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的生平简介

Posted 判官

篇首语:也许就是那么一颗不甘服输的心带着我奋斗下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的生平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北宋大改革家王安石的生平简介

   简介: (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荆公路邓家巷人)> 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出身地方官家庭。王安石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1058年(嘉祐三年)冬,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次年春,他到了京城开封,上万言书。他指出,法度必须 ,以求其能「合于当世之变」。他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因此他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官吏应从基层(「乡党」)选拔。>  年调任鄞县(今浙江宁波),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  恳辞入朝>  皇祐三年(1051年),任舒州通判,颇有政绩。宰相文彦博推荐他为群牧判官,出任常州知州、江东刑狱提典。嘉祐三年(1058年)任度支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 政治,加强边防,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不久朝廷任命他入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他不愿任此闲职,固辞不就,遂改任知制诰,替皇帝起草诏令文告,纠察在京刑狱,因言忤旨意,难以在朝为官,于八年(1063年)八月以母病为由辞官回江宁守丧。英宗即位后(1063—1066),屡召王安石赴京,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恳辞入朝。>>  改革运动>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熙宁元年(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三司制置条例司,物色了一批拥护变法的官员参与制订新法。>  熙宁三年(1070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  王安石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毛泽东也称赞「王安石最可贵之处在于他提出了『人言不足恤』的思想」。(「人言不足恤」并不是由王安石等变法派人士提出来的,而是反对派对变法派的污蔑之词,原文类似的有三句「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王安石听到这句话之后深觉其符合自己的变法主旨,遂大加宣扬。)>  变法使朝廷垄断了商品贸易,不仅是官僚、大地主、还有小商人的利益均遭侵犯,社会原有秩序遭到破坏,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特别是曹太后、高太后的顽固阻梗。加上在实施过程中过分求大求快,许多官吏借机敲诈盘剥,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上书直谏变法危害的贤良才能大臣均遭王安石罢黜或贬官或流放,导致税吏越发恣意妄为、胆大包天,此种情况愈演愈烈,实际效果与主观设想相差甚远。王安石处于「众疑群谤」之中,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罢去王安石相位,再任江宁知府。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离间,王安石实际上难有作为,至熙宁九年十月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过著闲居生活。>  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年仅十岁,由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启用反对变法的司马光为相,在苏轼的几番上奏下,废除了大多数为害甚巨的新法。王安石在忧愤和遗恨中于翌年四月去世,葬于江宁半山园。王安石晚年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文公、临川先生。死后被追封为 「太傅」;绍圣年间,赐谥号为 「文」,配享神宗的庙庭;徽宗时,又配享文宣王庙。而钦宗时,皇帝下诏停止他文宣王庙配享。高宗采纳赵鼎、吕聪的意见,削去了其 「舒王」的封号。>  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其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他把「新故相除」看做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的大无畏精神。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著夺目的光彩。其散文长于说理,言简意深,笔力雄健,见识超群;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对宋初形式主义的文风是有力的冲击,对豪放派诗词有直接影响。其著作极为丰富,存世的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残卷)、《唐宋百家诗选》、《诗义钩沉》等。此外,其山水诗也极。>  王安石从小在外,为官四处奔波,但对家乡有着一股挚情,几次回乡探亲,对家乡的亲朋好友,名胜古迹,写了许多诗文、书信、墓志,表达了他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家乡人民也对他有着深深的景仰和怀念。早在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抚州郡守田登就在王安石旧宅建造了王荆公祠,「肖公像而祀之」。许多地名都是为纪念他而取的,有荆公山、荆公坡、荆公桥、荆公钓鱼台、半山书院、安石读书台、荆公路等。家乡学者著书撰文,为王安石辩诬:南宋金溪陆九渊在《荆公祠堂祀》中盛赞其人品高尚,贬斥了王安石的政敌;清代金溪蔡上翔,穷毕生精力撰写《王荆公年谱考略》,以辩宋史之诬。1986年11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拨专款在抚州市修建了「王安石纪念馆」,主楼前面有一尊3米多高的王安石塑像,供人们瞻仰。>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生平简介 王安石是怎么死的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学家,生于公元1021年,去世于公元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抚州市临川人。  人们对于王安石的认识,大多数在于两方面,一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一是

人物志 王安石主要事迹?王安石的生平简介

【生卒】:1021~1086【介绍】:北宋中期著名的儒者,伟大的政治改革家。字介甫,江西临川人。他通过国家考试以后,没有像一般儒者那样,留在京城做官,以求晋升,而是自愿到地方做官,接触实际和下层。他的

王安石宰相肚里能撑船,大画家齐白石又怎么样

王安石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留下的作品不少,其中一首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脍炙人口。王安石不但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还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在

历史人物 北宋宰相吕惠卿简介

吕惠卿(1032年-1111年),字吉甫,号恩祖,汉族,泉州南安水头镇朴里人,北宋宰相,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变法中的二号人物,为推动变法做出了许多贡献。和王安石情同师徒,后因事生恨;宦途起伏不定,后半生

历史人物 苏洵第一眼见王安石就说此人是大奸臣,原因竟是因为这个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毛泽东说商鞅和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改革家。列宁说王安石是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虽然王安石主持的那一场名垂青史的改革——熙宁

历史人物 苏洵第一眼见王安石就说此人是大奸臣,原因竟是因为这个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毛泽东说商鞅和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改革家。列宁说王安石是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虽然王安石主持的那一场名垂青史的改革——熙宁

历史人物 王安石弟弟王安礼生平简介 王安礼匿名谤书的故事

  王安礼是北宋政治家和诗人,是著名文学家、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弟弟,与王安国、王二人合称“临川三王”。  北宋嘉六年,王安礼高中进士,最开始进入河东路唐介门下为幕僚。在西夏军队进攻北宋边境的时候,阻止

历史人物 王安石变法中的二号人物 北宋宰相吕惠卿简介

吕惠卿(1032年-1111年),字吉甫,号恩祖,汉族,泉州南安水头镇朴里人,北宋宰相,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变法中的二号人物,为推动变法做出了许多贡献。和王安石情同师徒,后因事生恨;宦途起伏不定,后半生

王安石弟弟王安礼生平简介 王安礼匿名谤书的故事

  王安礼是北宋政治家和诗人,是著名文学家、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弟弟,与王安国、王雱二人合称“临川三王”。  北宋嘉祐六年,王安礼高中进士,最开始进入河东路唐介门下为幕僚。在西夏

历史人物 王安石简介 北宋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生平

  (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临川盐阜岭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