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国军进山躲避日军逼反百姓

Posted 百姓

篇首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国军进山躲避日军逼反百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国军进山躲避日军逼反百姓

1951年8月,王国兴在起义故址什存向中央民族访问团人员介绍1943年8月白沙起义的情况。

70年前,在黎族领袖王国兴带领下,当时白沙县饱受国民党迫害的黎族苗族人民,密谋一场反抗国民党暴行的大暴动———白沙起义。由于起义风声走漏,白沙一区的头人们于8月12日提前发动了起义,打响了白沙起义的第一枪。

锈迹斑斑的粉枪、木制的黑色弓弩、弯弯的牛角号……在位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的白沙起义纪念馆里,这些物件静静地躺在陈列柜里。若不是通过陈列馆内的文字说明,人们很难想象它们曾经跟随其主人们经历了怎样的一场血雨腥风。

70年前,正是靠着这些简单的武器,黎族领袖王国兴带领饱受国民党迫害的黎苗群众奋起反抗,发动了白沙起义。这场起义历时半个月,参加者2万余人次,歼敌300余人,缴获一批弹药物资,白沙县内的国民党军队几乎全部被赶出县境。

如今,在当时处于这场起义中心的琼中,已经很难寻觅当初那场震撼人心的起义踪迹。谢晋颀是琼中县党史县志办公室的退休干部,对白沙起义的研究已经长达几十年。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探访了一些在白沙起义中十分重要的地点,努力搜寻着与那场起义有关的记忆。

  夜攻什存

2013年7月的最后一天,烈日将前两日的雨水带来的清凉一扫而空,炎热把控了一切。

在红毛镇什存村一个老旧的大院里,几十个蚕匾整齐地摆放在水泥地板上。院子周边的低矮楼房户户房门紧闭,唯独剩下阵阵蝉声催赶着正午的空寂。

如果将这场景倒回70年前,这里还是当时国民党的白沙、保亭、乐东三县联络所的所在地。在那年8月的一个凌晨,这里进行了一场激烈而惊险的殊死战斗。

1943年8月17日的凌晨一时许,由二十几个壮年黎族汉子组成的敢死队正悄然向这里的一个牢房靠近。这群手持大刀、弓箭和粉枪的敢死队员要解救一批重要人物。

这批重要人物,就是当时红毛乡的黎族首领王国兴和其他乡的头领。

在王国兴的带领下,当时白沙县的黎族苗族人民正在密谋一场反抗国民党暴行的大暴动———白沙起义。但由于起义风声走漏,白沙一区的头人们来不及等到约定的8月17日的起义时间,于8月12日提前发动了起义,打响了白沙起义的第一枪。

白沙一区提前起义的消息传到白沙二区的红毛乡后,王国兴知道,起义再也不能等了!

然而,同样获知消息的国民党三县联络所所长兼白沙二区区长李有美也早已着手实施捕杀起义首领的计划。8月16日,李有美将王国兴和其他9个乡长、保长控制在了联络所的一间小屋里,准备待到将白沙二区所有起义首领抓齐后统一执行枪决。

从屋外守卫的对话中,红毛乡三保保长王玉锦得知了敌人的计划,机智的他借故上厕所趁机逃脱,并赶回起义队伍预定的集合地点毛西村,率领一支敢死队前往联络所营救王国兴等人。而等候在毛西村的上千黎族群众早已摩拳擦掌准备进攻,他们约定以枪声为号,发动总攻。

也许是由于过分紧张,在靠近联络所时,一名敢死队队员失足绊倒了,他手上的粉枪走了火,“砰”!一声意外的枪响震撼山谷,枪声划破了山区寂静的夜空。

此时,正在悄悄地向这里进发的千人黎族大军,突闻枪声,以为是之前所预定的进攻信号,立刻呼啸着向什存猛扑过去。刀光闪闪,弓箭纷飞,怒吼的人声像洪水冲刷着夜的寂静,激愤的人群像爆发的岩浆漫向什存。红毛乡的起义打响了!

