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人传统常用草药有哪些?黎族医药学
Posted 黎族
篇首语: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黎族人传统常用草药有哪些?黎族医药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黎族人传统常用草药有哪些?黎族医药学
黄皮叶:多为栽培,南方地区均有。功效及应用:疏风解毒、行气止痛。用于防治流感,本品味辛,气芳香。用量为适量。兰草(山薄荷、独脚球):主要产于五指山、保亭、琼中等地,生于旱坡地,小山顶。性味:苦、辛、微温。功效及应用:疏风解表、用于感风寒表症、祛痰止咳、止血,常配散血冈、扎节荣等,用于外伤。用量适量。
鬼针草(一包针、金盏银盘):主要产于东方、乐东等地,多生于草地和路边。性味:甘、淡、微寒。功效及应用:清热解毒、利湿热。用于感冒发热及防治流感、中暑、毒蛇咬伤、急性肾炎水肿。用量为适量,水煎内服。
五指柑(牡荆、埔姜):主要产于五指山等地。多生于山岗、坡地、路边。性味:辛、微苦、平、气香。功效及应用:解毒散热、化湿消滞、祛痰止咳、祛瘀,常用于感冒发热表症、吐泻、腹痛症、急慢性支气管炎、还用于外伤出血、外洗可治皮炎、湿疹等。用量为适量,可内服、外用等。
伞托树(鸭脚木、鹅掌柴):主要产于五指山、琼中、保亭、白沙。多生于山沟。用树皮、叶入药。性味:苦寒、气微香。功效及应用:解表清热、祛风除湿。用于感冒风热表症,也可用于风湿热痹、跌伤肿痛。外用治疗:皮炎、湿疹。用量为适量。
竹叶草(鸭跖草、竹叶菜):主要产于五指山等地。生长于田边、沟边等阴水湿地。性味:甘、淡、寒。功效及应用:清热泻火解毒、消肿利尿等。用于各种热症、感冒,也可用于水肿、石淋、清暑热等症。用量为适量。
土牛藤根(兰草、多须公、六月雪):主要产于乐东、五指山等地。多生长于山坡、路边草丛中。性味:苦、甘、寒。功效及应用:清热利咽喉、泻火解毒。用于防治白喉、感冒高烧、麻疹热毒炽盛、肺热喘咳、热毒疮痈、毒蛇咬伤等症。用量为适量。
土甘草(点秤星、秤星木、假青梅):主要产于五指山、白沙的南开等地。多生长于山坡、路边、旷野、丛林中。性味:甘、凉、微苦。功效及应用:清热生津、利咽喉、散瘀消肿止痛。用于咽喉炎、急性单双蛾,也可用于跌打疼痛等症。用量适量。如跌打损伤可内服并外敷。
三枝枪(三桠苦、三桠虎、三叉虎):主要产于五指山、琼中、保亭等地。用枝叶、根入药。多生长于丘陵及灌木丛中。性味:苦、寒、气香。功效及应用:清热泻火、行气止痛、燥温止痒。用于防治流感、流脑、乙脑、跌打肿痛、胃痛、风温痹痛、腰腿痛,外用于皮肤温热疮疹、痔疮等症。用量为适量。疮、毒蛇咬伤、外伤等内服、外敷并用,外用适量或略大量。
地胆草(地胆头、土公英、苦地胆):主要产于乐东、五指山、琼中等地。多生长于山坡,旷野草地及村边。性味:苦、寒。功效及应用:清热泻火。应用于多种热毒症,如感冒发热、扁桃体炎、咽喉痛、红眼病等病症。用量为适量。
山苍树(木姜子、豆豉姜、山鸡香)入药为枝叶及根:主要产于五指山、琼中等地。性味:辛、温、气香。功效及应用: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祛风寒温、活血祛瘀。用于胃寒、气滞、四肢麻木,外伤瘀痛等。用量为适量。
草蔻仁:主要产于白沙南开、琼中。性味:辛、温、气香。功效及应用:祛寒、祛燥、芳香健胃。用于胃寒湿郁滞等。用量为适量。
田基黄(地耳草、雀舌草):主要产于五指山、乐东、东方等地。多生于田基、沟边潮湿处。性味:甘、淡、微寒。功效及应用:清利湿热、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用于肝炎、肠伤寒、热毒所致疮疡、痈肿、红眼病,外伤积瘀肿痛。用量为适量。
