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明朝甘薯之父陈振龙简介,是中国引种番薯的第一人

Posted 番薯

篇首语:月与灯依在,不见去年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明朝甘薯之父陈振龙简介,是中国引种番薯的第一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明朝甘薯之父陈振龙简介,是中国引种番薯的第一人

人物简介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他上世业儒,自幼吟读诗书,年未二十即中秀才,后厌倦科举,弃儒经商,移家于闽县南台达道铺,并随众商人赴吕宋(今菲律宾)经商。

在吕宋,振龙见当地朱薯遍野,并了解到此薯耐旱、高产、适应性强,生熟皆可食。遂学习种植法,出资购买薯种,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密携薯藤,避过出境检查,经7昼夜航行回到福州,即在住宅附近纱帽池边隙地试种。

是年,闽中大旱,五谷少收,振龙促其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申报吕宋朱薯可以救荒。金允试种,俟收成后呈验。当年,试种成功,金闻讯大喜,于次年传令遍植,解决闽人缺粮问题。闽人感激金学曾推广之德,将朱薯改称金薯,因其由外国引进,又称番薯。振龙后代又传种到浙江、山东、台湾等地,成为中国粮食作物的一个重要品种。

为纪念陈振龙引进薯种和金学曾推广种植之功绩,闽人曾在福清县建立报功祠。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福州人何则贤亦在乌石山建“先薯祠”,后祠被废。现存“先薯亭”建于1957年。

人物事迹

明万历年间,陈振龙弃儒经商,到了菲律宾。他见菲律宾到处都种有甘薯,可生吃也可熟食,而且还容易种植,联想到家乡时常灾歉,食不果腹,就用心学会了种薯的方法。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夏,闽中大旱,五谷歉收,振龙就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试种番薯,以解粮荒。振龙让其子陈经纶向巡抚金学曾呈报吕宋种植朱薯之利。金学曾令其觅地试种。振龙父子即依照土人传授种植之法,在达道铺纱帽池舍旁空地试种。4个月后,朱薯收获,可以充饥。金学曾遂通令各地如法栽种,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

金在陈经纶所献《种薯传授法则》基础上,写成中国第一部薯类专著《海外新传》。闽人感念金学曾之功,将朱薯改名金薯,又因来自“番国”,俗称番薯。并在福州、福清等地建报功祠,专祀金学曾和陈振龙。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又撰《金薯传习录》传世。清代,金薯种植推广到全国各地。道光年间,福州人何则贤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为纪念。

甘薯之父

陈振龙这位祖居长乐乡下的秀才,是我国的“甘薯之父”。甘薯,由于当初是由“外番”引进的,所以又称“番薯”。因地下块如瓜,我国北方又称地瓜。甘薯有红、白、黄、紫等多种,可充饥,制淀粉,酿酒。酿出的酒,当地人称“番薯烧”。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闽中大旱,五谷歉收,

陈振龙把甘薯引入我国,改善了我国农作物的结构和食谱,成为我国旧时代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之一。据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清乾隆年间,甘薯已推广到全国大部分地区。目前全国甘薯种植面积达一亿多亩,年产量折原粮达三千万吨,占世界甘薯总产量的80%,清道光年间,福州人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纪念这一成功的引进。

引种番薯人物之议

甘薯传入中国通过多条渠道,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至少有三种可能的途径:

一是葡萄牙人从美洲传到缅甸,再传入中国云南;

一是葡萄牙人传到越南,东莞人陈益或者吴川人林怀兰再传入广东;

一是西班牙人从美洲传到吕宋,长乐人陈振龙再传入中国福建。

野生种起源于美洲的热带地区,由印第安人人工种植成功,哥伦布初见西班牙女王时,曾将由新大陆带回的甘薯(即番薯)献给女王,西班牙水手又将甘薯传至吕宋(今菲律宾),葡萄牙水手将甘薯传至交趾(今越南)。自广东传入,为林怀兰和陈益携来,得自交趾;自福建传人,为陈振龙携来,得自吕宋。三路先后传入,互不关联,其中林怀兰带回来的是番薯,陈益和陈振龙带回来的均是番薯藤。

