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历史上希特勒曾三次调停中日战争最后为何失败

Posted 蒋介石

篇首语: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历史上希特勒曾三次调停中日战争最后为何失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历史上希特勒曾三次调停中日战争最后为何失败

   导读:根据德国外交部档案,1937年10月下旬, 密令德国驻日大使狄克逊向日本外相广田探询日本所希望的中日和平条件。当时上海尚未全部陷落,日军在上海作战伤亡重大,广田提出了四个条件:(1)中国承认「满洲国」;(2)华北特殊化;(3)中日共同防共;(4)中日经济提携。10月30日,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奉命拜访 国民党政府外交部次长陈介,劝告中国政府与日本讲和,并表示德国愿意居间调停。他还威胁地说:「九国公约国会议不会产生有利于中国的结果,而中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乃是大错特错,希望中国政府能够改变这个政策。」>  11月3日,也就是日军在金山卫登陆的前两天,狄克逊再度会晤广田时,广田因日军在上海作已占优势而增加了内蒙自治、华北建立非军事区、以亲日派为华北行政长官的三个条件。陶德曼奉命将这些条件面达了蒋介石。蒋对德国出任调停表示感谢,并且反问陶德曼对此有何意见。陶德曼这些条件可以作为中日谈判的基础。蒋介石向陶德曼讲了一句真心话:「如果接受日本的这些条件,中国政府必将无以立足,而共产党起而当政,对日本也是不利的。」稍停,蒋介石又作了补充说明:「目前九国的公约国正在比利时开会,可望觅取和平途径,暂时难于正式承认日本的要求。」陶德曼对蒋答复非常不满。与此同时, 还通过德国顾问福根霍孙,用蒋的话反对来威胁蒋说:「如果 拖延下去, 中国经济一定会崩溃,共产党一定会取国民党的政权而代之。」>  以上情况,说明蒋介石在事实上可以默认放弃东北领土和华北主权,只要不用公开的条约形式公布出来。而德国热心于调停中日战争,根本不是帮助中国,而是为它的盟国日本釜底抽薪,压迫中国投降。九国公约国会议从11月3日开到11月5日,仅仅通过了一项空洞无物的决议:谴责日本企图以武力改变中国现状的政策。日本对此视若无睹,在占领上海后,继续向南京进攻。11月28日,陶德曼在上海建议再作一次中日和平的努力。12月1日,德国外长牛赖特劝告中国驻德大使程天放:「中国已无法转败为胜,而时间对中国不利。」>  以上情况,说明蒋介石在事实上可以默认放弃东北领土和华北主权,只要不用公开的条约形式公布出来。而德国热心于调停中日 ,根本不是帮助中国,而是为它的盟国日本釜底抽薪,压迫中国投降。九国公约国会议从11月3日开到11月5日,仅仅通过了一项空洞无物的决议:谴责日本企图以武力改变中国现状的政策。日本对此视若无睹,在占领上海后,继续向南京进攻。11月28日,陶德曼在上海建议再作一次中日和平的努力。12月1日,德国外长牛赖特劝告中国驻德大使程天放:「中国已无法转败为胜,而时间对中国不利。」>  十分明显,此时德国加紧调停的步骤,目的在于配合日本速战速决的方针,帮助日本拔出泥足,以便共同对苏作战。在日本军事逼降和德国外交诱降双管齐下的局势下,蒋介石动摇得非常厉害,他主张「坚守」南京不是为了战略上的需要,而是等待陶德曼到南京来再作一次调停中日战争的努力。>  12月2日,陶德曼在外交次长徐谟的陪同下由上海到了南京。为了推卸卖国投降的责任,蒋介石召集国民党高级将领会议,叫徐谟列席,报告昨天陶德曼所转达的日本的条件。当时参加会的高级将领,揣摹蒋的意旨,赞成以日本所提条件为进行和谈的基础。会后蒋接见了陶德曼,向他提出三点:一、以日本建议为和谈的基础;二、保持华北领土主权之完整;三、和谈中不得涉及中国与第三国已成的协定。蒋介石怀疑「日本人说话不算数」,希望德国在和谈中作双方的公证人。陶德曼表示德国只能在幕后活动,不便公开参加谈判。他特别强调必须反共。蒋介石请德国转达日本政府,中日举行和谈时日本政府对于所提的条件,必须绝对保密。由于日本陆军派军人自恃武力,没有等待德国调停成熟,继续向南京进兵,12月5日蒋匆匆离开南京,13日南京陷落,德国的第二次调停遂告停顿。>  12月6日,蒋在汉口召开 高国防会议,再叫徐谟将陶德曼的调停经过在会上汇报。德国外交部也将国民党政府的意见电达驻日大使狄克逊,叫他转告日本外相广田。广田声称,须征求军部的意见,才能作出回答,但根据估计,日本在南京得手之后,恐难按照一个月以前所提的条件进行谈判。狄克逊劝告说:「蒋介石如果超过所能承认的限度接受条件,他的政府必将倒台,而蒋介石政府倒台,中日战争必将持久,对日本有所不利。」>  随后广田回答狄克逊,日本改提条件如下:一、中日「满」三国合作防共;二、华北特殊化,并将特殊化范围扩大到内蒙及上海附近的非军事区;三、中日「满」三国成立经济合作协定;四、中国赔偿日本战费。广田附带声明,中日进行和谈的程序如下,蒋介石先表明坚决反共的态度,然后派代表至日本政府所指定之地点,并由德国元首建议中日直接谈判,日本表示可以接受;日本必须在和约成立后始能停止军事行动。狄克逊认为,这些条件,中国恐难于接受。广田一口咬定:「这些条件已由内阁决定,上奏天皇批准,此外就没有其他方案了。」>  南京失陷后不久,陶德曼又到汉口会见了蒋介石。他听到了国民党政府决定派孙科到莫斯科签定中苏同盟条约的消息,于12月13日访问了蒋介石的「智囊」张群,探听虚实。张群阴阳怪气地说:「是有这么一回事,但你见过委员长后,委员长已命孙科暂缓启程。」陶德曼立即将此面消息及中国人心倾向苏联的有关情况报告了德国外交部。>  其实,自中日交战以来,苏联即于8月21日与中国签定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并派志愿空军人员援华,苏联对中国的战略物资援助,也比西方任何一国为多。但是,此时国际反法西斯阵线尚未组成,西方国家正准备牺牲中欧几个小国来交换 出兵进攻苏联,而希特勒也正勾结日本共同对苏作战。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的主要力量要摆在欧洲对付德国,不可能进一步缔结中苏攻守同盟条约,直接卷入和中日战争的漩涡。>  因此,关于中苏同盟的风声,是蒋介石放出来的烟幕,用以刺激德国,使之加紧调停中日战争的步伐。12月26日,陶德曼将日本所提的新条件转达给蒋介石,蒋推托有病,叫他的老婆宋美龄和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孔祥熙代接见。但在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巨大压力下,蒋介石不敢接受这些条件。张群曾向蒋献策说:「和必乱,战必败,败而后和,和而后安。」他的意思是说,如果过早地投降日本,必将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政府可能因此倒台,不如暂时「抵抗」一下,打得河山破碎后再讲和,就可以取得人民的谅解而相安无事了。因此德国的第三次调停又告失败。>  1938年1月16日,日本首相近卫发表第一次对华声明,「不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为中日和谈之对象,中日问题绝无第三国调停之可能」。砰地一声,把中日「和平之门」关闭了。>