鸡骨草(黄食草、小叶龙鳞草):主要产于白沙南开、琼中、五指山。多生长于山坡、灌木丛中。性味:甘、淡、微寒。功效及应用:清利湿热、舒肝止痛。用于肝、胆病症。用量为适量。
山芝麻(假芝麻、山油麻):主要产于乐东、东方、三亚等地。多生于坡地、丘陵等向阳干旱之地带。取根入药。性味:理气止痛。用于发热、喉肿痛、肠炎、便秘。用量为适量。
黄连藤(黄藤、古山龙):主要产于五指山、琼中。多生长于山林丛中。取藤茎入药。性味:苦、寒、有小毒。功效及应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腹泻、痢疾、热症头痛、胃痛、咽喉肿痛等。用量为适量。
蔬花兰(三角草):主要产于乐东、五指山。多生于潮湿的草地。全草入药。性味:微苦、微寒。功效及应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毒蛇咬伤、尤以治疗眼镜蛇、竹青蛇咬伤效果极佳。也可用于跌打肿痛。用量为适量。
白云草(东风菜、仙白草、钻山沟):主要产于乐东。多生于山坡、路边、溪边潮湿之处。以根入药。性味:甘、寒。功效及应用:消热解毒。用于毒蛇咬伤。用量为适量。
小叶蛇总管(香茶菜、铁拳头母):主要产于五指山。多生长于山坡、旷野。性味:辛、苦、微寒、有香气。功效及应用:清热解毒、祛瘀止痛。用于毒蛇咬伤、跌打肿痛。用量为适量。
千云竹(英雄草、察刁生、徐长草):主要产于乐东。全草入药。性味:辛、温、气香。功效及应用:解毒消肿、祛风止痒、行气止痛。用于多种毒蛇咬伤、多种皮炎,也可用于跌打扭伤、风湿痹痛。用量为适量。
七叶一枝花(铁灯台、蚤休、金钱重楼):主要产于五指山、保亭的南林。多生于山谷、溪边、丛林阴湿之地。以根茎入药。性味:苦、微寒、有小毒。功效及应用:清热解毒、熄风定惊。用于治疗毒蛇咬伤的重要药等。用量为适量。
半边莲(蛇利草、细来草):主要产于乐东。全草入药。性味:甘、淡、微寒。功效及应用:凉血解毒、清热利尿。用于毒蛇咬伤等。用量为适量。
一枝黄花(大叶七星剑、百根草、治蛇草)全草入药:主要产于五指山。多生于荒山、草坡、路边。性味:苦、辛、微寒。功效及应用:清热解毒、疏风清热等。用于毒蛇咬伤、感冒风热、咳嗽等。用量为适量。
花生皮(花生的红外皮):各地均有种植,性味:甘、涩、平。功效及应用:止血。用于内、外各种出血症。用量为适量。
紫珠(大叶紫珠):取叶入药。性味:微苦、微寒。功效及应用:止血、消热解毒、利湿退黄,用于多种内、外出血症,烧伤、宫颈炎、阴道炎、结膜炎,也可用于黄胆性肝炎等。用量为适量或按出血的情况而加药量。
鹿角胶:由鹿角煎熬成胶。性味:甘、微温。用于补肾壮阳、滋补精血及止血。常用量适量。
鹿角渣:熬胶后所存残渣(或用鹿角烧炭)。性味:甘、微温。补益精血。用于虚寒性的崩漏带下,外用并有收敛止血等。
胎胶(羔):即鹿母胎。鹿母被人捕杀后, 从腹内取出鹿胎,煎熬成胶称为鹿胎胶。性味:甘、温、微咸。补肾、善补肾脉、益精血、温子宫。用于产后身体虚弱、月经不调或无孕等症。用量为适量。
骨筋胶:取鹿的骨骼及筋煎熬而成。补肝、肾、壮筋骨、祛风等。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等。用量30~50克,一般浸酒内服。
熊胶;取熊身煎熬后就成熊胶。性味:甘、温、咸。功效及应用:活血祛瘀、止血、止痛。常用于胃脘病、跌打肿痛、出血、风湿关节痛等症。用量适量。
熊胆:温、咸、苦。功效及应用:止血、止痛、散瘀。常用于慢性肝炎、角膜炎,此外,凡是内伤、外伤等诸症,也可配少量白酒冲溶内服。熊毛:取其毛放在瓷大碗加95%酒精烧成末,凡是外伤出血者,在伤口出血处撒上则可。疗效更佳。
猴子胶:将被人杀死后的猴子(腹腔里肠胃的渣物取出洗干净)煎熬成猴子胶。性味:甘、温、咸。功效及应用:温运脾胃、消食滞等。用于小儿疳疾、消化不良、佝偻病等症。用量适量,可配新米饭内服。此外,将党参、玄参、砂仁、芡实等药水熬后倒入碗里,再把猴子羔(胶)放入药汤里溶化,内服疗效更佳。
