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袁崇焕之死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Posted 皇帝
篇首语: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袁崇焕之死加速了明朝的灭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袁崇焕之死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之加速了的? 熟知明史的人,可能都有一种感觉, 并不缺少忠臣清官,也不缺少治国良臣,更不缺少御敌良将,但由于崇祯的凶暴与多疑、懈愎,让这些忠臣良将一个个成为刀下之鬼,而幸存的人只能选择闭口不言,不敢有不再有良策义举。可以说,崇祯皇帝本来是有机会、有可能成为大明的中兴之主,但他没有把握住挽救自己也挽救 的机遇。 之 ,无疑就是崇祯失去机遇的最好代表。> 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明万历中进士,从政之初,任福建邵武知县。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袁崇焕任兵部职方司主事。明朝后期,后金不断侵扰明朝边境,袁崇焕深感其辱,于是单骑出关考察关外形势,回到北京后,袁崇焕自请守卫辽东。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攻打袁崇焕守卫的宁远城时被炸 ,袁崇焕升至辽东巡抚。袁崇焕为人正直,因为不肯投靠魏忠贤宦官集团,被宦官弹劾,从而被撤职。> 崇祯皇帝登基之后,为了解除后金对明的边境压力,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亲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区,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得知消息后率部星夜驰援京师,迫使后金军退回关外。金军撤退后,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反而将袁崇焕逮捕下狱。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袁崇焕被处死于西市。>> 《明史·袁崇焕传》说:「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王先谦《东华录·天聪三年》说得更为确切:明朝有两个太监被后金军俘虏去以后,被关在金营里。有天晚上,一个姓杨的太监半夜醒来,听见两个看守他们的金兵在外面轻声地谈话。一个金兵说:「今天咱们临阵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极)的意思,你可知道?」另一个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一个又说:「刚才我就看到皇上一个人骑着马朝着明营走,明营里也有两个人骑马过来,跟皇上谈了好半天话才回去。听说那两人就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已经跟皇上有密约,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姓杨的太监偷听了这番对话,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来。他跑回皇宫,向崇祯帝报告,崇祯先是逮捕了袁崇焕,八个月之后以谋反罪处死了袁崇焕。皇太极的反间计漏洞百出,这八个月里如果崇祯皇帝仔细地查证,事情一定会大白于天下,但是袁崇焕还是被处死。这除了皇太极反间计得逞之外,还有更深的原因。> 首先是袁崇焕失去了崇祯皇帝的信任。崇祯皇帝与历史上的亡国之君比较起来,可以说并不是那么昏庸,甚至「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无论是朝野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对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是,崇祯皇帝却是一个多疑刻薄、刚愎自用的皇帝。崇祯皇帝即位的时候,大明王朝内部被魏忠贤阉党集团搞得一团混乱,派别林立,同时后金的军事力量不断骚扰明朝边境,甚至能长驱直下威胁北京。立志有所作为的崇祯帝不禁「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对那些他抱有很大期望的大臣,他先是授以大权,而如果他对这些大臣失望,便切齿愤恨,必杀之而后快。因此崇祯皇帝在位17年,所杀的大臣不计其数,其中总督有7人,巡抚有11人。内阁重臣更频繁替换,先后用了近五十人。> 崇祯皇帝起初对袁崇焕是非常信任的。4月他即位后,7月他就召见袁崇焕,咨询平定辽东的方略:「你不远万里应召来京,忠心耿耿,义勇可佳。希望你把平定辽东的方略,详详细细地禀奏上来。」袁崇焕回答道:「平定辽东的方略已经全部写进了奏章。臣受到陛下的宠爱,感激涕零,我请求能够得到皇上恩准,我受命在外的时候,可以根据辽东情况斟酌处理平辽大事。如果能够得到皇帝的恩准,臣冒昧地认为,我用五年时间就能够全部恢复辽东疆域。」崇祯皇帝非常满意袁崇焕的答复,对袁崇焕许诺说:「如果你能够恢复辽东故土,我不会吝惜封侯的奖赏,你对朕尽心尽力,你的子孙也会因此受到奖赏!」袁崇焕出关时领有480万辽饷,其中米180万石,另发内帑120万、铠甲40万具,红夷大炮10门,其他弓箭军械无数。到任后,他立即加强防守,准备收复失地,安抚流亡平民。同时裁汰军队,试图练出一支精兵,并将蓟州精锐部队充实到辽东防线。> 实际上,此时的辽东边境上后金在军事力量上已经占据了优势,袁崇焕的许诺仅仅是为了安慰年轻的皇帝,但是崇祯皇帝却信以为真。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春,蒙古部族发生大饥荒,请求开放边境贸易,于是袁崇焕上奏要求开放市场,试图通过税收来资助军队,从而减轻朝廷的军饷负担,但崇祯皇帝发布诏书斥责说:「你与蒙古贸易,这不是明摆着拿物资资助贼寇吗?