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古历史简介 柯尔克孜族历史

Posted 柯尔克孜族

篇首语:地球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柯尔克孜族古历史简介 柯尔克孜族历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柯尔克孜族古历史简介 柯尔克孜族历史

2、柯尔克孜族葬俗简介 柯尔克孜族习俗

柯尔克孜族古历史简介 柯尔克孜族历史

柯尔克孜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之一。汉文史籍首先著录柯尔克孜先民的是《史记》,称之为“鬲昆”。后来的史书又作“隔昆”。东西汉时期多称“坚昆”,魏晋至隋朝称“结骨”、“契骨”、“纥骨”、“护骨”,“黠戛斯”是唐时对柯尔克孜族的普遍称谓,宋、辽、金时期“辖戛斯”、“黠戛司”、“纥里迄斯”称之,蒙元时期一般称作“吉利吉思”、“乞儿吉思”,所有这些,都是“柯尔克孜”一词在清代以前各时期的汉语不同译音。清代沿用准噶尔蒙古对柯尔克孜族的称呼“布鲁特”,意为“高山居民”。民国初年,仍称“布鲁特”。1935年4月,柯尔克孜族作为该民族的正式名称,经由新疆省第二次民众代表大会通过。

关于柯尔克孜族的起源,中外史籍和柯尔克孜族的传说都有种种不同的说法。这些说法,大都由“柯尔克孜”一词的不同含义引申而出,或言历史起源,或言生活环境,或言形貌特征。流传较为广泛的传说有:“柯尔乌克孜”——山里的乌古孜人;“柯尔奥古孜”——依山傍河的人;“柯尔盖孜”——山里的游牧人;“黠戛斯”——黄头赤面(回纥人对柯克尔孜人的称呼)等等。

柯尔克孜族源出古代民族,但不等同于古代民族。今天的柯尔克孜族乃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民族成分而逐渐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公元前3世纪,柯尔克孜族先民已游牧生息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公元前3世纪末依附于势力强大的匈奴。公元87年匈奴统治瓦解后,一部分坚昆人随其迁移到中亚天山一带。公元1世纪后,鲜卑、柔然、高车继起漠北,统辖坚昆。

6世纪中叶突厥雄霸漠北,坚昆时称“契骨”,隶属突厥铁勒部。从汉代至隋朝这一历史时期,部落和氏族公社是坚昆社会基本的组织形式,贫富差别也已产生。游牧和渔猎是其主要的社会生产活动,也有一定数量的农业和手工业。

公元前632年唐朝派王义宏出使黠戛斯。643年黠戛斯遣使向唐贡献貂皮。646年唐与铁勒诸部灭薛延陀汗国,漠北诸游牧部落,包括黠戛斯全都隶属于唐朝,唐设燕然都护府进行管理。648年唐朝于黠戛斯地设坚昆都督府,拜黠戛斯首领俟利发为左屯大将军、坚昆都督,从而使黠戛斯正式纳入唐朝版图。718年坚昆都督骨笃禄毗伽可汗率部参加了唐朝对后突厥的军事讨伐行动。744年回纥建国。8世纪末至9世纪初,回纥对黠戛斯发动大规模的征战,黠戛斯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9世纪20年代黠戛斯复兴。840年黠戛斯灭回鹘汗国,回鹘被迫西迁,黠戛斯汗国称雄漠北,势力一度达到天山地区。在唐代,黠戛斯始终与中央王朝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847年唐宣宗遣使敕封黠戛斯可汗为“英武诚明可汗”。870年唐朝在平息沙陀李克用叛乱的战争中,得到了黠戛斯的出兵援助。

柯尔克孜族葬俗简介 柯尔克孜族习俗

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家庭里,人死后把“埋体”(遗体)洗净,用白布把全身缠住,用素色布覆盖,头朝西放在房内的帐帘里。家中的妇女面朝西边哭边唱,历数死者的生平善举。亲友则带财物前来吊唁,诵经示哀。

“埋体”在家一般停放一天,最多不超过三天。葬礼在清真寺举行,由阿訇念经致悼词后,即用“塔吾提”(抬尸的木架)或骆驼把尸体送往墓地土葬。埋葬时,死者头向北,脚向南,面朝西。

吊唁者进房后诵经示哀,死者家属在房内边哭边唱迎客,死者的男孩子在门前边哭边唱迎客。富有人家死了人要请毛拉念经。死尸最迟三天后即埋葬。埋葬地点一般是在住地的附近,但也有长途运送到家乡去埋葬的,送葬时死者女家属唱葬歌。埋葬时用“塔布特”(抬尸的木架)或骆驼把尸体送到坟地,挖一个坑,坑旁另挖一套坑,把尸首放进去,头朝西方,掩埋好,上面修筑一隆起的墓。

