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二戰日本最後量產的中型坦克三式中戰車,為何沒能發揮任何作用
Posted 坦克
篇首语:人往大处看,鸟往高处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二戰日本最後量產的中型坦克三式中戰車,為何沒能發揮任何作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二戰日本最後量產的中型坦克三式中戰車,為何沒能發揮任何作用
三式中戰車是二戰日本於1944年研發成功的一款坦克,它的目的是和盟軍的M4中型坦克相抗衡,為此坦克的火力得到很大的加強。它是二戰中日本量產的最後一型中型坦克,軍隊高層也對它寄予厚望,不過這樣一款坦克卻沒能在戰爭中發揮作用,這又是為什麼呢?三式中戰車的研發
早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日軍就遭遇了輕型坦克M3的威脅,日軍手中的37毫米速射炮無法有效擊穿,於是加緊了一式47毫米炮的裝備工作,不幸的是這款炮大量投入戰場上時,盟軍的M4也隨之大量出現,面對這種幾乎可以稱為「重型坦克」的裝備,日軍迫切需要一款合適的坦克與之抗衡。
1943年的日軍形勢已經很嚴峻了,國內工業已經沒有太多的精力進行一款全新的坦克研發工作,於是三式中戰車的研發立足於對現有裝備的整合提升。
在底盤的選擇上,唯一具備改裝升級空間的只有九七式,好在該底盤性能可靠,適當修改後載重增加幾噸也在承受範圍內。
最大的問題是坦克炮,當時的日軍拿不出一款合適的火炮來擔任反坦克任務,只好暫時安裝九十式75毫米野戰炮。
儘管已經擴大了炮塔環的直徑,小身板的九七式還是難以承受九十式火炮的尺寸和過長的後坐行程,設計人員只好將炮管截短,從38倍徑變成了32倍徑,火炮的制退機裸露在炮塔前方,總算基本解決了火炮的安裝問題。
最終的成品坦克重18.8噸,長5.73米,寬2.33米,高2.61米;車體正面裝甲厚50毫米,後部厚8毫米;動力為一台12缸柴油引擎,最大行駛速度約39千米每小時;火炮為一門32倍徑的75毫米炮,另有一挺九七式重機槍。
性能一般的三式中戰車
對於三式中戰車的性能,在二戰中僅相當於德軍後期型三號坦克,無論從作戰能力和可靠性來說都不算強。
首先該坦克的防禦力一般,正面50毫米厚的鋼裝甲無法抵禦後期型M4主炮的打擊,火炮裸露的制退機等結構也容易受到損傷失去戰鬥力。其次坦克的機動不足,最大僅39千米的時速只能勉強夠用,這一點對於主要進行島嶼作戰的坦克來說倒不是什麼大問題。最次的就是火炮,該炮截短炮管後,發射穿甲彈時在600米距離上能夠擊穿70毫米厚均質鋼裝甲,要想成功擊穿M4正面裝甲,必須在危險的近距離開火。
除了以上問題,坦克還有一些別的缺陷。M4坦克的炮塔旋轉速度是二戰中最快的,近距離交戰能夠帶來優勢,日本設計師為了彌補自身的缺陷,也給三式中戰車設計了電驅動的炮塔,不過這套設備故障率非常高,裝甲兵們大部分時候都需要自己手搖旋轉炮塔。
如果說炮塔旋轉問題還能接受的話,火炮硝煙的問題則不能忍。因為坦克內沒有通風設備,火炮發射後會在坦克內造成大量的有毒硝煙,人員吸入過多就會造成流淚流鼻血的現象,而且硝煙也影響昏暗的坦克內成員的視線。
除了這些硬傷,坦克的製造工藝也弱化了。原來日軍坦克裝甲板使用表面硬化處理的鎳鉻合金,後期因為缺乏原材料,三式中戰車的使用的只是普通的裝甲板。
總的來說三式中戰車性能平平,僅相當於二戰前期的坦克技術水平,但在二戰日本的量產坦克型號里算是頂級的坦克。
沒有機會發揮作用
三式中戰車在1944年的緊張關頭進行量產,因為盟軍的大轟炸導致資料缺失,普遍認為產量在170輛左右,也有一些認為少於這個數值。不管如何該坦克量產是不爭的事實,沒有發揮作用也是不爭的事實,其原因主要有兩個。
首先就是日本沒有合適的運輸船。很難想像二戰日軍擁有聯合艦隊,卻沒有合適的重型運輸船。當時日軍手中只有八千噸以上的運輸船才有重型起重機,能夠吊運13噸以上的貨物,而三式中戰車重量將近19噸,在1944年得不到合適的運輸船運載,就算拆解出運,也不過是盟軍的活靶子而已。