鹿茸:头上尚未骨化而带茸毛的幼角。主要产于海南琼中、乐东、白沙等地。性味:甘、咸、温。功效及应用:补肾壮阳、善补肾脉、益精血、强筋骨。用于肾虚精衰所致的阳痿、精滑、腰膝无力等症。用量适量。
相关参考
黎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内治主要服用经熬煮的草药水为主,外治则有拔火罐、火点、放血疗法、艾炙、热敷、按摩、药熏蒸疗法、药水浴、外敷法等。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调整病者的起居,饮食和精神治疗,并且讲究饮
通过正确的诊断来确定病位、病因,是黎族医治病痛的重要手段之一。诊断时,主要观测和检查4种感觉器官(眼、鼻、耳、舌),4种感受(形、声、触、味),5种气味(痰、吐物、泻物、小便、血)。这些观测和检查,是
历史上,黎族巫医较为盛行,直到现在黎族民间依然存在。黎族的巫医实际是巫与医二者融为一体的民间行医人,他们是以宗教仪式的形式,行草药医治的内容,达到给人防病治病的目的。在黎族社会中,巫医都是一般的生产劳
黎医用药的理论认为,药的性、味、效是源于土、水、火、气四行。土为药物生长之本,水为药物生长之液,火为药物生长之热,气为药物生长运行之动力。这里简明叙述了药物生长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因果互动作用。水与
历史上,虽然黎族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但黎族并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民族。为了发展生产和解决生活之需,黎族在古代就积极与周边的其它民族发生贸易关系,从而在聚居地与其它地方连接的要道处形成了众多的墟市。黎族
流经黎族地区的河流,要么比较短小,要么就是河的上游,一般都水流湍急,这种情况,不利于鱼类的大量繁殖和成长,因此,捕捞活动在黎族的生产活动中地位不是那么重要,在文献和调查资料中,这方面的内容相对也较少。
黎族的民族节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黎族文化的集中反映。它鲜明突出的表现了一个民族的性格、情操和爱好,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小年(过年仔元宵)、三月三、清明节、端午节、牛节、禾节。一、春节是黎族比较隆重
黎族竹木器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传统乐器取材于大自然中的各种竹木、畜兽皮原料,经过手工加工而成乐器,散发着原始社会的生活气息。黎族乐器是人们崇尚自然的生动体现,是原生态音乐的遗存
黎族文身,历史悠久。自汉代开始,已经有文字记载。在世界的民族族群中是一种罕见的文化现象。文身,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是黎族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是母权制的产物,是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艺
文身古老习俗正逐渐消失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海昌介绍,按照黎族的传统习俗,文身是黎族妇女结束少女生活、步入成年必需完成的一个程序,黎族妇女文身的历史,至今已延续了3000多年。但是,受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