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明朝陈振龙偷偷从外国带回了一根藤,奠定了乾隆盛世

Posted 番薯

篇首语: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明朝陈振龙偷偷从外国带回了一根藤,奠定了乾隆盛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明朝陈振龙偷偷从外国带回了一根藤,奠定了乾隆盛世

清代是中国人口爆炸式增长的一个时期。清初,承明末大乱之后,社会生产渐次得以恢复,清朝中期人口出现井喷式增长,乾隆年间更是突破3亿大关,为了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使对土壤、肥料及雨水要求都不高的番薯,从南向北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成中国境内更广大地区下层人民的主要食物之一。现在有人称康乾盛世为“番薯盛世”是有一定道理的。而说到番薯,乾隆都得去感谢百年前的一位英雄,是他从南洋千辛万苦地将番薯从殖民者手中带到中国。> >话说大明万历年间,有个福建人叫陈振龙,他自幼饱读经书,年纪不到二十就中的秀才,可是等到考举人的时候却屡考不中,因而厌倦科举,干脆来个弃儒经商,跟同乡一起去吕宋岛(菲律宾)做生意。在隆庆五年(1571)的时候,西班牙人就以武力征服了吕宋,并以吕宋为基地,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所以当时吕宋华人特别多尤其是福建人,海贸十分发达。> >在吕宋的时候,陈振龙没有把注意力放到生意上,反而对当地种植的一种农作物十分感兴趣。此物, 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当地人称作朱薯。他以敏锐的眼光认识到朱薯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联想到家乡“闽都隘山阨海,土瘠民贫,赐雨少愆,饥馑存至,偶遭歉岁,待食嗷嗷”,若把朱薯引种乡土,将是一件造福万民的大好事。但是朱薯是西班牙人带过来的,因而控制十分严格,只能在当地种植,严禁带出岛外。于是,陈振龙只能潜心去学会了朱薯种植之法,暗地里等待时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50岁的陈振龙不顾当地西班牙殖民政府不准带朱薯出境的禁令,花巨资购得几尺薯藤,为了避开检查,将薯藤绞入吸水绳中(另有“编入藤篮”、“封装于竹筒中”等说法),藏匿于船中,经七昼夜航行,终于将薯种带回故乡福州。> >当时正赶上福建大旱,五谷少收,抚金学曾为此大伤脑筋。陈振龙让其子陈经纶向巡抚金学曾呈报《献薯藤种法禀帖》,汇报其父带回薯藤的经过,并说明吕宋种植朱薯之利,建议试种朱薯以解粮荒。金学曾令其觅地试种。振龙父子即依照土人传授种植之法,在达道铺纱帽池舍旁空地试种。4个月后,朱薯收获,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可以充饥。陈经纶再上《献番薯禀帖》,称番薯适合东西南北种植,恳切请求金学曾“乞广生民计,通饬各属效文栽种,以裕民食”。金学曾采纳建议,通令各地如法栽种,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金还在陈经纶所献《种薯传授法则》基础上,写成中国第一部薯类专著《海外新传》。闽人感念金学曾之功,将朱薯改名金薯,又因来自“番国”,俗称番薯,我们现代还称为山芋、地瓜。并在福州、福清等地建报功祠,专祀金学曾和陈振龙。> >但是可惜的是这种神奇的农作物进入中国的时间还是太晚了,它没能在崇祯大灾中拯救大明。主要原因是这种作物的食用口感不如大米和面粉,虽然吃下去很耐饥饿,但口感太差难以下咽,若不是迫于无奈很少有人吃,吃多了之后还有胀气、泛酸等不良反应。因此百姓对这种高产作物种植积极性不高。而到崇祯年间,全球进入小冰期,天灾人祸不断,推广种植红薯,从时间上来说已经来不及了,况且灾区农民起义不断,明政府也已经不具备推广种植的条件了。> >最终红薯便宜了清朝,造就了最后一个康乾盛世。其中陈振龙的子孙也出力不少,“克承世业”,一直致力于将番薯引种、推广到全国各地,功绩卓著。陈振龙的曾孙陈以柱在浙江省鄞县试种番薯,把番薯从闽中推广种植到长江流域。到乾隆年间,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带领几个儿子把番薯引种到山东,在北方各地推广。他不仅赠送薯种和传授技法,还四处自费张贴招贴,动员百姓种植番薯。并撰写《金薯传习录》传世,该书是我国我国第一部甘薯专著,是宝贵的农业科学史文献。据说乾隆盛世的主角乾隆皇帝本人也特别爱吃番薯,他能活到89岁跟喜欢吃番薯也有一定关系,曾称赞道:“好个红薯!功胜人参!”>陈振龙把甘薯引入我国,改善了我国农作物的结构和食谱,成为我国旧时代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之一。据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清乾隆年间,甘薯已推广到全国大部分地区。目前全国甘薯种植面积达一亿多亩,年产量折原粮达三千万吨,占世界甘薯总产量的80%,清道光年间,福州人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纪念这一成功的引进。370年后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到福州考察,特地去福建省图书馆查阅那一本奇书——《金薯传习录》。郭沫若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诗意,挥毫写下了《满江红——为红苕传入中国370年而作》:>挟入藤篮试秘航,>归来闽海勤耕织。>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陈振农为什么要冒死带番薯藤回国

