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汉景帝的爱臣却触碰削藩这条红线
Posted 太子
篇首语: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汉景帝的爱臣却触碰削藩这条红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汉景帝的爱臣却触碰削藩这条红线
【书生意气的政治家】> 晁错为颖川(今河南禹县)人,本来是学习法家思想的,但阴差阳错,整理了儒家的典籍《尚书》。以此为跳板,他不断上书给文帝,发表了一连串的改革建议,并获得了当时太子的欣赏。> 景帝继位以后便重用晁错,后者投桃报李,为了刘家江山奋不顾身。晁错的被杀,固然有他不善权谋的因素,但景帝的幼稚糊涂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晁错虽被杀,他的策略却得到了实行。这对后世来说也是个借鉴,让改革的大臣们更加谨慎,为国家谋划的同时审视自身,不要重蹈晁错的覆辙。> 【学者出身的政治家】> 晁错年轻时师从张恢,学习申不害、商鞅等人的法学思想,他的不少同学都在司法部门找到了工作。晁错除了学习法学之外,文学功底也很深厚,因此在太常寺任职(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掌管祭祀、教育、礼节等事务。>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对汉代的影响很大,导致许多书册典籍的失传,汉代因此而有搜集历代典籍的责任。汉文帝的时候,连著名的典籍《尚书》都搜集不到了。文帝到处寻找,才听说济南的伏生懂得《尚书》的内容。> 晁错是太常寺的掌故,专门管理历史的官员,因此被派去济南跟伏生学习《尚书》。晁错听不懂九十多岁、年老齿落、口齿含糊的伏生说的山东话,在伏生女儿的翻译解说之下,终于编辑了《尚书》二十八篇。晁错回到京城,对文帝讲述了《尚书》的大致内容,文帝很高兴,封晁错为太子舍人,后来又升为太子家令,都是辅助太子的官员。> 古代由学者转为政治家的例子不少,很多热心政治的人,之前往往打着学术的幌子。晁错对《尚书》的理解应该也很有限,伏生讲述得又不清楚,晁错整理出来的书也就没多少人能看懂。伏生的弟子后来又整理了伏生自己的解释,另外编撰了一大本书;而实际上,伏生的《尚书》是按照记忆和一些残篇合成的,后来孔子后人从孔家的墙壁里发现了《尚书》的完整版本,才发觉伏生的谬误。> 【热心法制改革的文学名人】> 晁错十分热心改革,担任太子属下官员的时候,写了《言太子宜知术数疏》这篇文章,宣传治国需要一定的技术,提倡诸多法家思想。他虽被文帝封为博士,骨子里却是法家思想占了主导。> 晁错的文章写得很有气势,当时还有另一位才子---贾谊,他和晁错的才气不相上下。汉文帝欣赏晁错的才华,但又觉得他的理论过于前卫,因此把他派给太子,有让他再历练一番的意思。晁错后来担任的太子家令一职,是太子身边的重要官位,太子刘启也很欣赏晁错。晁错在太子家里有「智囊」的美称,因为他的思想活跃,辅佐太子的同时,经常发表一些文章,比如《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贵粟疏》和《举贤良对策》等在当时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历史上也是很出色的政论文。晁错每次发表文章,都很注重时机,如《言兵事疏》是在匈奴侵边时发表的,关键时刻发表关键文章,让晁错成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名人。> 晁错的《言兵事疏》写得很激昂,文帝很赞赏,晁错紧接着又写了《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两篇文章,具体建议如何增强边防,提议用移民边疆来守卫国土。晁错的建议虽然未被文帝采纳,但职位却因上书而一再升迁,在完成《举贤良对策》之后,他的职位就由太子家令变为中大夫了。尽管文帝未采纳晁错的主张,但太子对晁错的文章极为赞赏。> 【晁错的败招---气死申屠嘉】> 年轻的太子刘启即位以后马上重用晁错,让他担任京师的行政主管---内史。而且景帝还经常单独召见晁错。当时的丞相是老臣申屠嘉,但皇帝遇到政事需要处理的时候,总是与晁错商量,申屠嘉完全被抛在一边。> 从减小改革阻力来考虑,晁错应该团结或者拉拢朝中的大臣,申屠嘉是一个从小官吏爬上来的丞相,没有多少政治见解,袁盎几句话就能把申屠嘉说得服服帖帖,原因只有一个---他只关心自己的权势,并不考虑别的。如果晁错能像袁盎一样,多一些拉拢的手段,则改革的阻力就会减少许多。但实际上,晁错却选择对抗。> 申屠嘉一直想打击晁错,恰好晁错的内史府在太上庙---刘邦父亲的庙---旁边,大门开口方向不协调,晁错觉得行走不便,就在太上庙的围墙上又开了两个门。申屠嘉觉得终于抓住了晁错的把柄,便上奏景帝,要求惩罚晁错。晁错正受景帝的宠信,怎会因此就被杀掉,最后景帝明显地替晁错说话,辩解说晁错凿开的不是庙的墙,只是庙外面空地的墙。这是明目张胆的包庇,申屠嘉不敢和皇帝争辩,回到家对自己的舍人发脾气,说早知道这样,不如先斩后奏,先杀了晁错再报告皇帝就好了。申屠嘉对此一直耿耿于怀,气闷之下,不久就病死了。申屠嘉死后,更没有人能挑战晁错的权威,一向不喜欢晁错的人,比如袁盎,也一直在诸侯王身边做官。晁错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却把自己置于更大的对立状态。> 【火中取栗就要付出代价】> 晁错担任御史大夫以后,感觉皇帝对自己恩宠有加,应该好好回报。当时王朝内部最大的问题,便是诸侯王。当年刘邦为了巩固刘家的江山,分封了大批同姓王,这些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内不但可以掌握军队,还能开矿山、铸造货币。