相关参考

中国曾三次下令处决此日本人,结果三次均获救,最后成为我军功臣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的抗日战争时期出了很多的叛变投敌人,他们为了自身的荣华富贵弃家国于不顾,可以说是罪大恶极了。但是这种现象不单单是出现在我们国家,无论古今中外,只要在战场上,就多多少少会出现类似的事情

甲午战争后中日成为世仇,康梁变法失败为何还逃往日本

1853年「”黑船事件”后,日本被迫打开国门,这也激励了日本变法图存、学习西方的高潮,日本派100多名官员到西方学习,促成了「”脱亚入欧”的明治维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船坚炮利的日本战胜了

美国特使赫尔利到延安调停国共矛盾为何失败?

   74年前的今天,1944年11月7日,美国总统私人特使,并内定为美国新任驻华大使赫尔利由林伯渠陪同,自重庆飞抵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等亲临机场迎接。赫尔利到达延安后,

历史军事 历史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中国到底赔了多少钱?

说到中国的近代史,其实是一部非常屈辱的故事,因为中国的近代总是在打仗,当时的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日本是一个小小的岛国,为了自己的强大所以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当时的日本仰仗中国落后,所以在中国的土地上

都因更夫最后失败! 历史上有三次叛军暴动

大历三年(768年)十二月,驻守在邠宁的军队由于近年来的频繁调动十分劳苦,却又接到了最新的调令,恰逢主将不在军中,由都虞候段秀实暂领指挥权,刀斧兵马使便利用这个机会煽动了一些官兵,图谋作乱。这些作乱者

历史秘闻 这幅画不对,专家:我研究了二十年,溥仪:这是我父亲

溥仪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出身时清朝基本已经没落,所以溥仪一生可谓是命途多舛。他曾三次登上帝位,也曾三次被人撵下皇帝的宝座。溥仪见证过八国联军侵华,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经历过了中国几次社

中国特种兵曾三次正面打击美国海豹突击队

世界上着名的特种部队中,美国“海豹”特种部队的名气可谓名列前茅。在媒体的宣染与优秀的战绩下,“海豹”特种部队的知名度可以超越世界上任何国家特种部队,尤其在训练方式与战术运用方面更成为多国特种部队的标杆

被人奸尸后肆意糟蹋风光不再 慈禧死后曾三次入棺

慈禧太后死后曾三次入棺,被人奸尸后肆意糟蹋风光不再。慈禧太后的生前,功过都有,当然很明显的过比较多,如果讲述她生前的那些过,可能三天三夜都讲不完。正所谓,风水轮流转,生前仗势欺人的慈禧太后,到死后便没

历史军事 三次用水击退强大敌人

  楚汉战争中,韩信曾三次以弱击强的战争,都以借助江河流水,而这三次对河水的利用又各不相同。韩信三次用水破敌是如何操作的,又有哪些不同?韩信创造的几个出色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都包含着强弱转化,以奇制胜的

彭玉麟曾三次请诛曾国荃的经过

彭玉麟和曾国荃,一个是曾国藩的故交知己,一个是曾国藩的至亲胞弟,两人又分别作为湘军水师和湘军陆师的重要将领,按理说应该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才是,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以刚直著称的彭玉麟曾经三次要求诛杀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