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古脊椎动物学家张弥曼简介

Posted 鱼类

篇首语: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古脊椎动物学家张弥曼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古脊椎动物学家张弥曼简介

近代人物

中文名:张弥曼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省嵊县

出生日期:1936年4月17日

职业:古脊椎动物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地质学院,莫斯科大学

(历史lishixinzhi.com)

主要成就:为探讨东亚真骨鱼类的起源、演化和动物地理学;提供了化石证据

代表作品:《中国东南部中鲚鱼的新资料及其系统位置的讨论》

张弥曼人物

张弥曼,1936年4月出生于南京。八.一三后随父母逃难到四川北碚;然后辗转江西,小学时辍时续。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受到较持续的教育。1950年上半年在南通中学读初三下学期。1953年毕业于同济附中并考入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任职至今。1965年至1966年、1980年至1982年在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进修并获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学位。1983年至1990年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1986年被聘为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至1996年担任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1993年至1997年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1995年被选为伦敦林奈学会外籍会员。1997年被选为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名誉会员。:曾先后被聘为纽约美国自然史博物馆、芝加哥菲氏自然史博物馆客座研究员、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解剖系客座教授、北美古脊椎动物学杂志编委、英国古生物学杂志国外联络人及我国古脊椎动物学报编委及主编。2011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弥曼成就及荣誉

张弥曼长期从事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中生代晚期及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考查和研究中生代晚期(距今约一亿三千万年)的鱼类化石。1965年底至1966年在瑞典国家自然史博物馆开始泥盆纪鱼类化石的研究。经约十年的文革”间断后,70年代中期调查、采集和研究了东北白垩纪中期(距今约一亿年)及渤海沿岸地区新生代始新世(距今约五千万年)以来的含油地层中的鱼类化石,对含油地层的时代和环境提出了与当时通行的观点不同的意见,后来被石油地质专家们采用或部份采用,为祖国的石油勘探和开发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她还结合前人长期以来的工作成果,总结了我国东部晚中生代以来鱼类区系的演替情况,指出了由各时期中国东部鱼类区系与世界其他地区鱼类区系的异同而引发的一系列很有意义的、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动物地理学方面的问题。由于生物和地球的协同进化,这些问题也将涉及到曾经发生过的有关地质事件。她的这些工作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兴趣。更重要的是她在泥盆纪鱼类研究方面所得出的成果。由于她曾师从瑞典学派的三位主要学者Stensio,Jarvik及Orvig,因此她在斯德哥尔摩期间有可能采用虽耗费大量时间但能提供丰富信息的连续磨片及腊制模型的方法,对中国特有的产于云南省早泥盆世的肉鳍鱼类杨氏鱼(Youngolepis)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成为目前曾用这种方法工作的少数人之一。通过连续磨片对杨氏鱼脑颅、脑腔及血管、神经通道的复原而得到的详细结果不仅用传统的观察方法很难获得,甚至采用最新的用CT照影的方法也无法得到这样准确的信息。她对杨氏鱼及另—种肉鳍鱼类,即属于肺鱼类的奇异鱼(Diabolepis)所作的形态解剖学方面的工作对于近十几年来肉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四足动物起源方面的研究有较大的影响,受到国际古生物界和系统动物学界同行的普遍重视。由她主持的课题在泥盆纪鱼类化石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一等奖;此外,她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及新生代鱼类区系的研究,也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奖。

张弥曼生平经历

张弥曼1960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24岁的张弥曼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毕业回国从事古生物研究。1966年,张弥曼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自然博物馆做过一年研究工作,1980年,她又在那里攻读博士学位,1982年,以出色的成绩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她长期从事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古生态学等研究,对泥盆纪总鳍鱼类、肺鱼和陆生脊椎动物起源的研究颇有成果,并对传统理论提出了质疑,受到国际上的重视。在中新生代含油地质层鱼化石的研究中,探明了这一地质时期东亚鱼类区系统演替规律,为探讨东亚真骨鱼类的起源、演化和动物地理学提供了化石证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国东部油田有关地层的时代及沉积环境的看法,在学术上和实际应用上都有重要价值。1982年获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她于1986年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987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2年8月,她当选为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现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古生物学家,。博士生导师。从事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中-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对泥盆纪总鳍鱼类、肺鱼和陆生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所得出的结果,对传统的看法提出了质疑,受到国际上的重视。在中新生代含油地层鱼化石的研究中,探明了这一地质时期东亚鱼类区系演替规律,为探讨东亚真骨鱼类的起源、演化和动物地理学提供了化石证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国东部油田的有关地层时代及沉积环境的看法,在学术上和实际应用上都有重要价值。

相关参考

知名人物 杨钟健人物简介

·杨钟健杨钟健,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1920年组织领导了我国第一个地质学术团体——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是中国古生物学会的主要创始人,也是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他撰写的

历史人物 裴文中简介 裴文中与多地起源说

裴文中是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等方面有着卓越贡献。1929年,裴文中发掘出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为周口店的是古人类遗址提供了考古学重要依据。裴文中简介>裴文中(1904

人物志 曼斯坦因 生平事迹简介,曼斯坦因个性品质,曼斯坦因怎么死的?

“1945年受到我讯问的德国将军们一致认为曼斯坦因元帅业已证明是德国陆军中能力最强的指挥官,他们曾经期望此人出任陆军总司令。”军事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如是说。弗里茨·冯·曼斯坦因(FritzVonMa

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动物,成年斯托特微型鱼体长仅有7毫米

我们生活中见到的动物大多都是脊椎动物,各种动物大小不一,而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动物,小到我们几乎很难分辨出来,那就是斯托特微型鱼,这种鱼成年平均体长仅仅只有7毫米,所以肉眼都很难看到它们,虽然很小,是世界

科学家研究26年之后确认查理曼大帝遗骨

  科学家确认查理曼大帝遗骨  新华社电在研究26年之后,科学家4日宣布,1988年在亚琛大教堂发现的千年遗骨确实是查理曼大帝。  亚琛大教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列世界遗产之一。它位于德国西部历史名城

知名人物 陈义人物简介

·陈义陈义,动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寡毛类动物形态学和分类学的奠基人。发现并定名100多种蚯蚓,为中国蚯蚓资源的调查及其利用填补了空白,曾编著《动物学》、《普通生物学》、《无脊椎动物学》等多种大学教科书

知名人物 张孟闻人物简介

·张孟闻张孟闻,动物学家,教育家。从事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研究数十年,编写完成了《中国动物志·爬行纲》卷等多种论著。对脊椎动物分类学和比较解剖学也进行过一些研究。是中国生物科学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培养出

知名人物 陈兼善人物简介

·陈兼善陈兼善,动物学家,鱼类学家,教育家。中国鱼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创办台湾东海大学鱼类标本馆,编著的《台湾脊椎动物志》(已出第三版)、《鱼类的演化和分类》和《英汉动物学辞典》,为生物学、水产学工作者

贾兰坡主要在研究什么

贾兰坡对第四纪地质、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和考古等方面都有很多研究,在旧石器的考古方面,成绩最为显著。作为一位世界公认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参加了周口店的发掘工作。

知名人物 杨遵仪人物简介

·杨遵仪杨遵仪,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地质教育家。在我国最早从事地质学文献目录编纂。在无脊椎古生物学方面研究很广,尤专于软体动物、棘皮动物、腕足动物等类古生物及二叠纪、三叠纪地层之研究。并领导“二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