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高平陵之变时,曹魏旧部为什么不敢反抗只有三千死士的司马懿
Posted 臣子
篇首语: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高平陵之变时,曹魏旧部为什么不敢反抗只有三千死士的司马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高平陵之变时,曹魏旧部为什么不敢反抗只有三千死士的司马懿
曹操进封魏王后,将司马懿封为太子中庶子,以辅佐曹丕。而曹丕在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人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曹叡去世前,托孤幼帝曹芳给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在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开洛阳,到高平陵扫坟之际,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不过由于司马懿一直被曹爽排挤,手中没有兵权,因此他只能豢养死士为己所用。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他手中只有三千死士,为什么当时忠于曹魏的旧部没有反抗,反而让司马懿的政变成功了呢?
司马懿当时之所以只用三千死士就能取得政变的胜利,首先得归功于他精密的布局。司马懿在曹叡时期,出兵与北伐的诸葛亮对峙时,就不断的靠自己手中的权力发展亲信,以至于在司马懿发动政变时,他能很快控制皇宫的关键位置,最终让他政变成功。
其次,司马懿发动的政变并非出师无名,事实上,他是先将被软禁的郭太后放出来,随后以郭太后的懿旨发动了政变。可以说,司马懿一举从一个谋逆的臣子,摇身一变成了清君侧的忠臣,再加上有数位曹魏老臣的支持,他迅速关闭了各个城门,率兵占据了武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基本上将洛阳城完全掌握在手中,这个时候的司马懿,自然有资格与曹爽叫板,而在这个时候,即便有忠于曹爽的臣子,也不见得敢跳出来与司马懿叫板,否则控制了洛阳城的司马懿当场就能剿灭他们。
最为关键的是,当时曹魏军政大权在握的曹爽本身就有问题,虽然曹爽此时无法进入洛阳城,但他手中有恒范偷出来的大司徒印,身边还有依旧是魏帝的曹芳,曹爽完全可以以曹芳的名义号令天下诸侯勤王,到时候数万大军围攻洛阳城,司马懿必败无疑。然而曹爽却因为司马懿的威逼利诱而服软,最终交出了手中的权力。这个时候,城中忠于他的旧部即便有心反抗,也为时已晚。
笔者认为,司马懿用三千死士就能政变成功,最关键的是他的对手曹爽和他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若是曹叡或者曹丕在场,就算给司马懿再多一倍的兵力,他的政变也不会成功。
相关参考
公元249年,曹魏正始十年的正月初六,魏国首都洛阳爆发了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政变。告病在家多年的太傅司马懿,趁曹魏皇帝曹芳与权臣曹爽共同出城,祭扫魏明帝高平陵时发动政变。司马懿借用曹魏郭太后名义下诏,命
一、东关之战的成因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曹魏军权政权从此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或正始之变。虽然司马懿招揽了不少原曹爽府属的官员,
高平陵之变改变了曹魏的命运,也让司马家成为了三国最后的赢家。其实高平陵之变还有一个争议,就是计划高平陵之变的人到底是司马懿还是司马师,可能很多人都把司马懿当做是最有心机的那位,其实他的大儿子司马师才是
历史人物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掌握曹魏政权,为什么司马懿不称帝?
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发动的一次夺取曹魏政权的政治事变,在此次事变之后,曹魏大权已经被司马懿所掌握,按理说,这个时候应该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止司马家族成为新王朝的主人,但是我们也都知道,司马懿终其一生,有篡
一、东关之战的成因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曹魏军权政权从此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或正始之变。虽然司马懿招揽了不少原曹爽府属的官员,如鲁
一、东关之战的成因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曹魏军权政权从此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或正始之变。虽然司马懿招揽了不少原曹爽府属的官员,如鲁
三国时代人才辈出,其中不乏许多著名谋士,不仅善于排兵布阵,更是工于心计,就如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连一代枭雄曹操建立的曹魏王朝,千防万防,最后还是落入司马氏之手;尤其在关键的「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诛杀了曹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杀死曹氏五千余人,曹芳为何无动于衷?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魏齐王正始十年(西历249年),曹魏权臣发动高平陵政变,这一政变,对曹魏政权之后的走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外
曹魏(陈造)睢盱汉鼎漫心劳,梦觉俄惊马食槽。马渐天飞龙在井,当途能得几时高。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最后却全归了司马氏。这得从「”高平陵之变”说起。司马懿趁着曹芳和曹爽拜谒高平陵的时候
西元249年发生一件大事,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奠定日后司马炎窜魏的基础,但这次政变对他来说,是一次十分凶险的冒险,不但自己势力和曹魏大将军曹爽的势力相差悬殊,但司马懿仍被迫发动攻势,直到最后一刻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