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中国古代处置逃兵的法律是如何演变的

Posted 士兵

篇首语: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中国古代处置逃兵的法律是如何演变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中国古代处置逃兵的法律是如何演变的

  中国古代战争中,士兵都是被强制服役的农民,在大多数时代,当兵并不能带来身份上、经济上的明显好处。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的文化环境下,当兵要冒身体毁伤、陷己不孝的下场,也很难得到精神上的激励。因此古代统治者为了能够驱使士兵为自己卖命,只好严惩逃兵。曹魏的「士亡法」并非个案。

  现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处置逃兵法律,是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军爵律》两条条文。一条是规定士兵每五人编为一「伍」,其中有一个士兵逃亡的,其余四人都要受罚两年的劳役(如有战功斩敌一颗首级可以免罚)。这种连坐法使全体士兵出于自身安全考虑而互相监视,大概是各国军队普遍实行的。另外一条规定,如果在战场上「失踪」,军队已经上报他阵亡、国家对他的后人进行了抚恤、授予爵位,可是后来查明他是在战场上逃跑,并没有死,就要剥夺他后人所得的抚恤及爵位。这人日后回到家乡,就「以为隶臣」,成为国家奴隶。

  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士兵在战场上斩获敌军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国家按照爵位来分配土地,授予种种法律上、社会生活上的特权。因此秦国军队总的来说士气高涨,被孙卿子评为是战国最强的军队,「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因此逃兵问题或许不那么严重,处罚还不算很重。

  唐律的《捕亡律》将逃兵罪名区分为已出征临战时的逃亡、平时镇守驻防时的逃亡两大类。凡是军队已出征上战场,士兵逃亡一日徒一年,一日加一等,逃亡超过十五日判处绞刑。如果是在作战时逃亡的处斩首。凡是平时镇守驻防,士兵逃亡一日杖八十,三日加一等,最高加到流配三千里为止,没有死罪。

  唐末五代时期军阀混战,为了防止士兵逃跑,朱温(后梁太祖)下令在士兵脸上刺上军号(用针刺字后再涂上墨汁),在道路关口设立岗哨盘查,发现刺字的逃兵就予以处死。这个办法迅速被各个大小军阀采用,也被宋代继承,士兵一律刺面,并设「逃亡之法」。刺面的禁军逃亡,满一日处斩首。北宋仁宗改为逃亡满三日,斩首。北宋神宗王安石变法期间改为逃亡满七日,处斩首。这个法律一直维持到南宋灭亡,只不过各代皇帝往往下诏特赦逃兵的死罪。

  明律继承了唐律将逃兵罪一分为二的立法原则,但不采用按照逃亡日期来定罪量刑。《兵律·军政》规定,军官军人出征时逃亡的,初犯杖一百,充军继续出征;再犯者处绞刑。而各地驻防军人逃亡的,初犯杖八十,继续服役;再犯杖一百,发往边远地区充军服役;三犯处绞刑。

  清律沿袭了明律的规定,只是将两种逃兵罪名的绞刑都改为「绞监候」(监禁等待秋审最后决定是否执行绞刑)。可是在后来的清代条例里,却不分出征、驻防,只要是「在营」的将士逃亡的,一律加重为斩立决(不经秋审报朝廷核准后立即执行死刑)。在战争结束前自首的,发遣到各省驻防八旗为奴;战争结束后才自首的仍然斩立决。

相关参考

古代法律如何处置乱倒垃圾者

古人也和现代人一样,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们先从他们选择住宅建筑上来看,就知道他们对环境卫生的重视了。《释名》说:“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也。”《博物志》上也说:“居无近绝溪、群冢、

中国古代五刑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五刑制度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刑罚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法制历史上下几千年,虽然朝代更替频繁,但五刑制度始终脉络清晰、特色鲜明。中国古代五刑主要分为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

历史军事 “朝鲜逃兵在华杀人”详情:枪杀4名中国人偷猪肉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昨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朝鲜逃兵非法越境枪杀4名中国边民一事时说,中方已向朝方提出交涉,中国公安部门正依法处理该案。新京报记者多方证实,2014年12月27日晚,吉林省延边州和龙市南坪

历史百科 古人对“法律”一词的理解

古人对“法律”一词的理解“法律”由“法”演变而来。在中国古代,金文中即有”!“字,水、蝄为会意。水表平、公正,蝄为一种神兽。据神话传说,皋陶为尧手下的一个大法官,善判是非,公正无私,处理每件事都公平如

历史军事 一把枪打敌人一把枪打逃兵

  据云:1961年3月,中央军委拟组建中国空降兵。军委从全军野战军中筛选出一军、十五军、二十军、三十八军,交空军挑选。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将军毫不犹豫地圈定了十五军。有人不解:「一军、二十军、三十八军均

历史军事 打仗的时候,各国是怎么处理逃兵的

  战士们一旦到了战场上,就要做好了冲在最前线牺牲的准备。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有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很多人进入部队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那么多,直到上战场就开始打退堂鼓了。士兵们一旦在战场上做了逃兵,就是

中英关系历史演变

形式与政策谈中英关系历史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仅三个月,英国政府经仔细权衡,不顾美国阻挠,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法律上的政府"。应中方的要求,中英两国从1950年上半年开始了艰苦的建交谈

从汉末三国到盛唐,中国铠甲巅峰,明光铠的演变史

在古代,铠甲和武器是国力的体现,也是国家军事实力的证明,故「”甲兵”,就成为古代战争的代名,《荀子.王制》中言:「”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秦

从汉末三国到盛唐,中国铠甲巅峰,明光铠的演变史

在古代,铠甲和武器是国力的体现,也是国家军事实力的证明,故「”甲兵”,就成为古代战争的代名,《荀子.王制》中言:「”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秦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长官,通称宰相。宰是主持,相是辅佐之意。历史上各个朝代对宰相的称呼是各种各样,名目繁多。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相国或相邦,丞相