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比唐太宗和魏征配合还默契的君臣二人,在商朝干了啥
Posted 唐太宗
篇首语:究竟什么是真理?——不可驳倒的谬误便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看看比唐太宗和魏征配合还默契的君臣二人,在商朝干了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看看比唐太宗和魏征配合还默契的君臣二人,在商朝干了啥
上次咱们说了说帝武丁一朝的两位贤相甘盘和傅说是如何被发现的,了解到武丁这位君王有着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今天,咱们重点来看看那个曾经是囚徒的傅说成为卿士后,是如何跟他的伯乐配合的故事。 默契的君臣二人帝武丁和傅说 要说中兴一个王朝,肯定有许多事要去做,卿士既然是百官之首,那大事小情肯定数也数不过来。然而,今天咱们要讲的可不是那些说不清楚的繁琐之事,而是两件详细记载于史书中,对于国家发展十分重要的大事。 傅说所做的第一件大事记载于《尚书·商书》中,名为《说命》三篇。虽然这三篇古文在今天可能被看成是后人编撰的伪作,但从其内容中多少能看出一些端倪。 《尚书·说命上》节选 《说命》三篇从帝武丁做梦发现傅说讲起,以君臣二人对话的形式,絮絮叨叨说了很多事。这些事包括如何辅政修德、如何应天顺人、如何任命官员、如何虚心求学等等。但抛开讲话内容中繁杂的琐事之后,再来看这三篇文章的话,其实就是在说这君臣二人纳谏与劝谏的故事。 咱们都知道,历史上最著名的君王纳谏的佳话便是唐太宗李世民和谏臣魏征了,魏征作为臣子每次都把太宗批的灰头土脸,李世民虽然气恼,但最终也都能虚心接受,真是君臣关系的典范。但把他二人拿来跟《说命》中的武丁和傅说相比较,似乎就不那么和谐了。 魏征劝谏过于刻板,非把君王说得下不来台不可。但傅说要聪明的多,每次进谏都是打比喻、讲故事,还要把君王捧得高高的,再加以规劝,这就让君王既开心又能听劝,可见他比魏征棋高一着。 擅于进谏之臣魏征和傅说 再看唐太宗李世民,他总是让大家勇于直谏,可每当听到逆耳忠言的一刹那,还是气恼万分。虽然当时太宗没有直接翻脸,但也经常要跑到后宫发泄一通后,才能冷静下来。而帝武丁呢,他纳起谏来比唐太宗还顺畅,可以说从来没发过火。并且,他还可劲儿地夸给他进谏的傅说,让他拼命地给自己挑毛病,千万别嘴软。这从谏如流的态度,要多端正有多端正了。 乐于纳谏之君李世民和帝武丁 正是有了这擅于劝谏的臣子和这什么都听得进去的君王,才让当时的朝堂一直保持了和谐稳定的状态,让政令可以顺畅的上通下达,最终成就了武丁中兴。 这第二件傅说做的大事记载于《竹书纪年》中,说的是:「 ”武丁六年,命卿士傅说,视学养老。”别看只有这短短的一段话,但「 ”视学养老”这件事对于国家来说非常重要,完全不亚于财政、军事等政务,是培养人才、规范道德、稳定国家的关键所在。另外,这段话还在史学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一些学者认为,「 ”命卿士傅说”与「 ”视学养老”是两件事,讲的是帝武丁当年发现傅说后,任命他当了卿士,随后武丁自己又亲自去视察了民间讲学学堂和养老制度的实施情况。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这两句其实是合在一起的,说的是帝武丁任命了傅说为卿士后,让他代替自己去巡视学堂和民间养老事宜。 《竹书》中对帝武丁视学养老的描述 就笔者看来,在下更倾向于后一种说法。不仅仅是因为两句话连在一起,理应是一件事,更是因为这体现了帝武丁与傅说君臣二人之间的默契。一方面是帝武丁相信傅说,并通过让傅说代自己巡视的机会抬高他的地位;另一方面,傅说可以替武丁巡视民间,并能把情况如实的反应给君王,减轻了武丁的工作量,替他分了忧。 就这样,帝武丁和傅说君臣二人从碰面开始便如鱼得水般完美的配合起来,通过这最佳搭档的共同努力,带领百官把商朝中兴起来。那么下次,咱们不如就接着这话题,说一说除了卿士以外的其他官员是如何给武丁中兴做贡献的。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笔者「 ”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 ”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最佳搭档、帝武丁、傅说、说命三篇、劝谏纳谏、竹书、视学养老、完美配合。 关键词云图简史相关参考
为何要砸毁碑?和,千百年来,这二个明君与诤臣之典范的响亮名字,一直在中国大地上久应不息。他们两人之间的君臣之情谊,合作之默契,诸多之佳话,在历史上广为传颂并被称道至今,成为后世君臣竭力倣傚的楷模。
唐太宗与既是君臣,又是朋友。没有唐太宗的贤明大度,就不会有的忠直;而没有魏征的忠直,唐太宗就少了一面文治武功的镜鉴。二人相互衬托,相辅相成。> 当初,魏征是唐太宗对手的部下,是唐太宗的爱材之心,
唐太宗亲手终结与魏征的君臣佳话 有人说魏征曾让史官褚遂良看过自己的谏诤文章,这一点更是触犯了太宗的神经(由于玄武门之变这一事件,太宗对国史的编修非常看重且亲自过问),于是,太宗一怒之下,
魏征,名臣啊,大家都认识,历史书里讲得很清楚。名臣还要遇明主,若碰到个昏君,大概是成为了名臣的。因此,李世民与魏征便成了一对千古君臣,他们的事迹,至今还被传颂。记得上课时有讲,一次,太宗盛怒入后宫,长
刘备手下名将辈出,个个皆勇敢善战,有万夫不当之勇。不过龙生九子其色各异,这些名将虽然都是万人敌,但因为自身条件不同,性格也不同,对于统帅的意图有时候把握起来也不尽相同。比如关羽孤傲,张飞粗豪,马超冷酷
刘备手下名将辈出,个个皆勇敢善战,有万夫不当之勇。不过龙生九子其色各异,这些名将虽然都是万人敌,但因为自身条件不同,性格也不同,对于统帅的意图有时候把握起来也不尽相同。比如关羽孤傲,张飞粗豪,马超冷酷
唐太宗与魏征,一个有纳谏雅量,一个能忠直敢言,公认为最完美的君臣关系。 魏征辅佐唐太宗17年,先后上书200余次。在魏征的严密监控下,唐太宗的日子过得很不舒坦。面对魏征一再触逆鳞,唐太宗每次
一个是从谏如流的明君,一个是耿介直言的忠臣,唐太宗与魏征不仅成就了彼此的政治美名,也铸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君臣佳话。然而生前君臣无隙,身后却反目成仇——唐太宗为何推倒他亲手撰写的魏征碑?在这段君臣佳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这对“圣君良臣”,二者相互塑造,使得君成了圣君,臣成了良臣,两人之间那份千古难遇的君臣情谊,一千多年来,在史海上空中一直经久不息传颂着,为后世君臣所效仿,为人们所溢美。魏征以舍得一身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这对“圣君良臣”,二者相互塑造,使得君成了圣君,臣成了良臣,两人之间那份千古难遇的君臣情谊,一千多年来,在史海上空中一直经久不息传颂着,为后世君臣所效仿,为人们所溢美。魏征以舍得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