尤其是齐、楚、吴三王,势力很大,直接威胁中央的权威。因此,晁错提出了削藩的建议。> 削藩对于中央来说十分有利,问题是处于风口浪尖的人,必然会承受报复。晁错提出削藩以后,他的父亲就坐不住了。他的父亲身在家乡,距离诸侯王更近,感受到的压力也更大,他从老家赶到长安,劝晁错放弃削藩。他指出削藩是皇帝的家务事,让别人家人互相争斗,不符合「仁」道,即使削藩成功,稳定的是皇帝的位子,而晁家就危险了。见晁错不听自己的话,晁错父亲回家之后,不久就自杀了。> 就晁错来说,他何尝不知道自己会面临什么样的处境,但他自恃有皇帝支持,一切皆可迎刃而解。晁错提出"削藩策"以后,朝廷经过讨论,最后还是采用晁错的计画,用雷霆手段开始削藩。首当其冲的便是赵王、胶西王、楚王和吴王,而感觉自身利益受到侵害的诸侯王则纷纷起来反对。> 【不懂谋略的代价】> 吴王刘濞早就想造反,听到削藩的法令以后,便拉拢了胶西王刘印、胶东王刘雄渠、苗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六个诸侯王,一起兴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他们的口号是「诛晁错,清君侧」。> 景帝到底太年轻,面对突如其来的叛乱,吓得不知所措。在此情况下,晁错竟建议皇帝亲征,自己却躲在京城里。在大臣不断谋反的时代,这样的建议难免不让皇帝心里打颤。另外,晁错对袁盎的处理也明显缺乏理性。> 袁盎确实接受过吴王的贿赂,但吴王在叛乱之前,本要杀死袁盎,后者千辛万苦逃了回来,足以表明他没有参与叛乱的嫌疑。而晁错在大敌当前,却想以袁盎早知吴王欲谋反的罪名来追究其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景帝听信袁盎的话,认为诛杀晁错便可解决叛乱的问题。因此景帝派官员到晁错的家里,谎称皇帝要召见,让晁错穿上朝服,坐上马车去见皇帝。可怜晁错信以为真,等马车到达长安东市的时候,引路的官员突然拿出皇帝的圣旨,把晁错给腰斩了。> 景帝杀了晁错以后,吴王仍没有停止叛乱,景帝这才知道上了当。吴王的叛乱在周亚夫等将领的镇压下,三个月就平息了。晁错虽然死了,但他的主张最后还是贯彻了下去。相关参考
“分封制”这一项制度,虽然说从秦朝开始,之后就很少再用了,但还是有些朝代在建国初期封了很多藩王。然而,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封王,最终都还是会走上同一条路——削藩。例如西汉时期和明朝时期,都曾经有过削
削藩与“七国”叛乱汉文帝驾崩后,太子刘启继位。他就是开创“文景之治”的第二代皇帝汉景帝。景帝即位后,对文帝的政策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他认为,田租固然不能太重,但也不能完全不收,恢复了原来征收一半的规定。
晁错被汉景帝处死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央专职皇权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彼此斗争和妥协的结果,这是西汉初期刘邦所埋下的隐患。影视剧中的刘邦刘邦夺取天下之后,鉴于大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实际情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秦朝
削潘这样一个词在古代几乎都是帝王家的无声之痛,说实话古代的时候国家的权力如果不是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或者说某一任皇帝的野心开始增涨之时,所谓的削潘就开始了。而且藩王这种东西一般来说都是自己的父亲或者说
帝王削藩有多困难?汉景帝是如何抗住藩王动乱的?今天本站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汉朝建立后,刘邦迫于形势,实施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方式,分封了很多异姓功臣。后来,这些异姓功臣造反,刘邦一个个剪灭了他
引子景帝前三年春正月(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派遣中尉张嘉,召御史大夫晁错入宫议事。如今正值战时,吴、楚七国因削藩策俱反,前方战事吃紧,皇帝经常召见自己的老师晁错共商对策,这也是常有的事。晁错奉诏
南北朝人物本名:杨子华所处时代:北齐出生时间:561去世时间:不详杨子华是北齐世祖高湛的爱臣,北齐世祖时(561年~565年)任直阁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善画贵族人物、宫苑、车马,所画马尤其生动逼真,据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王叛乱事件,晁错是事件的主人公之一,其因此事而被腰斩于市。当时贵为御史大夫的晁错写一篇《削藩策》,向汉景帝具体阐释了削藩的意义。简单讲,就是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都知道曹操杀杨修主要是曹操妒忌杨修的才干,罗贯中还特意写了几个故事:曹操曾经叫人建造花园,他看了后不给评语,只在花园的门上写一“活”字。众人皆不明其意,杨修看了,说:在门上写“活”,就
> 在汉朝,人人都知道晁错实施的“削藩”政策,由于这一政策推行难度过大,所以才引起“七国之乱”,让大汉江山陷入兵荒马乱之中。晁错之所以会提出“削藩”政策,主要是想让景帝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式政权,一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