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个被陈振龙冒死带回国的东西,救了无数人性命,也救了这个时代,接下来跟着本站小编一起欣赏。>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百姓,而如果维护百姓的心,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粮食。对于古代中国

历史人物 明朝甘薯之父陈振龙简介,是中国引种番薯的第一人

人物简介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

历史人物 “甘薯之父”陈振龙 陈振龙引种番薯的故事

陈振龙纵观中国历史,可以留名史册的不在少数,除了那些被世人铭记念念至今的人物,还有许多被埋没在历史尘埃中的人,他们也同样做出了贡献,陈振龙就是其中一个。陈振龙因将番薯引入中国有功而被尊为“中国引种番薯

中国人心中的乾隆盛世,为何在外国人眼中不屑一顾

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然而,一登上中国的

中国人心中的乾隆盛世 为何在外国人眼中不屑一顾?

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然而,一登上中国的

从顺治到乾隆 如何接力打造“盛世”

>整个清朝的统治,共有260多年。其中,顺治至乾隆年间就占了一半,而且奠立了稳定的疆域,达到了强盛的状态。在这一时期的版图内,王朝的政治变化可谓波澜壮阔。顺治在位期间大乱慢慢迈向秩序稳固1644年,明

世界历史 100多年前,一外国人来到中国,说了这句话,预言中国百年国耻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而清朝历史更是如此,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关起门来妄自尊大,排斥一切外来的先进科技,还说什么乾隆盛世。而下面这个外国人只来了一趟中国,就戳破乾隆盛世的谎言,更是预

一个只有生存权没有发展权的时代

乾隆盛世真相:一个只有生存权没有发展权的时代  乾隆盛世是逆人类文明主流的产物。  乾隆盛世的功绩是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稳定,养活了数量空前的人口,奠定了今天的版图。  然而乾隆时代给中华民族精神上造成的

历史人物 外国来访者的一句话就解释了为什么清朝会灭亡

大清最自恋的皇帝,非乾隆莫属。他以热衷于给各种名画疯狂盖戳而闻名,被称为“中国弹幕第一人”。但乾隆的自恋行径,可不止这一种。>乾隆登基时,中国经过一百多年的休养生息,进入了唐宋以后唯一的盛世。而且乾隆

中共人物传 陈振亚人物传,陈振亚生平事迹,陈振亚评价

陈振亚陈振亚,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平江起义的参加者,曾担任红5军2纵队的大队长、铜(鼓)、万(载)、高(安)临时游击总指挥等职,英勇转战于平江、修水、铜鼓、万载之间,参加了创建湘鄂赣苏区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