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解读铮臣魏征说了什么
Posted 宰相
篇首语: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解读铮臣魏征说了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解读铮臣魏征说了什么
李德裕的「名言」:朝廷显官,须是公卿子弟。何者?自小便习举业,自熟朝廷间事,台阁仪范,班行准则,不教而自成。寒士纵有出人之才,登第之后,始得一班一级,固不能熟习也。《旧唐书卷十八上·武宗纪》> 李德裕门第显赫,他爷爷李栖筠做过御史大夫,父亲李吉甫在唐宪宗的时候做过宰相。他后来也做了宰相,对那些从科举入仕的同僚,他大都瞧不起。> 李德裕的这句话固然有一定道理,却不符合逻辑。熟悉朝廷礼仪制度,不是唯一的条件。按照唐制,官员的提拔,要从「德行、才用、劳效」这「三实」上考察2,可制度终归是制度,要提拔谁特别是要用谁当宰相,说到底,还不是皇帝一句话?!皇帝的「喜好」才是一个人被重用的唯一条件。> 苏味道的「名言」: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旧唐书卷九十四·苏味道传》> 当皇帝的时候,朝廷里的大员没挨过整的寥寥无几,苏味道就是其一。苏味道的能力虽然很一般,但他对历代宰相怎么为官处事的那一套很有研究,深谐官场之道。他的为官秘诀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模棱两可,这一点,表面上看和郑板桥信奉的那个难得糊涂好像差不多。当时的人给他送了一个外号叫「苏模棱」。> 这多少有些令人费解: 那么精明,怎么会用这样的人当宰相呢?这不犯糊涂吗?其实,这恰恰是 的精明。武则天刚坐上龙椅的时候,「群情不附」。为此,在人的使用上,她采取了两手抓。一手就是任用酷吏、亲信,以打击异己,树立威信。一手就是任用「和事姥」式的人物做宰辅,以缓和矛盾,平衡局势。武则天用苏味道,显然用的是他的「特长」。> 耐人寻味的是,这么一个看起来毫无原则,毫无主见的人,却对他的弟弟要求很严。因为身居相职,有实权,他的弟弟常常求他办事。但苏味道似乎很「正经」,经常予以回绝,惹得他弟弟动不动就当面把他一顿凌辱,可他一点也不介意,坦然待之。这真叫人犯琢磨:如此「泾渭分明」的苏味道,哪个是真实的呢?看来,人这个感情动物,有时候真的很复杂。> 李义琰的「名言」:事难全遂,物不两兴。既有贵仕,又广其宇,若无令德,必受其殃。吾非不欲之,惧获戾也。《旧唐书卷八十一·李义琰传》4> 人都有七情六欲,这很正常。关键的是,凡事都有个度,过了度就物极必反了。李义琰当宰相的时候,唐高宗因为患头风病,朝廷上的日常事务基本都由武则天处理,人称「二圣」。也正因为此,武则天的野心逐渐开始膨胀,有不少大臣也开始倒向她这一边,可李义琰似乎并不买武则天的帐。> 有一次,高宗想正式下诏叫武则天堂而皇之地管理朝政,李义琰据理力争,高宗才放弃了这个打算。等到高宗死后,武则天以太后名义临朝称制,任命已经退休的李义琰为怀州刺史,但李义琰思前想后没有接受。他为什么不接受呢?因为他怕,怕武则天报复。果不其然,武则天掌握了大权后,杀了不少异己者,但李义琰却安然无恙。> 还有一次,他的弟弟给他买了一些木料,叫他盖一个大房子,他说什么也不肯。后来,那些木料因为闲置的时间长了,日晒雨淋都腐烂了。他为什么不盖大房子呢?还是因为那个字:怕。也就是说,他不是不想,他怕的是因此招人嫉恨,给人留下批评的口实。看来,人要活得坦然,还真得像李义琰那样,心里头存著这么一点「怕」的念头。惟有「怕」,才能自警;唯有「怕」,才能知足;唯有「怕」,才能吃得香睡得实。> 崔日用的「名言」:吾一生行事,皆临时制变,不必重专守始谋。每一念之,不觉芒刺在于背也。《旧唐书卷九十九·崔日用传》5> 官场这碗饭不好吃,其中的甘苦,只有亲历者自知。唐中宗李显复位,经睿宗,到玄宗即位,这期间唐室最高集团的内部,势力交织,明争暗斗,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站错了队,跟错了人,就意味着身败名裂。但正像史籍所评,崔日用「每朝廷有事,转祸为福,以取富贵」6。这是他的聪明处,也正是他的圆滑处。> 崔日用先是攀附武三思,等到武三思被诛,中宗暴亡,韦后称制,崔日用审时度势,又马上攀附上了时任太子的唐玄宗。崔日用为什么看好了唐玄宗呢?当时的几股势力中,睿宗俨然一个傀儡,不足论;韦后虽然临朝称制,但德行有亏,人心早已背之;太平公主虽然权势熏天,但外强中干;他看好李隆基的,在很大程度上用的就是这种「排他法」。> 但不管怎么说,这步棋,崔日用真的走对了,他终于混来了位极人臣的地位和荣耀。不过,他付出的代价似乎是:很累,累心。他的脑筋得时刻转动着,不停算计著,因为只要打个盹儿,就可能反过来被别人算计掉。吃啥样的饭,出啥样的力,这个理儿,他懂。> 李林甫的「名言」:但有材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何有不可?