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 削藩与“七国”叛乱
Posted 汉朝
篇首语: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 削藩与“七国”叛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朝 削藩与“七国”叛乱
削藩与“七国”叛乱
汉文帝驾崩后,太子刘启继位。他就是开创“文景之治”的第二代皇帝汉景帝。
景帝即位后,对文帝的政策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他认为,田租固然不能太重,但也不能完全不收,恢复了原来征收一半的规定。即使这样,租税还是比较轻的。他还进一步减轻了刑罚,使犯人少受许多皮肉之苦。
汉景帝也像他父亲一样,千方百计想把国家治理好。他不仅继承了父亲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还把选用贤才的优良传统继承了下来。
他手下有一位内史(是治理京师的大官)名叫晁错,景帝看出他是一位贤才,便擢升他为御史大夫,让他经常随侍在自己的身边,出谋划策。
晁错是位目光敏锐的政治家。他看出了中央政府存在的严重政治危机,那就是诸侯王的势力日益膨胀,有的已经不受中央政府约束。文帝时,吴王刘濞(bì)的儿子入朝与皇太子发生冲突,被误伤致死,刘濞自此怨恨,称病不来朝见。
尽管汉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但在汉高祖时又建立了许多诸侯国。从巩固刘家天下来看,它虽然能收到暂时的效益,却种下了长远的祸根。这是时代的错误。诸侯王都是高祖的子孙,其中领地最大的有齐、楚、吴、荆、燕、淮南等国。把他们的领地加在一起,占了西汉土地的大半,由中央直辖的地区只有15个郡,这当中还包括一些列侯和公主的领地。可以想见,中央政府能够直接掌握的地方就少得可怜了。
晁错为了巩固中央的权力,向汉景帝提出了削藩的建议。他说:“吴王刘濞一直不来朝贡,按理早该办罪。先帝(指文帝)送给他几杖(即几案与手杖,供老年人平时倚身和走路时扶持用,古时候以赐几杖为敬老之礼),对他表示尊敬,原本是宽大为怀,希望他能改过自新,维护朝廷的利益。谁知他不仅不感念先帝厚恩,反而招兵买马,聚草存粮,准备反叛朝廷。请陛下当机立断,加以严惩。”
景帝觉得有些为难,想了一阵子后才回答说:“你的建议很好,可就是怕闹出更大的乱子来!”
晁错说:“诸侯如果存心造反,削地要造反,不削地也要造反。现在造反,他们的力量还不算强大,祸还小些;将来造反,他们的羽毛丰满了,更加不可收拾。比较起来,还是提早解决的好。”
景帝听了他的解释,心里也就踏实了,决心采取果断措施,削减藩王封地。这时,碰巧楚王刘戊到了长安,晁错便向景帝揭露他的罪行,请求按律削减他的封地。
楚王刘戊,本是景帝的从兄弟。他以为楚国僻处南方,离京都路远,朝廷鞭长莫及,便在自己的封地胡作非为,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他的不轨行为,偏偏给晁错查了出来。景帝削去了他一个郡的封地,将他放回国去了。后来,晁错又查出了赵王和胶西王的过失,他们也同样受到了削地的处分。
最后,晁错同景帝商量,决定削减吴王刘濞的封地。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从乡下赶到京城,责备他说:“你大概在找死吧?我年迈力衰,好端端待在家里,你却不让我活下去啊!”
晁错大吃一惊,问道:“这是从何说起?儿子不明白您的意思。”
他父亲说:“你官居御史大夫,已经是祖宗的大德了,怎么还不安分守己,好好做官过日子,反倒自寻烦恼,多管闲事。你想,那些王爷侯爷,都是皇帝的骨肉。你削了他们的领地,哪个会不恨你?到了关键时候,恐怕连皇上也保不了你啊!”说完,就回家去了。
这时,吴王刘濞看到景帝已经削去了三个藩王的封地,有些坐立不安起来,心想:下一个就该轮到自己头上了。于是,他先发制人,联合了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áng)、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卬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包括吴国在内的七个王国共同起兵,于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叛乱。
七国叛乱的理由是“清君侧”,乍一听来,还是可以迷惑人心的。因为他们不说反对当今皇上,而是帮助皇上肃清他身边的奸臣。这当然是一个漂亮的借口,实际上,这是刘濞纠合割据势力,妄图夺取中央的最高权力。
七国发动叛乱后,朝廷上议论纷纷,有些妒忌晁错的大臣,硬说“七国之乱”是晁错引起的,晁错的险恶用心是离间皇上与各诸侯王的骨肉关系。景帝听信晁错政敌袁盎的谗言,以为牺牲晁错,退还削地,就可以换来和平,便授意丞相庄青翟等诬告晁错不忠,把他骗到长安东市腰斩,还残暴地杀害了他全家老小。
汉景帝杀了晁错,便诏令七国,叫他们立即撤兵。当袁盎去吴国谈判求和时,刘濞却自称“我已为东帝”,拒不接见,还把袁盎扣押起来。他说:“我们都是皇帝,哪有皇帝给皇帝下诏书的道理!”