陈振龙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道光年间,福州人何则贤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为纪念。

林怀兰

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编印的《辞源》释“番薯”一词的注解:“其本出于交趾(今越南),吴川人林怀兰尝得其种以归,遍种于粤,因不患凶旱。电白县有怀兰祠,题曰番薯林公庙。”广东电白县霞洞乡有“番薯林公庙”,是为纪念林怀兰和守隘关将而建。

陈益

《东莞县志·物产·薯》所引《凤冈陈氏族谱》载:“万历八年(1580年),客有泛舟之安南(今越南)者,公(陈益)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万历十年(1582年)夏,乃抵家焉。……嗣是种播天南。”陈益古墓号称“中国第一块番薯地”。

番薯第一人

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吴川人林怀兰、长乐人陈振龙和虎门人陈益均可享此美誉,他们各自引种,互不关联,他们都为缓解当时国人的温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明朝陈振龙偷偷从外国带回了一根藤,奠定了乾隆盛世

清代是中国人口爆炸式增长的一个时期。清初,承明末大乱之后,社会生产渐次得以恢复,清朝中期人口出现井喷式增长,乾隆年间更是突破3亿大关,为了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使对土壤、肥料及雨水要求都不高的番薯,从南

历史人物 陈振农为什么要冒死带番薯藤回国

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个被陈振龙冒死带回国的东西,救了无数人性命,也救了这个时代,接下来跟着本站小编一起欣赏。>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百姓,而如果维护百姓的心,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粮食。对于古代中国

历史人物 陈振龙做了什么让清朝人口超过了3亿

他冒死夺走洋人一根藤,竟让中国人口突破3亿,还奠定了康乾盛世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本站小编告诉你。>刚从明末大乱世的泥沼中挣扎出来,清朝初期的社会生产秩序得以恢复,再经过康熙雍正两代人的励精图治,到

历史人物 飞虎队之父陈纳德,志愿帮助中国,空战大败日本

  克莱尔·李·陈纳德(ClaireLeeChennault),美国陆军航空队中将,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队长。1893年9月6日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康麦斯,1911年,在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师范学

他,普通巡警,因抓捕被枪杀,留下母亲一人,政府慷慨出三千抚恤

民国八年,京师崇文门外薛家湾儿发生了一件大事。一名叫陈振华的外左二区巡警在抓捕一名抢劫犯时被枪击。陈振华被击中后,被迅速送到当时设备和技术最强的协和医院,但终因不治而身亡。陈振华家境贫寒,没有娶上媳妇

中国留学之父容闳简介 容闳的人物结局

  容闳原名容光照,族名达萌,号纯甫,英文名YungWing。容闳是中国第一位赴外国留学之人,有“中国留学第一人”及“中国留学之父”的称号。同时他也是第

历史人物 南宋藏书家、目录学家陈振孙简介,陈振孙对目录学有何贡献

藏书大家初为鄞县学徒,宁宗、理宗之际,历溧水、绍兴、鄞县教授。嘉定间(1217~1224)任江西南城县令,宝庆三年(1227)任兴化军通判,端平三年(1236)以朝散大夫知台州,除浙东提举,次年改知嘉

中共人物传 陈振亚人物传,陈振亚生平事迹,陈振亚评价

陈振亚陈振亚,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平江起义的参加者,曾担任红5军2纵队的大队长、铜(鼓)、万(载)、高(安)临时游击总指挥等职,英勇转战于平江、修水、铜鼓、万载之间,参加了创建湘鄂赣苏区的伟大

明朝 学习西方第一人

学习西方第一人中国的儒士历来颇为自负,对于外来文化,只有猎奇之心,而无学习诚意,终于导致了一个世纪的落后。因此,史称清末的林则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实际上,当中国的落后初见端倪的时候,就有人觉察了,

夏启简介,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

  夏启简介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  夏朝皇帝姒启,在位年不详,姒禹之子。姒禹病死后,姒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继位后,姒启又通过甘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