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清明和寒食分別是哪天

Posted 介子

篇首语: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清明和寒食分別是哪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清明和寒食分別是哪天

清明節是祭奠先人,為其上墳掃墓的日子。如果錯過了這一天,村人說:不要緊,過了清明是寒食,過了寒食上十日。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錯過了清明節,只要在十天之內就不算晚。,其實,有許多人弄錯了,到底是先寒食再清明還是過了清明是寒食?我在網路上查了一下,先說寒食和清明的來歷。,先是寒食,也叫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1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寒食節起源,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清初湯若望曆法改革以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兩日之後;湯氏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之前一日。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法沿襲湯氏,因此寒食節就在清明節前一日。,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故事發生地中國山西將寒食節定為清明前一天,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並為全國所接受。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歷史長河,不過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讚許,卻是千年如一的。,再說清明,也叫清明節。,它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看好了嗎?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二日,說明先寒食節才清明節,這個問題弄清楚了。,再談清明節和寒食節的關係,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從歷史的實際來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迹。,原始社會,先民們鑽木取火,火種來之不易,取火的樹種往往因季節變化而不斷變換,因此,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並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寒食節期間的習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掃墳墓。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上古時候,家中有人去世時,只挖墓坑安葬,不築墳丘標誌,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後來在挖墓坑時還築起墳丘,將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質上的依託。戰國時期,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據《漢書》記載,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定期還鄉祭掃墓地。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詩人們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並提,如韋應物有詩句說:「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白居易也有詩句說:「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朝廷鑒於民間寒食、清明並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這項規定距今已經1200多年,說明從那時起清明開始具有某種國家法定節日的色彩。,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於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不僅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盪鞦韆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說到這裡,人們只好了解寒食節是怎麼回事就行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不生火吃「寒食」的現象基本不見了,無論人們祭奠的先烈還是自家的親人,都固定在這一天了。,尤其今年情況又與往年不同,清明節上午十時,從國家到地方,都在為抗擊疫情而獻身的十四位烈士默哀,再就是傍晚前後人們都回家去祭奠自己家逝去的先人。,國家越來越重視這個節日,放假調休,高速免費,讓人們去祭奠,去踏青,從此成了國家法定的節日。,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相关参考

清明节的由来与习俗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

清明节为什么又被称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由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时祭奠先烈先贤的方式

最常用的方式: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

首批入朝參戰的6個軍,軍政委分別是誰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前線,揭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首批進入朝鮮的志願軍有6個軍,分別為第38、第39、第40、第42、第50、第66軍。那麼,這6個軍的政委分別是誰?

历史秘闻 明朝一品到九品的官職,分別是什么

明朝官職設置按品級,官大小要辦其品,自正一品至從九品,共分18個等級。1、三公、三孤: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三公(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孤(太子少

春秋战国 介之推的节日 寒食清明节:纪念晋国大夫介之推

寒食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距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其所体现的根祖文化,对于凝聚炎黄子孙的民族意识,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谋求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寒食清明节是纪念晋国大夫介之

接财神是哪天

  接财神的传说:接财神是哪天?  接财神是古老的汉族节日习俗。汉族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历史军事 世界第三軍事強國名號有魔咒

二戰結束後,迅速崛起得美國開始和蘇聯爭奪世界霸主地位,毫無疑問,第一第二軍事大國是屬於美蘇兩國的,那麼當時的第三軍事大國是哪個國家呢?實際上,當初有3個國家爭著當世界第三軍事大國,它們分別是印度、越南

明朝一品到九品的官職,分別是什么

明朝官職設置按品級,官大小要辦其品,自正一品至從九品,共分18個等級。1、三公、三孤: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三公(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孤(太子少

明朝一品到九品的官職,分別是什么

明朝官職設置按品級,官大小要辦其品,自正一品至從九品,共分18個等級。1、三公、三孤:三公:太師、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從一品)三公(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孤(太子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