汉景帝杀了晁错,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他想起了先帝临终前的嘱咐:“将来如果发生变乱,可以让周亚夫执掌兵权。”
周亚夫是功臣周勃的儿子,治军严谨,精通谋略。景帝便将他擢升为太尉,由他具体部署并领导平叛工作。
周亚夫首先稳定没有参加叛乱的诸侯,然后领兵向东南进发。走到灞上,一位叫赵涉的人向他献计说:“刘濞割据的地区产物富饶,兵员充足,早存谋反之心。这次您领兵讨伐,叛军定会半途设伏,袭击您的军队。因此您必须另选一条路行军,那就是走蓝田,出武关,直奔洛阳。这条路线虽然远些,但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周亚夫采纳了赵涉的建议,率领大军从右路直扑洛阳,一举切断了吴、楚联军的粮道。叛军的士兵饥肠辘辘,哪里还有心思打仗,不久便纷纷逃散。
周亚夫趁此机会,向叛军发动了猛烈进攻,“七国联军”被打得晕头转向,很快便土崩瓦解了。
楚王刘戊战败后引刀自杀;吴王刘濞带领残兵败将突出重围,逃到了丹徒(今江苏丹徒),想联络当地少数民族卷土重来。可是,周亚夫早已悬赏千金购买他的人头。刘濞终被越人杀死。
至此,历时三月的“七国之乱”终于平息。地方割据势力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汉王朝的威望大为提高。景帝趁势加强集权,严格控制诸侯国。他规定诸王不得治理国事,仅能衣食租税。又减少诸侯国官员,降低品级,并统统由皇帝任命。此后皇朝的力量得以深入诸侯国内部,使诸侯国的独立地位日益动摇。到武帝时继续加强控制,由分封而引起的割据叛乱问题才最终解决。
相关参考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王叛乱事件,晁错是事件的主人公之一,其因此事而被腰斩于市。当时贵为御史大夫的晁错写一篇《削藩策》,向汉景帝具体阐释了削藩的意义。简单讲,就是削弱诸侯势力,加强中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汉景帝刘启统治时期的一次诸侯的一个叛乱,参与叛乱的有七个诸侯国的藩王,他们分别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昂、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胶东王刘雄渠。汉景帝刚即位时内忧
一、祸起博弈> 汉初的吴楚七国之乱,率兵三月就加以平定;但这场大乱的爆发,却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有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 时期,数百年间诸侯拥兵自重,割据称雄。秦王朝虽然一度废除了分封制,但割据的
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乱平,对当时的社会和未来的历史都是一大贡献 吴楚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三年(前154年)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参与叛乱 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
四百年间,出现过大大小小的叛乱多次,但这些叛乱大都是刘家自己人制造的。看来虽然曹植在几百年后才做出了七步诗,但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事情,却早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七国之乱”就是其中比较
汉朝四百年间,出现过大大小小的叛乱多次,但这些叛乱大都是刘家自己人制造的。看来虽然曹植在几百年后才做出了七步诗,但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事情,却早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七国之乱”就是其中比较
导读:汉朝四百年间,出现过大大小小的叛乱多次,但这些叛乱大都是刘家自己人制造的。看来虽然曹植在几百年后才做出了七步诗,但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事情,却早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七国之乱”就是其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汉朝的七国之乱,自汉高祖广封同姓王时就埋下了祸根。他把国家的土地封给自己的子侄,齐王治下七十余城,楚王治下四十余城,吴王治下五十余城。几乎占去了国家一半的地方。这还是刚开始,国
> 晁错虽然被杀了,但事情并没有像景帝设想的那样:叛乱的齐王会自动收兵。相反,刘濞还拥兵自重自称“东帝”,试图和景帝平起平坐。但他实在低估了朝廷的能力,以致日后落得惨死的下场。>> 景
> 在汉朝,人人都知道晁错实施的“削藩”政策,由于这一政策推行难度过大,所以才引起“七国之乱”,让大汉江山陷入兵荒马乱之中。晁错之所以会提出“削藩”政策,主要是想让景帝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式政权,一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