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都有哪些古迹 保安族建筑
Posted 保安族
篇首语:你对人人都喜欢,也就是说,你对人人都漠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保安族都有哪些古迹 保安族建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保安族都有哪些古迹 保安族建筑
1、肖家 部分甘河滩人、高赵家村人迁到此居住 积石山县刘集乡肖家 积石山县刘集乡肖家村 距今100年前开始到20世纪40年代,甘河滩、高赵家村、大墩等村的保安族人迁入定居。
2、崖头 部分甘河滩、梅坡人迁到此居住 积石山县刘集乡团结村崖头坪 积石山县刘集乡团结村 距今80年前,部分甘河滩、梅坡保安族人和撒拉族人迁入定居。
3、大墩水磨遗址 大墩峡口的两座立轮水磨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墩峡口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墩峡口 距今100多年的历史,分别属大墩村马忠家和韩振纲家。
4、尾咀立轮磨遗址 利用甘河滩泉水修二座水磨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甘河滩村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甘河滩村 距今100多年的历史,分别属马如麟、马寿山家。
5、肖家立轮磨遗址 利用石家寺泉水修二座水磨。 积石山县刘集乡肖家河滩 积石山县刘集乡肖家河滩 距今100多年的历史。一座属马忠、一座属阿卜都家。一座磨昼夜磨面4石(3000斤)。
6、刘集河14座平轮磨,其中:4座水磨榨油坊遗址 肖家立轮磨以下14座属高赵家村李家保安族人出资所建。 积石山县刘集乡肖家河滩始至团结桥以下、七公里河岸上 积石山县刘集乡肖家河滩始至团结桥以下、七公里河岸上 距今100多年的历史。
先后分属于马海子日、马巴十、克麻录、亥力录、麦苏吉、尕六哥、白克日、脱脱巴、四十六、马三十、阿卜都、马世明、马三十六、尕喇子等户,一座磨昼夜磨面五石(4000斤)。
7、袁家河水磨遗址 3座水磨。 积石山县柳沟乡袁家村 积石山县柳沟乡袁家村 距今100多年的历史。属斜套村保安族尕奴日、韩福祥,高赵家村三十六。
8、高赵家村拱北 伊斯兰教高赵家村门宦圣地。 甘肃省积石山县刘集乡高李村一社。 甘肃省积石山县刘集乡高李村一社。 1915年确定地址,1928年建成。1966年(文革期间)被拆毁,1981年重建。 《中国保安族》、《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志》。
9、保安族5座清真寺 建于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积石山大墩村、甘河滩村、梅坡村、高赵家村、李家村、肖家村、斜套村 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刘集乡、柳沟乡 曾在民国18年被烧毁,民国20年重建,1966年(文革期间)被拆毁,1979年又重建。
相关参考
唐代铁城山古城遗址元代“探马赤军”、明初军队营地。保安村小河以南铁城山、又称曼勒亥山隆务河东,距黄安州府驻地15公里。元代管理保安的长官驻在“古歇日”(大山)、又称曼勒亥山。清乾隆《循化志》、《同仁县
唐代铁城山古城遗址元代“探马赤军”、明初军队营地。保安村小河以南铁城山、又称曼勒亥山隆务河东,距黄安州府驻地15公里。元代管理保安的长官驻在“古歇日”(大山)、又称曼勒亥山。清乾隆《循化志》、《同仁县
村落一般都坐落在山腰、山根和沿川一带平坦向阳的地方。过去,房屋多为低矮的平房泥屋,房屋四周围以下宽上窄的土墙,墙高四米左右,一家一院,俗称“庄廓”。每个“庄廓”大都由堂屋、灶房、客厅、圈舍组成。堂屋是
村落一般都坐落在山腰、山根和沿川一带平坦向阳的地方。过去,房屋多为低矮的平房泥屋,房屋四周围以下宽上窄的土墙,墙高四米左右,一家一院,俗称“庄廓”。每个“庄廓”大都由堂屋、灶房、客厅、圈舍组成。堂屋是
从前,保安人居住在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人蓄兴旺,五谷丰登,家家户户都过着美满的生活。可是有一年这里闹了灾,不是旱灾,也不是水灾,而是魔鬼在作怪。三天两头,庄子里就有一两个姑娘丢失。于是姑娘们吓得心惊肉...
保安族节日—浪山节保安族人民特别喜欢浪山,一般在每年的5月下旬到6月初,人们都要带上面、油、肉、锅、帐篷等,到河边、山坡上或草坡上去郊游,过一天痛痛快快的野外生活。保安人把这俗称为“浪山节”。保安族节
保安族节日—浪山节保安族人民特别喜欢浪山,一般在每年的5月下旬到6月初,人们都要带上面、油、肉、锅、帐篷等,到河边、山坡上或草坡上去郊游,过一天痛痛快快的野外生活。保安人把这俗称为“浪山节”。保安族节日...
从前,保安人居住在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人蓄兴旺,五谷丰登,家家户户都过着美满的生活。可是有一年这里闹了灾,不是旱灾,也不是水灾,而是魔鬼在作怪。三天两头,庄子里就有一两个姑娘丢失。于是姑娘们吓得心惊肉
保安族自称“保安”。由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相近,历史上被称为“保安回”或“回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保安族”。这一名称系源自几百年前保安族居住地今青海同仁县境内的“保安
保安族自称“保安”。由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相近,历史上被称为“保安回”或“回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保安族”。这一名称系源自几百年前保安族居住地今青海同仁县境内的“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