这怎么能容许?」袁崇焕对此不以为然:「关外市场贸易,只允许用米布交换柴草,违禁物品,依法严禁,而且他们保证不与贼寇(后金)相通。他们都说:『家中空空如也,如果再不进行边境贸易,用什么来养家餬口呢?』他们愿意用妻子作为人质,断不敢诱导贼寇侵犯蓟辽。」但在后来的后金军队对北京城的围困中,为后金进攻北京带路的,恰恰就是这支袁崇焕在奏章中认同「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的蒙古部族。因此,虽然袁崇焕力解北京之围,崇祯皇帝也对袁崇焕进行了奖赏,但之前发生的毛文龙事件,加上这次后金军队的骚扰,使得崇祯皇帝内心深处对袁崇焕已有所不满。> 毛文龙是明朝边境的地方军阀,他率部在皮岛(今椴岛)至长山列岛之间流动抗击后金,同时联络山东登州一线明军协同作战,遥相呼应,构成犄角之势,一度遏制了后金军的西进和南下。尽管如此,毛文龙的部队独处海岛,朝廷很难节制,毛文龙的部下官员也有贪污、冒认军饷的行径。由于毛文龙不听调遣,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六月,袁崇焕以谈饷阅兵为名,将毛文龙诱骗至旅顺双岛的一处古庙中,将其拘捕,历数其「冒饷饰功」、「不受节制」等12条罪状,当众以尚方剑将其斩杀。毛文龙被杀后,后金军队所受牵制大大减少,崇祯皇帝听到毛文龙被杀的消息「意殊骇,念既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褒答。俄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但他对袁崇焕「优旨褒答」,仅仅是在毛文龙被杀的既成事实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崇祯皇帝处死袁崇焕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袁崇焕与后金的和议。努尔哈赤死后,袁崇焕未经朝廷允许,私自派使者吊唁。后金皇太极趁机遣使回复,谋求议和。当时,尽管明朝军队屡战屡败,但基于天朝尊严,「诸将罔敢议战守」。虽然袁崇焕的和议战略上完全正确,而且崇祯皇帝起初也同意,但这种与皇太极关于和议的私下书信往来,让崇祯皇帝产生了怀疑。>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袁崇焕被逮捕入狱,囚禁审讯半年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将袁崇焕处死于西市。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对袁崇焕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中国历史上有两大最高统治者冤杀武将,从而自毁长城的冤狱。一是南宋第一任皇帝宋高宗不思恢复故土,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岳飞;一是明末崇祯皇帝错杀袁崇焕。宋高宗冤杀岳飞毕竟有其私心,他不能容忍岳飞要迎接被俘虏的皇帝回朝的论调,害怕失去自己的皇帝宝座。崇祯皇帝错杀袁崇焕则是自取灭亡,「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相关参考
袁崇焕之死 明崇祯三年即后金天聪四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9月22日),一个犯人在刑场上遭受磔刑(凌迟)。京城的百姓对于这个囚犯似乎是深恶痛绝,他们从刽子手手中买下犯人的肉,就着烈酒生吃,直至&
明朝著名将领袁崇焕生于1584年,出生地是广东东莞石碣,而祖籍是广西梧州。关于袁崇焕,相信大家都能够想到他被分食的下场。那么,袁崇焕是否真的有罪呢?即使到了清朝,乾隆皇帝为袁崇焕洗刷冤屈,人们心中仍然
明朝著名将领袁崇焕生于1584年,出生地是广东东莞石碣,而祖籍是广西梧州。关于袁崇焕,相信大家都能够想到他被分食的下场。那么,袁崇焕是否真的有罪呢?即使到了清朝,乾隆皇帝为袁崇焕洗刷冤屈,人们心中仍然
在我国历史当中,袁崇焕可以说是一位受到争议最大的将领。哪怕是如今,袁崇焕是忠是奸仍旧有很多的争议。袁崇焕因为叛国罪这一个罪名,被崇祯皇帝处以死刑,最终被明朝百姓分食其肉而死,不可谓不惨。那么到底是崇祯
在我国历史当中,袁崇焕可以说是一位受到争议最大的将领。哪怕是如今,袁崇焕是忠是奸仍旧有很多的争议。袁崇焕因为叛国罪这一个罪名,被崇祯皇帝处以死刑,最终被明朝百姓分食其肉而死,不可谓不惨。那么到底是崇祯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袁崇焕之死到底是谁造成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袁崇焕,大明崇祯年间的蓟辽督师,从受到皇帝信任岛锒铛入狱,再到凌迟处死,他的人生如流星般快速陨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真的
明末著名抗清(后金)将领袁崇焕以擅自与后金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被凌迟处死。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后,魏
袁崇焕行事张扬,于是非议他的人遍布朝野。满清军队既兵临京城之下,非议他的声音更是响彻云霄。于是满清又趁机玩了一个反间计。俗话说:三人成虎。曾参是孔夫子门下道德修养最高的贤人之一。一天,有人对他妈说:“
袁崇焕行事张扬,于是非议他的人遍布朝野。满清军队既兵临京城之下,非议他的声音更是响彻云霄。于是满清又趁机玩了一个反间计。俗话说:三人成虎。曾参是孔夫子门下道德修养最高的贤人之一。一天,有人对他妈说:“
袁崇焕行事张扬,于是非议他的人遍布朝野。满清军队既兵临京城之下,非议他的声音更是响彻云霄。于是满清又趁机玩了一个反间计。俗话说:三人成虎。曾参是孔夫子门下道德修养最高的贤人之一。一天,有人对他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