《旧唐书卷一百六·李林甫传》7> 历史是人创造的,记录历史的典籍也是人写的,这就免不了带有写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情。十分有趣的是,有的史书,撰写者似乎特别敬业,按照他的评判标准,「好人」、「坏人」等等之划分,早已经给你搞定,你只要到目录里一找就可以了。比如说李林甫吧,《新唐书》就把他列入了《列传·奸臣》里。然而,这客观吗?> 在帝制的时代,皇帝就是一手遮天的大老板,在大老板手下工作,干好了,受奖赏;干砸了,被炒掉,很正常。维护老板的尊严和地位,秉承老板的意图行事,是一个「员工」基本的「职业道德」。在这一点上,李林甫做的十分突出,唐玄宗之所以那么信任李林甫,这当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然而,说他不择手段也好,损人害己也罢,李林甫就是被扣上了奸臣的帽子,这顶帽子,他带了一千多年;对他的评价,也人云亦云了一千多年。不过,从李林甫的这句话里,确实能感受到他的「独特」。看来,李林甫做宰相一做二十来年,并非偶然,绝不是一个「奸」字所能概括。> 魏徵的「名言」:陛下导之使言,臣所以敢谏,若陛下不受臣谏,岂敢数犯龙鳞?《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8> 按照哲学的说法,任何事物偶然中都有必然。魏徵的直言敢谏,似乎无人可及,早已经成为忠贞耿直的形象载入青史。这看起来很偶然,然而,偶然中真的有必然。魏徵对唐太宗说的这句话,真实而且简明地道出了这种必然。> 凡事都是俩好嘎一好,魏徵不是糊涂蛋,他的耿直,其实藏着大智若愚。不顾对方的反应,瞎干蛮干的事他不会干。关于他那些直言敢谏的轶闻,你就品吧,闪耀着的实在是他的睿智与理性,也不乏带点不露痕迹的圆滑与世故。> 人与人的交往,特别是与领导的交往,的确有讲究。聪明的部下,会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语言,让领导接受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最愚蠢的行为导致最难堪的后果是:尽管打着合理化建议的大旗,领导却对你的话充耳不闻,说得难听一点,就是没当狗放屁。更糟糕的是,换来一副小鞋穿,那就更难受。>相关参考
上次咱们说了说帝武丁一朝的两位贤相甘盘和傅说是如何被发现的,了解到武丁这位君王有着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今天,咱们重点来看看那个曾经是囚徒的傅说成为卿士后,是如何跟他的伯乐配合的故事。默契的君臣二人帝武
文德皇后临死前哀求一件事,唐太宗却不答应,后导致长孙家族破灭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本站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谁也说不准灾难会在什么时候来临。长孙皇后本来身体还是很好的,却突然就快要不行了。于
魏征有史以来,我国享有盛名的谏臣屈指可数,而在其时受朝野尊崇以至为后世楷模者,更是寥若晨星,唐初杰出的政治家魏征正是这样一个古今传颂的人物。唐太宗曾评价魏征说:“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民
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
魏征简介,魏征是怎么死的? 魏征是唐朝时期人,字玄成,巨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
唐太宗李世民的凌烟阁上若干书生若干良臣名将,魏征名列第三。魏征字玄成,是唐朝时期钜鹿郡人。关于魏征祖籍,人们普遍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现在河北省的巨鹿县,一种说法是在现在河北省的馆陶县。魏征是唐朝着
唐太宗李世民的凌烟阁上若干书生若干良臣名将,魏征名列第三。魏征字玄成,是唐朝时期钜鹿郡人。关于魏征祖籍,人们普遍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现在河北省的巨鹿县,一种说法是在现在河北省的馆陶县。魏征是唐朝着
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
唐太宗与既是君臣,又是朋友。没有唐太宗的贤明大度,就不会有的忠直;而没有魏征的忠直,唐太宗就少了一面文治武功的镜鉴。二人相互衬托,相辅相成。> 当初,魏征是唐太宗对手的部下,是唐太宗的爱材之心,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墓碑? 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一)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