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乐不思蜀-刘禅

Posted 后主

篇首语: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乐不思蜀-刘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乐不思蜀-刘禅

千年误读刘禅:“乐不思蜀”更胜“煮酒论英雄” >核心提示: 对刘禅亡国后“乐不思蜀”的丢人表演,《新论》的作者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蜀汉后主刘禅想象图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新网 作者:杨杰  原题为:专家:“阿斗”刘禅被后人误解千年 是仁德之君 中新网成都8月15日电(记者杨杰)“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等成语典故,对三国蜀后主刘禅作了无情嘲弄。不过,在提交15日举行的纪念刘备入蜀1800周年暨诸葛亮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中,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三国文化专家罗开玉和谢辉所著《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认为,从帝业上看,刘禅不失为中常之君;从帝品上看,刘禅是中国本站网上肚量大的、节俭的、真正爱民、宁愿自己蒙怨,又确被后人误解千年的仁德之君。 《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作者认为,刘禅为帝41年,大体可分三阶段:诸葛亮时期(223-234年),刘禅“以父事之”;蒋琬、费执政时期,无为而治时期(234-253年);帝权失控期(253-263年)。 作者认为,诸葛亮对刘禅评价较高,如赞其“知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而在诸葛亮时期,刘禅对诸葛亮“以父事之”,始终如一,凡事谦让,表现出大气的特点。刘禅对诸葛亮大小权独揽的代政方式,虽有不满,但以大局为重,始终克制。 在无为而治时期,从蒋琬执政开始,刘禅便基本掌握了帝权,实际上控制着蜀汉,这主要表现在刘禅实际上掌握着最高大臣的任命权。 费死后,姜维执政,蜀汉进入最后十年的急剧衰亡阶段,日趋没落。蜀汉猝亡之时,国势并没耗尽,本还可能苟延,但这种可能之所以没成为现实,作者认为主要与后主帝权失控和他的仁德有关。后主帝权失控表现在不能很好地控制姜维,而姜维北伐多以失败告终,极大耗损国力;帝权失控还表现在宦官黄皓干政上,www.cha138.com黄皓的无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蜀汉的猝亡。关于后主的评价,本站网上主要有可次齐桓、中常之君、昏弱之君三种。《三国志》作者陈寿持中常之君的观点,评论“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而持刘禅是昏弱之君看法的,则占了绝大多数。 《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认为,对刘禅的评价是一个综合课题,不可一概而论。从帝业来看,诸葛亮南征北伐都是刘禅为帝之后的事,不能说与刘禅完全无关。刘禅营造了一个安定的大后方,本身就是巨大贡献。在蒋琬、费时期,刘禅无为而治,维持了国家正常发展。故帝业上不能完全否认刘禅,应该说其不失为中常之君。 至于帝品,综观其为帝四十多年的生涯,肚量大为其显著特征。期间主要首辅换了一批又一批,与同期魏吴相比,最大特征是完全避免了朝廷要员之间的内部倾轧,执政班子相当平稳。刘禅能够大胆用人,无为而治,唯一的问题是晚节不保,放纵了宦官黄皓。 在生活作风方面,刘禅应属简朴型君王。同时,他也是一个爱民的君王,除了善待土著、不大兴土木之外,更表现在面临江山社稷和百姓安危之间二者只能选一的难题时,他选择了百姓的安危,听从谯周之劝说,在前线尚未败亡之时决定降魏。 蜀汉是否该降,这在本站网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有史家认为,刘禅选择不战而降,主要是从减少当地战祸角度着眼。这与当年刘备在败走长坂时的选择异曲同工。真正爱民的刘禅损害了自己的名誉而让人民多得实惠。正因如此,成都人民是怀念刘禅的,如成都武侯祠在北宋庆历之前,一直有刘禅的专祠。庆历年间蒋堂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下令拆毁刘禅祠,曾引起蜀人的普遍不满。 对刘禅亡国后“乐不思蜀”的丢人表演,《新论》的作者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

相关参考

刘禅不存在复国的可能 刘禅乐不思蜀并非是掩饰

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邓艾率军在绵竹打败了蜀国的卫将军诸葛瞻,刘禅投降。第二年,刘禅全家来到洛阳,魏国皇帝曹奂封他为安乐公。这时候,魏国皇帝已经没有实权,大权掌握在司马昭手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

刘禅不存在复国的可能 刘禅乐不思蜀并非是掩饰

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邓艾率军在绵竹打败了蜀国的卫将军诸葛瞻,刘禅投降。第二年,刘禅全家来到洛阳,魏国皇帝曹奂封他为安乐公。这时候,魏国皇帝已经没有实权,大权掌握在司马昭手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

历史人物 刘禅并非真正乐不思蜀 背后真相揭秘

刘禅到底是不是一个聪明人?可能在多数人的印象当中,刘禅并不是一位能力非常出众的皇帝,但也不昏庸。可为什么刘禅最后要说自己乐不思蜀呢?难道刘禅就甘心刘备等人打下的基业毁在自己的手上么?其实刘禅并不笨,而

刘禅一句“乐不思蜀”背后隐藏什么大智慧

蜀汉后主刘禅,刘备之子,于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三国时期蜀汉皇帝。诸葛亮等贤臣相继去世后,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后,司马昭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用魏元帝的名

后主刘禅为啥落下一个乐不思蜀的骂名

刘禅降魏后,曹魏权臣司马昭在一次大宴蜀国君臣时,特意令人演出蜀地歌舞,以观察刘禅的反应。蜀国旧臣无不触景生情,深感悲痛,只有刘禅一人嬉笑自若,开心得不得了。司马昭便问刘禅,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回答:

后主刘禅为啥落下一个乐不思蜀的骂名

刘禅降魏后,曹魏权臣司马昭在一次大宴蜀国君臣时,特意令人演出蜀地歌舞,以观察刘禅的反应。蜀国旧臣无不触景生情,深感悲痛,只有刘禅一人嬉笑自若,开心得不得了。司马昭便问刘禅,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回答:

刘禅乐不思蜀的一年里东吴到底发生了哪些大事

公元263年的时候,刘禅已经投降,被押送到了魏都洛阳。司马昭将刘禅好酒好肉伺候着,到第二年春天的时候,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故意在席间演奏蜀乐,刘禅竟发出了乐不思蜀的感叹。不管刘禅的表现是真傻,还是隐忍

刘禅是怎么乐不思蜀的

《三国演义》将刘禅塑造成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不但软弱无能,而且贪图逸乐。其实真实的后主刘禅并非如此,史书中的他不但聪明机智,而且善于韬晦,所谓的“乐不思蜀”只不过是为了保全大局不得已上演的一幕戏。

刘禅一句“乐不思蜀”所隐含的智慧

蜀汉后主刘禅,刘备之子,于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三国时期蜀汉皇帝。诸葛亮等贤臣相继去世后,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刘禅被俘虏到洛阳后,司马昭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用魏元帝的名

乐不思蜀的阿斗刘禅真是曹操的儿子吗

刘禅是曹操的儿子刘禅因为投降魏国时,说了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也,而扬名天下。人们乐此不疲地评价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埋汰他的无能懦弱。此外,对他的身世之迷也是诸多探索。曹操大家都知道刘禅是蜀汉后主,理所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