地利、丹麦)访问八个月,在柏林世界文化之家举办了个人画展,获得了超乎意料的成功,卖画获“巨款”四万马克,从此高行健开始了以画养文生涯,获得了更多写作上的自由。1986年,由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剧作《彼岸》被禁演。>两次婚姻>在八十年代他的大起大落中,他认识了后来成为他第二任妻子的一位同事郭长慧。郭长慧也毕业于高行健的母校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但比高行健年轻13岁。两人同在外文局工作并于1985年结婚,高行健在同年到德国当访问学者。>1986年,高行健回到了中国,而妻子到了法国入读里尔高等新闻学校,毕业后成为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文化与艺术节目的主持人。>1987年底又来到法国巴黎,并正式移民定居法国,后与妻子团聚。>1989年,第二次婚姻以失败告终。据自七十年代便与高行健一直维持着深厚友谊的大陆作家刘心武说,高行健前妻也擅法文,目前任职于法国电台,两人于八十年代末离婚,未育有子女。>定居法国>1987年,高行健应邀赴德国从事绘画创作。1988年,开始在巴黎郊区巴纽里定居,起初生活艰难。1989年,成为法国“具像批评派沙龙”成员,以后连续三年参加该沙龙在巴黎大皇宫国家美术馆的年展。1992年,荣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1997年,加入法国国籍。1999年,高行健的画作在巴黎参加卢浮宫第十九届国际古董与艺术双年展。>>20世纪90年代期间,高行健同时以中文与法文创作。剧作如《生死界》、《夜游神》、《对话与反诘》、《周末四重奏》等。2000年10月12日,高行健小说《灵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因此成为了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文作家。瑞典文学院的颁奖理由是“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2001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02年2月25日,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为高行健颁发“荣誉军团骑士勋章”。2003年,法国举办“高行健年”以表彰他的成就。>2010年接受BBC中文网采访时,高行健开玩笑地说自己“三生有幸”:“第一生在中国,第二生在法国,诺贝尔奖获奖以后,我生了一场大病,也可以说是大难不死,又有一生,我自己开玩笑说真是三生有幸。”高行健坦言,他没有想回中国的打算,他没有落叶归根的想法。他认为自己现在是世界公民,在哪里生存就在哪里生根,无处不可以生根。2013年11月,高行健在新加坡接受BBC电视台访问时说:“我已经离开中国26年,现在中国的确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我不了解,也不关心,我现在生活在欧洲,我更关心欧洲的文化。”他同时坦言,他没有看过莫言的作品。相关参考
高行健——华人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高行健——华人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人高行健简介诺贝尔得奖者小简介姓名:高行健出生年代:1940年-职称:剧作家、画家等国家:法国个人情况:高行健原籍江苏泰州,出生于江西赣州
高行健的作品极具创意,永远不会重复自己,视野广阔,气势不凡,成就是世界级。——香港作家董桥>高氏作品着重人性描述,带有个人主义色彩,有时亦会掺入佛学和禅的思想。——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方梓勋>高行健
高行健的作品极具创意,永远不会重复自己,视野广阔,气势不凡,成就是世界级。——香港作家董桥>高氏作品着重人性描述,带有个人主义色彩,有时亦会掺入佛学和禅的思想。——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方梓勋>高行健
野性色彩>高行健作品够把理论思考与创作实践完整地融合在一起,使其作品不会像其他作品那样空洞,而是有了坚实的根基。叙述的作品、交流的作品、趣味的作品、复调的作品、动作的作品和完全的作品,这六种作品形态是
·周行健周行健,冶金学家与冶金材料学家。他是我国开发电炉炼钢技术中率先进行特殊钢和合金铸铁研究者和生产者之一;与周仁等一起,倡导以铸代锻,首先在我国进行球墨铸铁研究成功;较早进行压力加工研究,并在上海
·斯行健斯行健,古植物学家、地层学家。他是早年留学回国开创古植物学的学者。为我国古植物学研究与教学奠定了基础,是我国陆相地层研究的先驱。他编著的《中国古生代植物图鉴》是第一部系统总结我国古生代植物和陆
我不是专程回答问题的,我也是正在找书看的,看到和楼主有些共同点就随便说说楼主的小说我都看过,最喜欢的还是历史的尘埃,人物性格刻画,情节画面感特强,最爱!五星。天行健属于中上,后面几个短篇有点狗尾续貂。
高行周(885-952年),字尚质,幽州人,五代名将白马银枪高思继之子,后唐名将,著名的骑兵将领。后唐建立前,高行周一直在李嗣源帐下效力,开始只是裨将,后来担任幽州节度使的赵德钧对李嗣源说:「高行
高行周(885-952年),字尚质,幽州人,五代名将白马银枪高思继之子,后唐名将,著名的骑兵将领。后唐建立前,高行周一直在李嗣源帐下效力,开始只是裨将,后来担任幽州节度使的赵德钧对李嗣源说:「高行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作者:杨帆伍行健「”革命不能忘本,延安作风永远不能丢。”——李培英·97岁【人物简介】李培英,1922年11月生于陕西延安米脂县,1935年10月参加革命,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