很快,王玉锦率敢死队将王国兴顺利解救。此时的联络所已被起义者团团围住,国民党官兵争相逃命,起义军在黑暗中消灭了了敌军10多人。天还没有亮,什存已被义军占领。

  密谋起义

这场起义,皆源于黎苗人民那无穷的苦难。

上世纪40年代,海南岛被日军占领。国民党军队躲进了黎族苗族同胞聚居的五指山区。

这里的黎族苗族同胞热情地接纳了这批逃亡而来的国民党军政官员以及他们的眷属,殊不料接踵而至的是巨大的灾难———苛捐杂税让村寨萧条、百姓被迫不分昼夜服苦役、毫无人性的集体屠杀让这片大地浸满鲜血……

2013 年7月31日,红毛镇番响村的一处农家庭院里,一间粉刷成白色的旧平房窗门紧闭。“这里就是王国兴的故居。这瓦房是建国后政府给盖的。”站在瓦房前的菠萝蜜树下,谢晋颀若有所思,似乎想要极力在脑海中重现当年王国兴在这里生活的场景,“这里就是白沙起义最早的策源地。”

在离番响村几公里处的白沙起义纪念园里,由大方块花岗岩砌成的纪念碑高高耸立,上面刻着江泽民书写的12个金色大字:“白沙起义的英烈们永垂不朽”。

目光越过纪念碑,谢晋颀指着碑面正后方的一座大山说道:“那就是徳伦山。”

1942年6月的一天,就在这座山上,王国兴召集红毛乡属下各保保长,召开了有着深远意义的白沙起义的第一次筹备会议。

随后,为了联合全县黎胞发动起义,这些领头人便分头走遍了五指山区,串连了周围比较合心的头人。一时间,这一带的黎族百姓们无不擦枪磨刀,弯弓削箭,秘密准备着起义。

同年8月,王国兴在红毛乡什亲山召开了白沙起义第二次筹备会议,到会的代表有50多人,其中包括苗族领袖。在这次会议上,王国兴被推选为白沙起义总指挥。

当天,会议的全体参加者,按照黎族古老的传统风俗杀鸡饮血对天盟誓。王国兴带头举碗对大家说:“我誓与同胞们同生共死,有福大家享,有祸我来当!”

两个月后,王国兴同王玉锦秘密翻过鹦哥岭,走了近百里山路,来到白沙乡大洋村大朗山,与这里的诸多头领们商议起义事宜,并再次共同对天盟誓,同声高呼:“杀尽‘国贼’,报仇雪恨,同生共死,永不背叛!”

这次全县大多数头人的集会对全县人民的总暴动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942年12月,在红毛乡坎茂村进行的白沙起义第三次筹备会议上,王国兴庄严宣布:明年8月20日全县暴动!

就像积压千年的火山,备受压迫的人们在兴奋中等待着爆发!革命的熔岩即将喷发!

  困敌什响

从白沙起义纪念园出发,汽车从坦途转入蜿蜒的山路,缓慢爬了差不多9公里,才到达红毛镇的什响村。

这个黎族村落的人家并不多,我们路过一户人家庭前,两个孩子用好奇的眼光打量我们。

对于如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曾经在这里上演的那一场胜利的战役,似乎从未发生过。

画面得重新回到1943年8月17日的那个凌晨。在什存村的三县联络所里,刚刚获救的王国兴在起义群众的拥簇下走出被困的房间。等不及欢呼胜利,王国兴从一名战士手中接过一支枪,大喊一声:“快追‘国贼’去!”在黎明的晨曦中,这名黎族领袖率领着起义队伍,向往什响逃窜的残敌追去。

按照王国兴的部署,红毛上乡的一支起义队伍围攻驻什响的国民党守备二团团部及特务连,但因遇到大雨,粉枪的火药被淋湿失灵,被迫暂时放弃围攻。

在连续半个月里,起义的战斗遍及白沙全县。全县的男女老少几乎都参加了这场宏大的起义。妇女们背着孩子自动组织起来给义军做饭、送椰子水。义军越战越勇,人越来越多。

胜利的喜讯不断传来———毛贵、毛栈一带的起义者攻打驻在毛坎、章支头等地的感恩、昌江、乐东三个国民党县府并大获全胜,起义者又挥师东向,在什统黑村,又消灭了那里的顽敌数十人,其余残敌向营根方向逃窜。与此同时,另一路起义者围攻驻在方满村的守敌,攻占了敌人三个粮食仓库,缴获了不少粮食……