第二個原因就是日本大本營決定收縮兵力,集中力量進行本土防禦。從1944年的戰局來看,盟軍逐島推進直抵日本本土,已經是不可避免的結局,日本必須考慮集中人員和武器裝備做垂死的掙扎。
基於以上兩個原因,三式中戰車出廠後沒能走上戰場,被部署到盟軍可能發起登陸戰的九州地區,並在日軍投降後被集中銷毀,只留下2輛用來展示。
結語
三式中戰車只是日本在二戰後期開發出的一種應急裝備,它的本質上是對九七式坦克的技術升級,是對手中現有裝備的技術整合,這種情況下催生的坦克性能當然好不到哪兒去。
以它不到200輛的產量來說,即使有足夠的燃油和彈藥,投入到島嶼爭奪戰中也不會起到太大的作用,絲毫不會影響戰爭結局。
相关参考
二戰日本生產的軍用罐頭,70年後還能食用,爲何這麼久還沒變質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規模最龐大,損失最慘重的戰爭就是二戰了,在二戰當中參與的國家就達到了64個,最後還是在德意日的投降下才得以結束,雖然我國最後以勝利告終,可是卻是拿很大代價的損失換來的。對於二戰的遺址也
奉軍戰車隊的雷諾FT-17型坦克在河南與馮閻聯軍作戰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裝甲部隊:奉軍戰車隊1922年,奉系軍閥張作霖為擴充自身實力,派專人赴英、法等國採購飛機、裝甲車等先進裝備,向法國訂購了36輛雷諾(
奉軍戰車隊的雷諾FT-17型坦克在河南與馮閻聯軍作戰中國歷史上第一支裝甲部隊:奉軍戰車隊1922年,奉系軍閥張作霖為擴充自身實力,派專人赴英、法等國採購飛機、裝甲車等先進裝備,向法國訂購了36輛雷諾(
历史军事 奈及利亞不僅滿意中國戰車,其實對購自我國的這兩型艦艇更是寵愛
4月9日,中國北方工業總公司為奈及利亞軍方定製的17輛裝甲車輛到達奈及利亞。這些戰車包括了新式的SH-2122mm車載炮自行火炮、VT-4主戰坦克和ST-1反坦克戰車等先進裝備。奈及利亞陸軍少將阿德森
历史军事 國產裝甲力量的象徵,總產過萬的59式坦克,60年後依然風光無限
在新中國的陸軍歷史上,有一款著名的坦克,它曾經是我國陸軍坦克的象徵,從量產至今,已經過去整整60年時間,但依然有相當數量在解放軍中服役。它就是著名的59式中型坦克,網友們則親切的稱呼它"五對輪"甚至是
历史军事 二戰日軍不僅有豆坦克,也有鼠式巨無霸,唯一的毛病就是沒造出來
在很多人的眼裡,二戰時日本的坦克就是戰5渣,美蘇坦克連開炮都不用,直接撞過去就能把他們碾成廢鐵。其實在二戰時日本還是研製過重型坦克的,只不過日本軍方一直都不怎麼待見它們,始終沒有進行大批量生產。在日本
历史军事 二戰日軍不僅有豆坦克,也有鼠式巨無霸,唯一的毛病就是沒造出來
在很多人的眼裡,二戰時日本的坦克就是戰5渣,美蘇坦克連開炮都不用,直接撞過去就能把他們碾成廢鐵。其實在二戰時日本還是研製過重型坦克的,只不過日本軍方一直都不怎麼待見它們,始終沒有進行大批量生產。在日本
自1931年抗日战争开始,日军的坦克部队,虽然在中国战场所使用的坦克和西方国家相比有着很大差距。但受制于我国工业基础实力几乎为零,完全没有制造研制坦克的能力,即使向欧洲购买坦克也仅仅是一些一战时期落后
97式中型坦克97式中型坦克是日本在二战期间装备的最成功的一种坦克,1937年设计定型,1938年开始装备部队。97式中型坦克的车长和炮手位于炮塔内,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的右侧,机枪手在驾驶员的左侧,炮
目前世界上擁有五代戰機的只有中美俄三家,但俄羅斯的蘇57並沒有被西方承認。因為它雖然研製了十年,也進行了一定數量的試飛,但最終才剛宣布量產,第一架量產的蘇57還沒來得及服役,就在試飛中墜毀。因此世界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