出殡时,只男子送丧,女子不送丧。死者的家属要为死者服孝,死者的妻子要穿一年黑色衣服;在死者死后的一年内如家中来了客人,或者来了亲友,都要哭唱葬歌;搬家时,在走近“阿寅勒”前,也要哭唱葬歌。死者死后三日、七日、四十日、一周年都要举行“乃孜尔”,以寄托对死者的缅怀和哀悼之情。居丧之家,一年内不能举行婚礼和其他文娱活动。

送葬者回来以后,即开始追念死者,称为“小乃孜尔”(祈祷超生之意)。在这个时候,将死者的衣服送给洗尸者、运尸者及埋葬者。有钱人家给念经毛拉送绵羊或山羊。四十天举行“大乃孜尔”,亲戚朋友都要来,富有人家还要请毛拉举行很大的追悼大会。一周年时,有的人家还要作一次“阿西”。居丧时,一年内不能举行婚礼和其他文娱活动,女人不能出嫁。

另外,对于婚礼和丧葬,塔城地区和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人或按喇嘛教规进行,或按萨满教规进行。

相关参考

柯尔克孜族族称的历史变化简介

根据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满文档案和地方民族史资料记载,黑龙江省的柯尔克孜人,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由现今俄罗斯联邦哈十斯共和国的叶尼塞河上游一带自西向东途径蒙古大草原土-迁嫩江草原乌裕尔河畔,并

柯尔克孜族族称的历史变化简介

根据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满文档案和地方民族史资料记载,黑龙江省的柯尔克孜人,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由现今俄罗斯联邦哈十斯共和国的叶尼塞河上游一带自西向东途径蒙古大草原土-迁嫩江草原乌裕尔河畔,并

柯尔克孜族葬俗简介 柯尔克孜族习俗

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家庭里,人死后把“埋体”(遗体)洗净,用白布把全身缠住,用素色布覆盖,头朝西放在房内的帐帘里。家中的妇女面朝西边哭边唱,历数死者的生平善举。亲友则带财物前来吊唁,诵经示哀。“埋体”在家

柯尔克孜族编织文化简介 柯尔克孜族文化

柯尔克孜族具有悠久的手工艺术传统,他们的工艺美术主要表现在帏幔、编织、刺绣和皮革制品等方面。帏幔,又叫“壁帘”,柯尔克孜语称为“吐西吐克”,一般挂在柯尔克孜族的土房和木房的壁上,既美观,又有防尘隔潮保

柯尔克孜族民歌文化简介 柯尔克孜族民歌

柯尔克孜人能歌善舞,有着深厚且悠久的音乐文化传统,其传统音乐有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类。柯尔克孜族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音乐与哈萨克族相近,包括“阿赞”、“塔拉乌克”、“加帕拉尚”和一些宣扬伊斯兰教

柯尔克孜族语言文字简介 柯尔克孜族文化

柯尔克孜语属阿勒泰语系突厥语族,有皆盖、特斯开两种方言。词汇的多源性是柯尔克孜语的一个特点。皆盖方言是柯尔克孜族现代书面标准语和文学语言的基础。皆盖方言因受哈萨克语影响,畜牧业词汇较丰富,有较多的哈萨

柯尔克孜族语言文字简介 柯尔克孜族文化

柯尔克孜语属阿勒泰语系突厥语族,有皆盖、特斯开两种方言。词汇的多源性是柯尔克孜语的一个特点。皆盖方言是柯尔克孜族现代书面标准语和文学语言的基础。皆盖方言因受哈萨克语影响,畜牧业词汇较丰富,有较多的哈萨

柯尔克孜族饮食简介 柯尔克孜族饮食

信奉伊斯兰教的柯尔克孜人,忌食猪内和自死牲畜肉,马肉马肠为冬季最佳食品。他们的饮食主要是肉制品和奶制品,也喜欢吃圆白菜、洋葱(皮牙子)、土豆等。日常饮料是山羊奶和酸奶,还喜欢喝煮沸以后加奶、加盐的茯茶

柯尔克孜族的驯鹰习俗简介 柯尔克孜族文化

驯鹰的柯尔克孜族人通常只诱捕雄性鹰驯养,二到三岁最佳,否则驯化难度大,到鹰七八岁时放归。柯尔克孜族驯鹰的习俗是口头流传下来的,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但是柯尔克孜族民间却一直保留了几千年的口头驯鹰绝学。过去

柯尔克孜族传统婚俗简介 柯尔克孜族习俗

柯尔克孜族人的婚姻过程一般经过订婚和结婚两步。在结婚时,男方要用一匹马驮着礼物,马头上扎着一块棉絮去女家,女方父母要以最好的食物来招待。有的地区马头上的棉絮由女方来扎,表示同意将女儿许配。当男方来的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