8月26日凌晨,王国兴率领各路起义队伍向什响守备二团团部发起了总攻,该团长王弼及其特务连官兵正往加钗方向逃命,至此,红毛、毛阳地区国民党政机关及武装部队被赶出该地区。

整个起义,从8月12日至26日,历时半月,参加者达两万人次,总共打死打伤国民党三百余人,缴获步枪三百余支,轻机枪一挺,物资、子弹一大批。

白沙起义的成功,让敌人胆颤心惊,此后一个多月,国民党偃旗息鼓,不敢向白沙靠近一步。

相关参考

国军进山躲避日军逼反百姓 海南黎族白沙起义

1951年8月,王国兴在起义故址什存向中央民族访问团人员介绍1943年8月白沙起义的情况。70年前,在黎族领袖王国兴带领下,当时白沙县饱受国民党迫害的黎族苗族人民,密谋一场反抗国民党暴行的大暴动———

国军进山躲避日军逼反百姓 海南黎族白沙起义

1951年8月,王国兴在起义故址什存向中央民族访问团人员介绍1943年8月白沙起义的情况。70年前,在黎族领袖王国兴带领下,当时白沙县饱受国民党迫害的黎族苗族人民,密谋一场反抗国民党暴行的大暴动———

抗战时,中国百姓有了这个 ”护身符”,才能安全躲避日军的杀戮

日本对于中国的侵略之所以让人痛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日军在侵华期间惨无人道的对中国人的屠戮了。但是大家也知道,中国的人口是非常多的,如果日本人把中国人全部杀死,他们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因此在侵华时期

历史军事 日军重视拼刺国军重视火力

抗战中的日军拼刺刀的确是有一套的。自1904年日俄战争开始,日军就用刺刀对付俄国人。日军中特别重视军人的勇敢精神,强调士兵的敢战敢死。战后,白兵精神成为日军的一种文化传统,日军在如何在白刃交锋中胜出下

历史军事 国军拼不过日军只因太饿了

 老兵忆抗战:国军拼不过日军只因太饿了  当时的国军士兵战斗力不强,主要就是营养的问题和长期吃不饱饭。而小鬼子却活的非常的滋润,每个人都是吃油光满面,所以在打仗和拼刺刀的时候常常两三个中国士

历史军事 国军拼不过日军只因太饿了

 老兵忆抗战:国军拼不过日军只因太饿了  当时的国军士兵战斗力不强,主要就是营养的问题和长期吃不饱饭。而小鬼子却活的非常的滋润,每个人都是吃油光满面,所以在打仗和拼刺刀的时候常常两三个中国士

历史军事 国军与日军武器的差距在哪里

抗战期间,国军装备与日军相比,处于绝对劣势,是其在战场上屡屡失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劣势并不体现在武器性能上,而在于武器的标准化和数量。而标准化之混乱与数量之缺乏,又体现出中日两国工业

历史军事 国军敢死队手刃日军300人

  敢死队员们摸黑潜入日军住处,摸着穿上衣的人就刀砍枪刺!不给他们任何还击的机会。这次突袭,共杀死日兵300余人,杀死一名大佐,两名中佐,一时间让日军措手不及……  1938年7月,九江市的日军指挥所

历史军事 国军猛将投降日军后却载誉归来成为抗战英雄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作为一名军人,其神圣职责就是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杀敌报国。所以,那些在战场上贪生怕死,投降变节的军人,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唾弃的对象。但在抗战期间,这位国军猛将,在投降了

历史军事 抗战中哪场战役国军伤亡1.5万歼灭日军7万

1944年,为了打通从中国东北到越南的大陆线,扭转十分不利的太平洋战局,日军调集50万兵力,且陆海空配合,实施“一号作战计划”。这是日军侵华以来在中国战场上发动的最大规模进攻,史称“豫湘桂战役”。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